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510552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赤壁赋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赤壁赋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赤壁赋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赤壁赋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案设计.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赤壁赋赋教案教案设计设计赤壁赋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2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如“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沧海一粟”等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4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语言的哲理意义2把握文章主旨,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讨论法。讨论法既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又可在讨论中辨析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

2、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 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

3、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关于乌台诗案:(出示投影)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 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d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宋代的黄州,就

4、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二、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

5、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放录音(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诵读指导,学生齐读,默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

6、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 样的感慨?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归纳:苏轼的悲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

7、暂重点研习学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

8、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五、老师总结师: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刚开始游玩的时候的情感基调是乐。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2、品情:悲从何来?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悲从“歌”中来: 明确:从扣舷而歌的

9、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写作背景:乌台

10、诗案。)(2)悲从“箫声”中来:赏析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联想音乐传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多媒体显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

11、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悲从“怀古”中来:明确:赏析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苏轼的感叹实乃千古一叹,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向之所欣,

12、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能不以之为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3、明理:宇宙变化哲理: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4、以“喜”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13、情怀和人生态度?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小结(出示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14、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摘自余秋雨:东坡突围)【反思】本篇以赋体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抒发观感。第一课时在设计时主要抓以下环节: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要领,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读,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记忆,帮助背诵课文。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抒发的“乐”情,借助多媒体显示月夜赤壁的画面,感受画面意境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用散文 化的语言加以描述,讨论借景抒情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本文形散神聚,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一节课完成这些环节,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实际教学中,完成任务有些紧张,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15、在景物描述环节占用了过多时间。以后需要多调整。赤壁赋教案设计篇2一、激情导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投影展示,教师激情朗诵。导入:让我们从赤壁赋里去体会苏东坡的情怀。随即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学生先介绍,教师再补充东坡肉、东坡肘子三白饭与三毛饭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写作背景“乌台

16、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府衙庭院内善种柏树因而又被称为“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因此又把“御史台”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因其政治立场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罗织罪名下狱。四、初步了解苏东坡的思想。1、投影显示: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chun),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2、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小结: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五、解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