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09937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垂直和平行:垂直和平行 说课稿说课稿 一、 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64-65 页垂直与平行。(二)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它是在学生认识直线 与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 基础,在小学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体系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先通过主题图 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其本质特 征。(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

2、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过程与方法:在演示观察操作交流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简单物体间位置关系和现 象作出初步解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 (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五)教具准备:小棒、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长方体。二、说策略(一)说教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

3、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者、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承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 路定为“设疑猜想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二)说学法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于 感知在儿童思维中形成的,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变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的形式, 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括。因此,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总 结归

4、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感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三、说教学过程(一)设疑猜想,激发求知欲。通过观察主题图中的体育器材双杠和单杠,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有着 这样的位置关系呢?引下悬念,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1、摆一摆: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根小棒,在桌面上摆一摆,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2、画一画:把一张白纸看作一个平面,将摆的几种情形分别画在白纸上。3、分一分:小组讨论将画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作品,分别展示在黑板上。4、说一说:学生汇报所展示图形的分类理由。相交、

5、不相交现在相交、将会相交、永不相交相交、垂直相交、不相交 让学生经历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感知过程,逐步达成分类共识。本环节学生的分类方式可能会有好多种,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将会相交”这一特殊情况,为理 解平行线“永不相交”的特点打基础,从整体着眼,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里通过动手操作、动 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五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系统深 入地理解了知识。(三)掌握特征,构建新知当学生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他们从中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 构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与“不相交”的知识体系。1、不相

6、交:其中一类,无论怎么延伸都不会相交,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 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手指比划一下,弄清“同一平面”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语言 说一说“互相平行”,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如果拿走其中一根小棒,只剩另一根小棒时,叫平行线吗?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互相”的含义。2、相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另一类图片,它们相交成了角,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一起用三角板量一量验证结论,发现有时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从而引出 “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数学概念。3、指导学生看书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不断比较、辨别的过程中,加之教师

7、的适时点拨,让 学生探究、发现、感悟概念的本质,体现出了数学学习的真谛。(四)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1、说一说,书上主题图中的平行线和垂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找出这些运动器械中,哪些是互相平行?哪些互相垂直?从 而验证开课时的设疑、猜想。2、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这道题目的是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 数学生活化。3、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了吗?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此题再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之间

8、的相互平行、垂直的关系,既可加深 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又为下一步学习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打下基础。4、看一看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检验一下?本环节考查学生的分辩能力,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课知识。5、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这类习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既考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五)全课总结,开放评价当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改变了僵化的结课模式,而是注重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开放性的 师生双向评价。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能谈谈你的收获吗?还有哪些疑问? 你还喜欢

9、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老师共同学习?”这样的问题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 感受,让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整体梳理全课,走向下一课的学习,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发展 的美好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4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垂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垂线 说课稿说课稿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6 页及练习十一第 46 题。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画垂线的方法,画垂线分为两种请况,一种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 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只具体给出了前一种情况的画法,用连续的 三幅图表明画的步骤,没有出示文字说明。后一种情况教材教材中要求学生尝试解决,没有给

10、出画法 的图示。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从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经过实际测量得 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是垂线段的重要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 应用。最后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做准备。由于教材中 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和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做具体的指导,只要是画图做示范。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垂线的画法既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垂直和平行的知识基础上,同时又要为进一步学好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等重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几何知识体系里,特别是作图形对应边上 的高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地位。因为

11、是几何知识的画法,自然具有了直观但抽象、易画但难规范的 特点,加上教材只通过连续的三幅图,具体给出了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的画法,没有出示文字说明, 这无疑又为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设下了障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正确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2、认识垂线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图能力。4、能用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教学重点:1、正确画出垂线。2、体会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一、游戏导入 1、教师示范折纸方法,学生比一比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折出按老师示范要求的纸。 2、教师指出其中的两

12、条折痕,质疑:相邻的这两条线有着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讨论:怎样验证它们是否垂直呢? 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判断怎么样的是垂线,但是你们会画垂线吗?揭示课题,板书:画垂线 【设计说明设计说明:从折纸游戏比赛入手,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 了垂线和判断,另一方面也为本节课学习画垂线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 1、经过直线上任意一点画它的垂线。 学生在纸上利用三角尺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法。 指名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并说出自己的作图方法 2、经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刚才同学们能在纸上画出了互相

13、垂直的两条线段,现在老师要是在已知的直线上点上一个 点,你能经过这个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吗?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点一个点,同桌相互交换练习本,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作图并记录下作图的方法。 学生完成作图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对其成品进行评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作图方 法。 小结作图分为三步:把三角尺的一条直线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 尺的直角顶点与已知直线上的点接近重合。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就是 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要是这个点不在已知直线上,而是在已知直线外,你们能经过这个点画已知直线

14、的垂线吗? 试着画一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图步骤。 指名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各小组汇报作图方法步骤,教师小结作图方法。 4、比较两种作图方法的异同。 【设计说明: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安排学生在已知直线上任意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使学生很快就能引用相同的方法画出经过已知直线上和直线外的点的垂直线段,后两种画法的比较能 使学生明确两种画法的小区别】 5、看书例 2 第(3)题,创设情境:为了方便阳光小区居民乘车,公交公司准备在通往建设路上 设立一个站牌,这个站牌应该设立在什么位置?各小组讨论,设计合理的站牌。教师提示:想一想可 以画多少条线段?你能试着画出一条垂直的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

15、线段吗? 各小组汇报:经测量,站牌设立在阳光小区与建设路所画的垂足出最合理。 引导归纳: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说明:将概念教学设计为问题情景,形式新颖,寓教与乐,不是单纯生硬枯燥的训练和死 记硬背,而是在活动实践中体验和自悟】三、应用和实践三、应用和实践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一的 46 题 四、回顾全课小结四、回顾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线 说课稿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行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 形特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应用上也很重

16、要。根据本课特点,我在设计时坚持以“发展学生为本” 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 主性。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借助工具画出平行线。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把认识平行线定为本课的重点,把能利用直尺和三角尺 画平行线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 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 挂装饰画来发现平行线,接着引导学生动脑在教室里、生活中找一找平行线。在画平行线过程中引导 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获取画平行线的方法,最后我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