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8434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总报告(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题名称: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课题批准号:BEA070007课题类别:国家一般课题资助经费:6 万元学科分类:德育课题鉴定时间:2010 年 12 月课题负责人: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主要成员:蒋京川、况志华、汪风炎、宋晓东、贾林祥、尤娜、张秀琴、陈 欣、任亚辉、冯天荃、杨文登、闫 杰、李 明、石文山、王继瑛、曹新玉、徐玉玲、耿进昂2研究总报告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一、简介部分一、简介部分1标题标题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2序言序言责任意识(responsibility),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现象, 是个体

2、对自己社会属性认识、体验和行动。公民责任意识,更加强调了在现代公民社会中, 个体对自己公民角色义务的认知与履行,对公共福祉的关注与投入,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和 体验等内涵。 古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创建“和谐社会” 、 “责任 政府” ,还是提倡“诚信教育” 、 “可持续发展”等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都离不开对责任意 识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对责任意识相关心理现象的深入研究,这是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 基础。 心理学对责任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缺乏系统的归纳;心理学对公民责任意识的研 究和探索至今并不多见,更需要深入的探索。本课题即是从责任意识的理论研究入手,对 与责任意识

3、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整理,提出了责任心理学这一领域。在此基础上,逐 渐深入和具体到公民责任意识的实践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提 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3摘要(不超过摘要(不超过 500 字)字)本课题首先从哲学、伦理学视角入手,探讨了责任意识的本质与起源,并回顾了心理 学视野中的责任意识研究在概念内涵、心理结构、心理过程、理论建构等方面的成就,在 公民责任心理结构的理论建构上提出了新的责任意识理论框架:三侧面模型;并结合三侧 面模型和中国文化特征分析,建构了中国文化中责任意识的二维理论框架及其综观模型。 其次,通过访谈、调查、实验和元分析等各种实证方法,检验并验证了上述

4、理论架构与推 断。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心理咨询、心理理论、个体心理干预和团体动力学等不同视角, 探讨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策略与实践问题。34内容结构图内容结构图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学学生生公公民民责责任任意意识识的的理理论论与与教教育育实实践践理论建构理论建构实证检验实证检验教育策略教育策略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局限与建议局限与建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责任的本质与起源责任意识心理学研究东西方文化中的公民责 任意识及其理论整合责任意识的产生心理结构心理过程西方多元理论与整合中国文化心理学视角多元文化理论建构责任意识的心理结构责任意识的心理过程公民责任意识的现状公民责任意识的萌芽责任认知、情感和行为情绪对责任判断

5、的影响中国人的差序责任意识青少年的集体责任意识心理咨询视角心理发展视角团体动力学视角心理干预视角自我责任意识与健康心理理论与他人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行动策略责任拒绝的机制与预防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课题内容结构图课题内容结构图4二、主体部分二、主体部分(一)研究问题(一)研究问题责任意识(responsibility),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现象, 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认识、体验和行动。公民责任意识,更加强调了在现代公民社会中, 个体对自己公民角色义务的认知与履行,对公共福祉的关注与投入,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和 体验等内涵。

6、古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创建“和谐社会” 、 “责任 政府” ,还是提倡“诚信教育” 、 “可持续发展”等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都离不开对责任意 识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对责任意识相关心理现象的深入研究,这是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 基础。 心理学对责任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缺乏系统的归纳;心理学对公民责任意识的研 究和探索至今并不多见,更需要深入的探索。本课题即是从责任意识的理论研究入手,对 与责任意识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整理,提出了责任心理学这一领域。在此基础上,逐 渐深入和具体到公民责任意识的实践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提 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信

7、息。1.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意识的本质与起源。、责任意识的本质与起源。运用理论综述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综述并讨论 中外理论界关于责任意识的内涵和本质,从分类学的角度厘清责任意识的分类,从心理哲 学层面澄清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于责任意识产生条件的关系,分析评述关于责任意识起源 的若干理论。 2、心理学视野中的责任意识研究。、心理学视野中的责任意识研究。运用文献综述和跨文化比较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回 顾、分析并评价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责任意识研究的已有成果,明确心理学视野中责任意 识的内涵、心理结构、心理过程、文化差异,尤其是西方心理学家有关责任的心理过程与 结构

8、研究、责任归因与推断研究、责任拒绝研究等研究成果,并对此作出详尽的综述,为 建构适合中国文化的责任心理学理论构架提供基础材料。 3、公民责任心理结构的理论建构。、公民责任心理结构的理论建构。参考国内外有关事前责任与事后责任、日常生活中 的责任、责任拒绝、责任归因与推断等理论或假设,结合中国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出公民 责任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型。 4、责任心理结构的探索与验证。、责任心理结构的探索与验证。运用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公 民责任心理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内在结构关系。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探索性因 子分析等定量统计分析方法,验证学生公民责任心理结构的理论建构。 5、公民

9、责任意识教育的策略与实践。、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策略与实践。运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前述研究5成果,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关于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与培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对策。2.2.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探索和研究责任意识的心理结构,并研究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具有十分明显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首先,有助于为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责任意识教育是各类教育 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系统梳理和探究责任意识的内在过程,对于青少年责任意识教育 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有助于促进社会组织的文化建设。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当今各类组织共同面 对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长远发

10、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责 任政府”的建设,都离不开对人的责任心理的认识和把握。 第三,有助于阐明责任意识的心理结构,辩明责任意识的心理活动历程。本选题将运 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责任意识的心理结构作全方位探究,这不仅有助于阐 明责任意识的一般心理结构,亦有助于辩明责任意识的内在活动历程。 第四,丰富责任意识的道德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尽管责任意识教育的研究很多, 但把“责任意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来系统的加以梳理并形成体系,并为公民责任意 识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这方面的目前还尚未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选题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二)公民责任意识的心理学理

11、论建构(二)公民责任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建构1.1. 责任的本质与起源责任的本质与起源责任(responsibility)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研究课题。从早期的神学、哲学、法学,到 近现代的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无不涉及责任问题的探讨,但 对于责任的理解和建构,古今中外的不同领域都存在很大的分歧。现代心理学对责任意识 的研究,大都沿用西方的思路。纵观西方有关责任研究的种种论断,可以找到的三个主流 共识。 第一,责任是人类群体性或社会性的产物。人以群体或社会的形式而存在,社会通过 各种各样的关系把不同的个体链接在一起。责任就是这种链接的纽带之一。人们只有承担 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12、,才能够使社会或群体得以维系。群体或社会的存在和维系是个体 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人在结群的同时,便产生了责任。 其次,责任是个体内化了的社会规范及其思想和行为倾向。不同学者对责任的界定简 繁不一,在一些新近的研究中,温克勒(Nunner-Winkler, G.)对责任的定义最为“简洁” , 他认为不必把责任的概念复杂化,其实“仅存在一种责任,即履行一个人的道德义务。 ”作 为伦理学术语,就是特定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履行或遵从倾向。对于个体而 言,责任最初是他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应然的规定性。每个人“应该” 承担的责任,实际是社会规定的义务,即所谓“社会规范”

13、;社会规范内化的结果便是“个 人规范” 。 第三,责任通常意味着付出代价。 “负责任”就是要求责任人付出某些东西,譬如体力、 精力、健康、智慧、尊严、金钱、财富,乃至自人格、由和生命。 由此可见,从社会层面上看,责任的本质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维系群体6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它以道德、法律、习俗等形式来约束并评估个体的行为。但从个 体层面上看,责任是人类个体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自我规定性,是对外在的、社会规范的 习得和内化的结果。 那么,责任是如何产生的呢?西方学者的观点可概括为三种假设,即社会依存假设、 进化适应假设和文化依存假设。 社会依存假设认为,责任源自人际间的社会依存性,是特定

14、社会之于个体思想、行为 的规定性。个体通过与群体、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互动过程,生成或内化这种规定性,并 最终体现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实践中。从发生学立场上看,责任最初是群体或权威组织对 其成员行为、交往乃至思想方式的一种外在规定,其基础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及自然 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因此,人际间的社会依存性是自然起源的动力核 心。 进化适应假设认为,责任是人类某些先天情绪在适应与选择历程中经过打磨和雕琢后 的产物,本质上根植于泛文化的人类心理特性。进化心理学认为,责任与其他道德规范一 样,都是进化历程产生的人类心理倾向,而不是源自上帝或圣贤的先验权威,或特定文化 的临时性产物。

15、他们认为,家庭责任是人类的基本责任形式,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 某种程度上的亲本投入。对于超越血缘关系的亲社会行为与互惠动机,进化适应假设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物倾向性。因此,该假设认为,责任并非人类特有的时候现象,广泛 存在于一切群体性动物中,是物种进化和适应选择的一种生物规定性。 文化依存假设认为,责任是一种社会系统结构,与特定社会文化体系的期望相关联。 只有通过对文化差异、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关系等三个层面的元理论探索,才可能 真正理解责任的本质及其起源。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是多元的,其社会规范、习俗、法 律及自我观念均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下的不同群体,责任归因方式都可能存

16、在差异。 因此,责任必然和文化及人们的价值观相关联,文化考察必须先于责任研究之前。 这三种假设都试图解释责任的起源,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方法各异,结论也就不同。 社会依存假设强调人类的社会性本质,把责任看作是人类所独有的、泛文化的现象;进化 适应假设强调物种的连续性,把责任看作是动物所共有的进化的产物,人类责任只是包裹 了一层道德外衣;文化依存假设强调了文化对于责任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把责任看作是文 化的产物。 三种假设都有其合理性,但其分歧也有必要做进一步整合。首先,人类责任的形成有 着深刻的生物学基础,群体性的生活规则、规范都是在长期的进化历史中形成的,逐渐形 成了责任这一天性;但人类具有超常一般生物的智慧,在责任的内涵上,必然超越了一般 生物;其次,对于人类来说,社会依存性是自然形成的核心动力,而人际依存的强度使责 任不断走向深化;第三,生存环境的特异性是责任的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文化一方面是 特定人群交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该相互作用的一个因素。不同文化对责任的理解 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普世的价值观,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交往范 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