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明清)试卷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1653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史(明清)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古史(明清)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古史(明清)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古史(明清)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古史(明清)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史(明清)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史(明清)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古史(明清)试卷一. 选择题: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 前强化。据此回答: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2. 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 )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3.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同前代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 A.分相权 B.分地方行政权 C.文化专制 D.设特务机构 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 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措施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的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6. 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 ).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 B. C. D. 7. 对清代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3、)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B.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因文字犯罪而被捕入狱 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制造的监狱 8.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 )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思想控制C.巩固君主专制 D.防止人民反抗 .依据明清时期的史实回答: 9.明朝时期科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 A.考试科目 B.考试作用 C.考试管理 D.考试内容 10. 雍正帝在位时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 ) A.设军机处 B.实行更名田 C.收地丁银 D.奖励垦荒 11.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资本

4、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A. B. C. D. 12. 明清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是: ( ) 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 明朝推行以银两收税的首要条件是: ( ) 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政府的强制推行 14.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主要条件是: (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明朝前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但到明中后期起对外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对明清乃 至近

5、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据此回答: 15.郑和下西洋与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活动产生了不同结果的根源在于: ( ) A.目的不同 B.条件不同 C.经济基础和观念不同 D.规模不同 16.明朝时对外关系与以前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 A.贸易范围扩大 B.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C.中国人大批去南洋 D.外国势力侵扰边疆 17.明朝中后期起由对外的交往转向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源是:( ) A.西方殖民者侵扰边疆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18.这一政策的转变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

6、.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清前期的行政区划有效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国家主权。据此回答: 19.清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C.中央开始设立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 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20.最早赐予喇嘛教首领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清朝皇帝是: (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 21. 今日版图在清朝前期奠定,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下列关于清前期机构3设置的表述不

7、正确的是: ( ) A.北部、西北部地区设将军管辖 B.东北地区设行省管辖 C.西南地区设大臣和流官管辖 D.台湾岛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 22. 17世纪后期,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有: ( ) .地方叛乱 .外来侵略 . .台湾分离 A. B. C. D. 23. 清朝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基本上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24.下列各辖区不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是: ( ) A.黑水都督府 B.辽阳行省 C.吉林将军 D.盛京将军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回答: 25. 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8、: ( )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役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 26. 明代手工业商品化发展,集中体现在: ( ) A.纺织业 B.食品加工业 C.冶铁业 D.制瓷业 27.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B.北京和洛阳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C.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D.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晋商和徽商 28.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低下 B.地主商人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 C.科学技术不发达,手工业品质低价高 D.各级政府对手工

9、业生产限制重重 29. 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的相似之处在于: ( ) A.都征收银两 B.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 C.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D.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的征税 30. 一条鞭法、地丁银制的实行,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1. 一条鞭法和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 )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 .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巩固。回答: 32. 关于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明后期瓦剌首领俺答汉与明朝修好4.明朝中期

10、,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 .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雍正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A. B. C. D. 33. 戚继光和郑成功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 A.参加抗清斗争 B. 驱逐外国侵略者,维护民族主权 C.开发建设台湾 D.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4. 清前期粉碎了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势力和叛乱。准噶尔部属:( ) A.漠南蒙古 B.漠西蒙古 C.漠北蒙古 D.漠东蒙古 35. 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设置台湾府 .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设置驻藏大臣 .设置伊犁将军 平定三藩之乱 A. B. C. D. .明

11、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回答: 36. 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 ) A.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B.统治者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C.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D.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技的科学巨著 37. 明清时期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C.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正常交流 D.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38. 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的是:( ).传奇小说 .君主专制加强 .一条鞭法 .民主思想的出现 A. B

12、. C. D. 39. 明清时期的总结性科技著作多于唐代的直接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自宋到明清书院提倡学术上有创见,促进知识分子勤于钻研 C.知识分子迫于政治压力,埋头著作、研究一些有用的东西 D.明清时的科举制度比唐代有进一步的发展 40.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发展,基础是: ( ) A.作家们有意识地创作白话文学 B.有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 C.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达 D.评价作品的观念有转变,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中古史(明清)试卷5一.选择题:(1*1.5*40=60)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141

13、41515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22232324242525262627272828292930303131323233333434353536363737383839394040二.非选择题:(9+7+12+12=40) 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 特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统治者调整 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材料二:我国人口在秦朝有2000万,汉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 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至

14、1.5亿,明末清初大幅度下降。清康熙初年到 鸦片战争爆发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 连闯四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达到一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二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越过三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越过四亿。材料三: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垸(湖小堤)日多,凡蓄水 之地,尽成田庐”。材料四: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统计:朝代年代决堤次数平均时间隋唐58190700南宋11271279276明朝13681644309.2清朝16441911554.9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黄河决口统计:年代地点嘉靖44年(1565)江苏沛县隆庆3年(1569)江苏沛县隆庆4年(1570)江苏邳州万历4年(1576)江苏徐州6万历5年(1577)江苏泗阳请回答:.材料一中所述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缺乏科技方面的内容,请给予补充。 .试分析材料二中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