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09204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甲医院心外科监护常见问题指南(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体温体温 一、体温低下一、体温低下 常见原因是体外循环中复温不满意,因此要求停机前肛温应达 3536,鼻 咽温达 36.537。若回 ICU 后体温低下(35)时,可用电热毯复温。 新生儿及婴幼儿容易发生硬肿症,更应注意保暖,必要时可应用暖箱保温。 二、发热二、发热 发热是体外循环术后早期的常见现象,早期发热是体外循环对机体损伤的反应, 多数学者认为与白细胞介素水平反应性升高有关。由于反应性发热可使基础代 谢升高,增加呼吸循环负担,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所以应积极处理。 1肛温高于 37.5时可暴露身体散热。对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或平卧位而上 身暴露的病人,往往腋温正常而背部温度甚高,垫高一侧肩部

2、和臀部,暴露后 背散热,可使体温下降。 2上述处理无效,体温继续升高,肛温达 38时,可用冰袋降温或酒精擦浴。3体温继续升高,可重复上述处理。无效时,可给予阿司匹林冰盐水灌肠或地 塞米松 0.25mg/kg 静脉注射,必要时可再给 0.1mg/kg 静推,每 6 小时 1 次。 4若病人出现持续高热时,除按上述第 13 项处理办法外,应用扩血管药物 如硝普钠等,可增加散热,但应注意病人血压变化。同时应注意头部降温,防 止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若上述方法仍不能控制高热时,应行腹膜透析。 5对于儿童的高热,特别是同时伴有烦躁不安时,可静脉给予潘可罗宁 0.0150.1mg/kg。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

3、衡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一、体液平衡一、体液平衡 人工心肺机内含钠预充液的应用常引起体内水钠潴留,细胞外液量增加,因此 术后早期必须严格控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以减轻心脏负担,消除组织间质 水肿。 (一)输液成分 术后早期 48 小时内,成人和两岁以上儿童输液成分一般仅限于 5%葡萄糖溶液, 不给含钠液。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全,排水保钠的能力 相对较差,有产生低钠血症的倾向,所以输液成分中可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溶液 (包括冲洗各种管道的含钠液)。此外,婴幼儿的热量需求相对较多,所以可2给 10%葡萄糖溶液。48 小时后,根据实际情况及化验结果,输液成分可作相应 调整。 (二)输

4、液量 原则上应严格控制,总输液量应包括药物输入和冲洗各种管道的液体,但不包 括为纠正血容量不足而用的胶体液量。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输液量见表 5-1。 表 5-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输液量(mlm -2 24hrs -1 ) 婴幼儿( 7.6,Cl - 18mmHg 时,提示将出现肺水肿, PCWP30mmHg 时已出现肺水肿。当 PCWP0 时的压 力。 ( 4)P M :呼吸周期的平均压,受呼气末期压、气体流速、P K 及 RR 的影响。 机械通气对循环功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平均气道内压的大小,婴幼儿监测更 为重要。 5气道阻力(Raw) 气道阻力分为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吸气阻力 =(P K

5、 -P S )气体流速;呼 气阻力=(P K -PEEP)气体流速。气道阻力主要用于监测呼吸道功能,吸气 阻力代表通气状况,而呼气阻力则提示换气功能。成人吸气阻力的正常值约为 1.7cmH 2 OL -1 sec -1 ,呼气阻力约为 1.9cmH 2 OL -1 sec -1 。 小儿气道狭窄,气道阻力明显大于成人,因各种原因很难给婴幼儿规定“标准” 的正常值,但实际监测中,常用吸气与呼气阻力之比,其正常比约等于 1:1.2。 ( 1)吸气阻力明显升高:表明存在通气障碍,常见原因为呼吸机活瓣阻塞, 呼吸机管道梗阻、扭曲、打折,支气管痉孪,气管内分泌物堵塞,肺水肿等; 吸气阻力减低不常见,多由

6、于肺泡过度膨胀所引起,应降低 VE 和 PEEP。 ( 2)呼气阻力明显升高常由于呼吸机活瓣不通畅及肺过度膨胀,肺顺应性降 低所致。 ( 3)如在同一机械通气条件下气道阻力有逐渐下降趋势,表明治疗有效。 6肺胸顺应性(CLT) 是胸腔和肺扩张程度的指标,反映每 1cmH 2 O 的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量改变。 CLT=容量改变(V)/压力改变(P)。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用下列简便判断13方法,即 CLT=V T /EIP-P B (V T 为潮气量,EIP 为吸气平台,P B 呼气时气 道内压)。其正常值为 0.0720.110L/cmH 2 O。 限制性肺疾患、肺水肿、肺实质炎症、小气道改变等均

7、可使顺应性下降。呼吸 衰竭病人恢复过程中,顺应性增加,提示病情改善。 (二)通气效果监测 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正常值为 3545mmHg。可直接抽取动脉 血行血气分析测得,亦可通过置于气管插管口的 CO 2 分析仪直接显示吸入二 氧化化碳分压(P A CO 2 ),由于 CO 2 极易通过肺泡膜,所以 P A CO 2 与 PaCO 2 几乎相等。PaCO 2 升高反映通气不足、气道梗阻、肺部功能受损或严 重的右心功能衰竭;PaCO 2 过低常因呼吸机调节不当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代 偿所引起。 2通气/血流比值(V A /Q C ):V A /Q C 比值是每分钟通过肺泡的

8、气流与 通过肺毛细血管血流的比值。肺内的气体交换有赖于通气和血流的分布相匹配, 其正常值约为 0.8。计算公式为 V A /Q C =8.63(C V CO 2 -CaCO 2 )/P A CO 2 (C V CO 2 为混合静脉血 CO 2 含量,CaCO 2 为动脉血 CO 2 含量,P A CO 2 =PaCO 2 , 8.63 为转换值)。 ( 1)V A /Q C 0.8 时,若单纯因通气过度所致,PaO 2 可无明显改变,仅 导致 PaCO 2 下降,在处理上调节通气即可。当通气过度合并肺血流减少或仅 因肺血流减少所致时,则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不足,可使 PaCO 2 升高而 PaO

9、 2 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血栓栓塞、休克或使用呼吸机进行正压呼吸时。 3无效腔量/潮气量比值(V D /V T ):V D /V T 为每次潮气量呼吸时,无 效通气所占的比例,反映了通气功能。可用下列近似计算法:V D /V T =(Vem/Vee)0.33(PaCO 2 /40),其中 Vem 为实测的每分通气量,Vee 为 预计的每分通气量(由 Radford 表查出),40 为正常值时 PaCO 2 常数,0.33 为正常 V D /V T 比值常数。其正常值 2030 岁为 0.250.30,6070 岁为 0.4。残气增加和肺总量减少均可导致 V D /V T 升高,心外术后常见于气

10、道部 分阻塞、代偿性肺气肿和呼吸衰竭等。 (三)换气(氧合)效果监测 1动脉血氧分压(PaO 2 )、氧饱和度(SaO 2 )和氧含量(CaO 2 ) 为了解氧合效果, PaO 2 、SaO 2 、及 CaO 2 是心外手术后常用的监测指标。 氧解离曲线呈“S”形,PaO 2 降至陡值部分时,SaO 2 才急转直下,只要 PaO 142 80mmHg,其变化对 SaO 2 影响不大,所以 PaO 2 对诊断早期缺氧更有指导 意义。 PaO 2 下降常见于吸入氧浓度过低、肺泡通气不足、肺内分流增加、弥散障碍 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PaO 2 升高,则常由于氧浓度过高所致,应减小氧浓 度,以免引起

11、氧中毒。 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 2 :(A-a)DO 2 是判断氧从肺泡进入 血流难易的标志。(A-a)DO 2 =P A O 2 -PaO 2 。P A O 2 (肺泡氧分压) =(P B -P H2O )FiO 2 -(PaCO 2 /R),式中 P B 为大气压(海平面为 760mmHg)、P H2O 为水蒸汽分压(37时为 47mmHg)、FiO 2 为吸入氧浓度、 PaCO 2 为动脉血 CO 2 分压、R 为呼吸商(我国成人常数为 0.877),所以上 述公式可简化为 P A O 2 =(713FiO 2 )-(PaCO 2 /0.877),即(A-a) DO 2

12、=(713FiO 2 )-(PaCO 2 /0.8777)-PaO 2 。 ( 1)正常值:吸入不同氧浓度(A-a)DO 2 的正常值如表 5-4 表 5-4 (A-a)DO 2 正常值(mmHg) (A-a)DO2 FiO 2 均值 最高值 0.12-0.14 0.21 0.5-1.0 10 9 3550 25 75 ( 2)临床意义:(A-a)DO 2 是判断氧从肺泡进入血流难易的标志。当 FiO 为 0.21,(A-a)DO 2 25mmHg 或 FiO 2 为 1.0,(A-a)DO 2 100mmHg 时, 肺部肯定存在病变。该值在判别呼吸衰竭的病理机理和治疗上有重要指导性作 用。(

13、表 5-5) 表 5-5 呼吸衰竭机理及治疗原则 PaO 2 PaCO 2 ( A-a)DO 2 呼吸衰竭机理 治疗原则 45 45 45 80 60 28 5 30 70 肺泡通气量降低 通气 /血流比例失 调 肺内分流增加 呼吸机改善通气,不必用氧疗法 必须用氧疗法,酌情用呼吸机 氧疗法及呼吸机均为必须。 ( A-a)DO 2 可判断肺内分流量:当吸入纯氧时,每 16mmHg(A-a)DO 2 相 当于 1%的肺内分流,当(A-a)DO 2 400mmHg 时,肺内分流 72%,提示有严重 的呼吸衰竭。 153肺内分流量(Q S /Q T ):肺内分流量是指心排血量的分流部分与心排血 量的

14、百分比。正常值为 3.651.69%。肺内分流量越大,混合静脉血流经通气 不良的肺泡,没有进行充分氧合而直接进入左心的量就越大,低氧血症亦就越 明显。 ( 1)计算方法:先吸入纯氧 15 分钟,然后分别从体循环动脉及肺动脉导管中 抽取血标本行血气分析,测出 PaO 2 、CaO 2 、PaCO 2 及 C V O 2 并计算出 P A O 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Q S /Q T =(P A O 2 -PaO 2 )0.0031/P A O 2 -PaO 2 0.0031+(CaO 2 -C V O 2 )。 ( 2)临床意义:Q S /Q T 正常人不超过 5%,该值越大,低氧血症越明显,

1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可达 2530%。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时可达 4060%;由肺内分 流所引起的低氧血症,难以用高浓度氧纠正,需用 PEEP 或 CPAP 治疗。肺内分 流增加不包括先心病所致的心脏水平的分流,常见于动静脉瘘、肺不张、支气 管炎、支气管扩张及 ARDS 等。 三、呼吸机的使用及管理三、呼吸机的使用及管理 心内直视手术后,往往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适宜的机械辅助呼吸, 可使病人呼吸作功大为减少,帮助病人进行气体交换,改善其换气功能,减轻 心脏负担,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并维持酸碱平衡, 这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病人的恢复极为重要。 (一)呼吸机的类型 临床上根据吸

16、气与呼气切换原理,将呼吸机分为定容型、定压型和定时型三种。 现代呼吸机以预定输出容量为主,辅以各种压力、时间等条件,以电子控制、 气体驱动的方式组成适应范围广泛的多功能呼吸机,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 即为该类型呼吸机。 (二)通气方式的选则 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呼吸方式,一般原则是在病人自主呼吸没有恢复之前, 采用控制呼吸( CMV),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改用辅助呼吸(AMV)或同步间歇指 令性通气(SIMV),随着病人自主呼吸的增强,逐渐减少辅助通气,最后完全 撤机拔管。 在病人出现特殊病理变化时,应选择适宜的通气方式。 1AMV: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呼吸机随着患者的吸气运动,靠着弱小的吸气 压或吸气量起动。但 AMV 和患者的自主呼吸有 0.2 秒以上的时差,所以自主呼 吸过快(25 次/分)时,施用 AMV 有困难,辅助呼吸效果亦欠佳。 162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呼气出口处增设一阻力,使呼气结束时压力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