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1282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over】(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1】 原始农耕文化(定居、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代表 北方西安半坡(粟 黍 蔬菜、半地穴式) 南方浙江余姚河姆渡(说明我国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干栏式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 。【2】 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皇帝之后,黄河流域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以原始民主的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叫“禅让” 。大禹治水(大禹疏,鲧堵) 。【3】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起于公元前 21 世纪,止于公元前 771 年西周灭亡,历时 1300 多年。【4】禹死后,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

2、代替公天下) 。公元前 16 世纪,商灭夏。 “盘庚迁殷”后,商国力日益强盛。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国家(甲骨文) 。【5】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6】周的分封制:目的: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内容:(1) 【核心】受民受疆土;(2)【义务】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 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 和 定期朝见周王述职 等义务;(3) 【权利】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和士。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利起了重要作用。【7】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 。【8】东周分为春秋(前 770476)和战国(475221)两个时期。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较强大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 。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这段大国兼并的时期被称为“战国时代”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9】 商鞅变法(最初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时间:公元前 356 年 君主:秦孝公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1)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

4、有功的人;(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编定户口,加强法制。 作用(成就):秦的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最终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和变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筑的一个既能防洪、又有蓄水灌溉功能的水利工程。 作用:使成都平原300 多万亩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10】 I 秦秦灭六国: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的 10 年间,秦王嬴政通过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灭掉六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都城设在咸阳。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一、政治上,

5、建立中央集权统治:(1)新创“皇帝”一词,自称“始皇帝”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作用:皇帝就这样把统治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二、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和隶书。三、思想上:“焚书坑儒” (李斯建议,仅留医药、卜筮和种植之类的书) 。四、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半两) 。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 。五、交通上,为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修建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轨。六、军事上,为抵御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11】

6、 II 汉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一、军事上(1)北击匈奴 公元前 127 年到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发动了 3 次对匈奴的战争,大败匈奴;(2)河西屯田 在河西设郡,迁徙内地汉族人民前往河西屯田;(3)开发西南 汉武帝时,西南各国归属西汉,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4)东北拓展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那里设立了行政机构进行统治。二、经济上(1)铸造钱币 统一铸造五铢钱;(2)兴修水利 在关中郑国渠上有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重视治理黄河。三、文化上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在长安兴办太学。(四

7、)影响:汉武帝在位的 54 年是西汉王朝的一个重要阶段,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2】 汉朝的中外交流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12-1】张骞通西域 目的: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过程: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两次出使西域。【12-2】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西汉和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意义: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和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波斯) ,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

8、意义: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敦煌莫高窟、阳关古城、楼兰故国、嘉峪关 等【12-3】佛教东传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时派使臣去西域求法,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意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3】 三国【13-1】三国鼎立 200 年曹操 2 万人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10 万大军,基本统一北方,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08 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操。220 年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 年,孙权称王,229 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建立吴国,史称

9、孙吴。【229 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13-2】措施 魏:曹操(东汉)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蜀:(1)大力开展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 ,积极发展农业;(2)实行盐铁官营;(3)征服南中八郡【意义: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开发西南地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劳动力(2)实行“强者为兵,羸者补户”政策;(3)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14】 南方经济开发表现:农业(1)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地区三个先进的农

10、业经济区。 (2)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3)农业技术的进步表现为水利大量兴修,犁耕的推广和改进,改“火耕水耨”为之粪肥精耕以及引入北方小麦,实施稻麦两熟制。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施行多种经营,农副结合。手工业(1)造船、冶炼、造纸、制漆、制瓷以及丝织等业比较发达。六朝开始,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商业 (1)出现一系列商业城市,商业繁盛。有建康、京口、吴郡、余杭等。广州和鄮县是新崛起的海外贸易港口城市。 (2)海上贸易是一大特色,与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以及南洋诸国的贸易十分活跃;南方与天竺、波斯、大秦、的贸易也通过海路来实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以远溯到六朝时期。【15】

11、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与 孝文帝改革386 年,鲜卑拓跋部建立政权,国号“魏” ,史称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背景:(1)民族大融合成为时代主流(2)北魏实现了北方统一目的:改变北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革内容:政治上实行“三长制” 、俸禄制,迁都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汉化政策有改管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意义:改革推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历史进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推进了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转化。评价:孝文帝促进了“胡汉融合” ,是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16】 古代科技文化【16-1】诸子百家背景:1 春秋战国是由分

12、立趋向统一的时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2 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发展: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史称“诸子百家” 。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儒家 创始人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主张是“仁” 。 (1)孔子是位大思想家,思想主张是“仁” 。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从事教育 40 余年,弟子 3000 人,其中出名的有 72 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孔子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将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等六部文化经典作为教材,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孔子的言论后来

13、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思想是“仁政” ,主张“民贵君轻” ,重视人的作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提倡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道家 创始人老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楚国人。思想主张:(1)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法家 战国末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 。思想主张:(1)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前世,国家的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实际情况而变化。 (2)强调“法治” 。 (3)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君主专职中央集权的

14、理论。【16-2】文化艺术1)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情化作千古传送的诗篇。特点:运用了楚国方言,富有地方特色。2)书法: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兰亭序 。3)绘画: 总体特点:从战国至汉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以线条造型为主的艺术特色已经形成。 晋代最有成就的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他主张“以形写神” ,力求“形神兼备” ,代表作:洛神赋图 。4)雕塑艺术 起源可上溯至 8000 年前的陶塑作品。秦汉时期,雕塑艺术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汉代墓葬中的陶俑;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

15、中的雕塑作品,融入佛教艺术,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16-3】科学技术1)青铜:商周时期,人们把铜、锡、铅熔冶在一起铸成青铜器。青铜冶炼是商周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与当时世界前列。用途分为: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以及生产工具等。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2)汉代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总结了周、秦至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3)南朝时期,宋齐之际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位,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他的数学名著缀术 ,在唐初被列入“算经十书” ,成为官定的算术教科书。4)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对后世农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17】造纸术 西汉早期,就已经使用了大麻造的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以麻头、树皮、破布、旧鱼网造出 价廉物美、便于书写 的纸,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提高了质的质量被称为“蔡侯纸” 。 传播:造纸术先传到朝鲜、日本和阿拉伯等国家与地区,后来又传入欧洲,随之传遍世界各地。 意义: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的杰出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普及,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