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1695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通论(2)单元辅导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文学通中国文学通论论( (2) )单单元元辅导辅导一一为帮助同学们有重点、有计划复习,单元辅导将以要点提示的形式刊出,希为帮助同学们有重点、有计划复习,单元辅导将以要点提示的形式刊出,希 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序序 论论 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 1“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的含义及关系。220 世纪中国文学各历史分期依据和理由。320 世纪初叶、中叶和末叶各时期中国文学的大致特征。420 世纪中国文学各时期中主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上上 编编 2020 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学(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学(18981898 年至年至 19371937 年)年) 第一

2、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 第第 1 1 节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1“前五四文学”对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3“新文学”具有开创性的作品。4“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概况及文学主张。5“文学革命”的发展和斗争情况。6倡导革命文学的社团:春雷社。太阳社和创造社。“文艺自由论辩”。7新文学内部的分化。鲁迅与周作人的分裂。鲁迅与陈西滢的论争。8“左联”与左翼文艺运动。 第第 2 2 节节 散文:化腐朽为神奇散文:化腐朽为神奇 1“随感录”专栏与“杂文的时代”。“新青年作家群”。语丝与 “语丝时代”。2游记与游记散文。

3、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报告文学的兴起。3抒情散文的崛起。散文的“文体意识”。24散文小品成功的主要原因。第第 3 3 节节 白话诗:涅槃的凤凰白话诗:涅槃的凤凰 1黄遵宪与“新派诗”。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与“新学之诗”。梁启超与 “诗界革命”。2白话新诗创作对于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意义。3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倾向:诗歌的艺术化探索与诗歌的革命化追求。4现代诗歌从白话口语的运用到白话口语的美化的三个时期。2蒋光赤的新梦等政治抒情诗。殷夫的“红色鼓动诗”。“中国诗歌会” 与蒲风。3臧克家的“乡土诗”。 第第 4 4 节节 小说:从边缘到中心小说:从边缘到中心 1新小说与通俗文学的登场。晚清“谴

4、责小说”。2“问题小说”的创作与新潮杂志。3文学研究会与“人生派小说”。创造社与抒情小说。4“左翼文学”、“海派文学”和“京派文学”三大流派。“三足鼎立”与 “四分天下”。5李劼人以死水微澜为代表的“长河小说”。6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群”表现东北沦陷区生活的创作。 第第 5 5 节节 话剧:舶来品的中国化话剧:舶来品的中国化 1“中国话剧诞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2“春柳社”与“新剧”。“进化社”与“幕表制”。“甲寅中兴”。3“民众戏剧社”与戏剧、“戏剧协社”。南国社。4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阎王、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 阳予倩的泼妇。“诗人写剧”与郭沫若、田汉。5“剧场戏剧”是

5、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曹禺雷雨的意义。36“易卜生主义”与“问题剧”。胡适的终身大事。7“爱美剧”。8上海艺术剧社与“无产阶级戏剧”。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与“戏剧的大众化” 。新诗的诞生新诗的诞生(1) 晚清“诗界革命”止于对宋诗派的模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梁启超由倡导“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以旧风格含新意 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黄遵宪的新诗试验。 (2)“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 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作诗如做文”的具 体内容为: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

6、自然轻 重,自然高下); 2、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笔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 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 方面的散文化。 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 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 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 胡适们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的内在联系。 (3)俞平伯、学衡派对胡适主张的质疑。 4鲁迅与现代文学鲁迅与现代文学 前言人说“鲁迅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是现代文学奠基人”。的确,“他的小 说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形式的

7、创造性为人们所共识”。而杂文笔锋犀利,语意尖 刻,语句通俗浅白,文中充满狂燥和莫名的愤怒,催人警觉和奋进。在与他同 时代的人物中,鲁迅独树一帜,表现出与时代和统治政府的不共戴天和彻底决 裂,当然也表露出对前途的茫然和未来的无助,异于常人,耀眼生辉。基于我 辈中人对“周鲁氏”或抑扬,或膜拜,或因“丑化了中国人”而愤愤不平,如 此种种,折腾了近一个世纪,这在当今人心态看来,大约与无聊的“追星”有 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论家”认为周氏“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 。大有神化周氏的嫌疑,而这种观点大约是承袭了毛泽东对周氏的评说:“鲁 迅是我们当代当之无愧的大圣人。”诚然,鲁迅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加之

8、在现代 文学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似乎也多少有点传奇。而我们这一代人在幼年就 接受过对周氏神话般教育:“其实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 也成了“神化”周氏的真实写照。在当今这种文化转型的新时期,人的思想、 心理都处于“百家争鸣”状态。无疑,鲁迅这尊民族曾经的偶像是可以激起人 的遐想和思索。但作为清醒的国人还得以务实、求真思想来正确看待鲁迅及鲁 迅在现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鲁迅的生平简介 一、童年的不幸,让鲁迅幼年心灵蒙上阴影,也为他日后的成长带来异于常人 的思维资本。鲁迅的童年时代,正处于社会动荡,人的思想复杂,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广 大的城乡人民在生存和死亡线上挣扎,官、匪、劣绅正

9、喧嚣一时。许多人的家 境曾经还算殷实的 ,现在却日渐没落。鲁迅的家道也是如此,日渐紧迫,穷困 潦倒。幼年的鲁迅多少曾经受到一些心灵剥蚀,以至于后来任何时候都流露出 悲家国不幸的思想,也使得他从小就萌发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使他家道如此 悲凉的社会的不满。家道的中落衰败使他过早地窥视了“哀民生之多艰”,周 围那歧视的目光和话语更让他童年早熟,几乎没有多少童年乐事。但虽身处破 落之家,可一些所谓的封建余毒仍旧光顾了他:“穷读书”。虽没有头悬梁之 苦烈,然而通过一些类似写照,也反映出童年的鲁迅也曾经受过严格的训练, 初步通晓了汉语的精华,为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功底。这些异于常人5的生活磨练,摧残

10、;加之那时“学而优则仕”的陨落。使得他们和当代读书学 生一样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和无奈,以至于他后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 看外国书。”这是一种反叛心理,是于时代决裂的征兆。这种心态随着社会的 腐败动荡,逐渐随周氏一样滋长,社会的大气候污浊不堪,有着“僵尸般的快 乐”。各种各样外来意识的冲击,麻木了当时大多数国民的心志。而对于像 “周氏”这些受“封建余毒”较轻的人来说,他们也倍受文化心态转型的煎熬。 流转于他们眼中的是枯燥无味和污浊腐朽:古语言与当时口语已经是时空万里; 万卷书也无法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即使是学富五车也不能改变华人的陈规陋 习,更无法扭转乾坤。国人的猥亵,更使周氏愤愤不平,这一

11、特定时代的社会 现象,严重的扭曲了他那脆弱的心灵。使他看人晓事都有些玩世不恭,当然也 为他日后的成长带去了异于常人的资本。二、“流亡式”的留学生涯让周氏倍感国人的可鄙和屈辱面对社会大气候的恶劣,少时的鲁迅是忧心和无奈的,愤慨的。“实业救国” 的思潮也对周氏有着难以抵御的诱惑。早年的经历让他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 梦,大有“万人醉而君独醒之态”。他需要医人自医。于是他立志医学。而扶 桑人的傲气横秋,使本不善言辞的周氏更加惶恐和孤独。“流亡式”的留学生 活窘迫不已,眼中的同胞却醉生梦死。“长辫舞”让周氏深以为羞,不堪为伍。 严冬的苦寒更让背井离乡的人深为“揪心”,“嚼辣椒以抵御严寒”。可见所 谓的留

12、心生活的困苦。艰难的不平常的经历让周氏心灵雪上加霜,在日本的 “流亡”生活也让周氏对国人、对祖国多了些清醒,改良是避免不了国家濒临 的“亡国灭种”之险。二、成年后的不得志、压抑,让周氏和时代彻底决裂。留学归国时的周氏或许还有一丝幻想,但面对时局的动荡军阀们的纷争,周氏 的梦想也彻底的醒悟了。前景暗淡,风雨飘摇,辛亥革命的虎头蛇尾仍旧没能 改变纷乱的时局,使许多有志之士倍感失望,当然也深深地影响了周氏。在茫 茫黑夜中迷茫了许多有志之士。教坛虽然没有出路,但是周氏始终没有跳出“纯文人”的怪圈。教坛的满腹牢 骚和茫然的激进,更加使周氏处境恶化。文人们“沙龙式”的发泄倍受当局的 迫害,大大的加深了忧虑

13、和仇视。无言论自由让周氏与所谓的正统离经叛道。 他看到了许多同柏杨眼中一样的丑恶人事和嘴脸。在阿 Q 正传中“阿 Q” 正是周氏所感受的国人麻木的丑恶嘴脸。而许多时候周氏本人也不得不“阿 Q”一下,以发泄一下不平的心态和怒火。他的思想偶尔也有一点细微的平静, 一件小事让他感到人性尚未泯灭、又有可救药的一面。他自我南来北往的 流动,让他深深的感受到下层的苦难,更觉得“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然而, 周氏自己却始终未能摆脱掉桎梏,加入到大众中,只不过为时代、为大众、恐 怕同时也为自己的生不逢时和遭遇坎坷而呐喊不已而已。三、鲁迅早期的创作深切的反映了自我成长的变化历程6在前面的间说中,我们目的是挖掘鲁

14、迅在时代背景下的心态根源,不易的是他 没有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沉沦,这在我今天看来,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 、出身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使他也受到了“封建遗毒”的洗礼,让他成为了一 位可以经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困苦的人;二1898 年到南京的就学,改变了他 的后半生。同时也让他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尤其是天演论的影响可说巨大。 三、1904 年的日本留学彻底奠定了他的一生(那时的日本是中国许多的有志 青年的大本营)。1906 年到东京从事文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能深刻反映这一点, 但此时的内容充其不过是“看客心理”。多少有点心神向往罢了。四、归国 后的一直不得志。也使他不得不走了一条与许多封建文人同样的路。“

15、讲学奔 走求生,著书立说求名”。他的后半生太雷同于清初的许多落魄封建文人形象, 是时代造就了他,但也是时代抛弃了他。1909 年 8 月从日本归国后,不得已鲁 迅在家乡任教,课余的整理如古小说钩沉、域外小说集,与当时同时 代的许多留洋人氏比对,他也可算是不幸之人。他的寂寞无聊可从这一时期的 活动中发现。这也许是他后来的言语张扬的根源之一。“文人相轻”在所难免 也是无法从清醒的读者心中摸去的。1911 年组织发动的“武装演说队”的彻底 失败。加大了对他心灵的伤害,虽有些失望,却没有让他彻底绝望,1912 年 3 月任临时政府教育部员。让他有了些须慰籍。同时也让他亲眼目睹了一些政府 大员的丑恶嘴脸

16、。尤其是在 5 月后到北京任教育部教育司科长时,这期内他辑 录整理了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嵇康集等。显然,周鲁氏的 心里仍是无聊的压抑的,反映的仍有不得志的抑郁。即使是参加改组后的新 青年编委会时,也不过如此心理。1918 年 5 月出版的狂人日记也不过是 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的的标新诳语,以此发泄自己的苦闷和不满。并非如所谓的 “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之说。狂人日记反映的主题如果我们通过周 氏的坎坷经历不难看到一点:他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只 能是以惊人呓语发泄一下。但这一小心您却惹得评家似扯皮不休,这正是所谓 中国文人的无聊透顶,酸气扑鼻而已,1919 年发表的孔乙己和药在今 天读来不过是无聊加自嘲意识,当然也有了些许的显眼内容,那就是时代造化 弄人。我的今天看到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