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497759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新形势下我国钢铁需求问题研究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钢铁需求规模和强度都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钢铁需求结构逐步升级和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投资高速增长和出口需求扩大是推动我国钢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影响经济增长对钢铁需求强度的改变。影响钢铁需求的各主要因素将面临调整和变化,未来钢铁需求的增长趋势或将趋缓,需求结构也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本文建议,短期内,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钢铁市场的大幅波动。长期而言,应根据需求结构的高端化发展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钢铁产品的附加值;

2、积极关注中西部地区钢铁需求的发展;加快促进钢铁工业由粗放向集约发展转变。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等因素推动了我国钢铁需求的快速增长,钢铁工业也因此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 年我国钢铁产量达到 6.26 吨,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 47%。但是应该看到,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钢铁生产和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因此受到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影响经济增长对钢铁需求强度的改变。因此,在对未来钢铁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进

3、行判断时,除考虑影响钢铁需求的一般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新形势和新特点。钢铁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数量分析法一般是利用消费(需求)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和模型分析(包括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一元或多元回归模型、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模型、指数模型等) ;结构分析法主要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进行行业的需求分析,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情景分析法则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被研究对象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通过情景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被研究对象如果要达到某种结果,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利用系数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对我国当前

4、的钢铁需求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钢铁需求主要影响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判断其对钢铁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影响程度。一、近十年来我国钢铁需求发展的特点一、近十年来我国钢铁需求发展的特点(一)需求规模呈现加速上升态势(一)需求规模呈现加速上升态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钢铁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二十一世纪以来,钢铁需求更是进入了一个加速增长的阶段。统计数据表明1,1980-2009 年的近 30 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1.2%,1980-1990 年的 10 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 5.3%,1990-2000年的 10 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

5、度为 10.3%。而 2000-2009 年的近 10 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9.2%,既高于 30 年总体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前两个 10 年的平均增速。2009 年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 5.65 亿吨,2010 年粗钢消费量 5.99 亿吨。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也由 2000 年的 110 公斤增加到 2009年的 423 公斤,增加了近 4 倍。预计 2010 年人均钢消费量将达到 450 公斤以上。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

6、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钢材产量进口出口钢材表观消费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 1 1980-2009 年我国钢铁的生产与消费量(万吨)(二)品种结构趋于优化,但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仍然需要进口(二)品种结构趋于优化,但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仍然需要进口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钢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以内需为主的钢铁产品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变。板带材比重呈现持续增加趋势,长材比重则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钢铁新建项目以板带材为主,板带材产量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7、板带比明显提高(见图 2) 。2007年板带材产量达到 24251 万吨,所占比重为 43.0%,比 2000 年上升 8.5 个百分点;长材产量为 26617 万吨,占钢材总量的比重为 47.1%,比 2000 年下降 9.5个百分点;管材产量为 4224 万吨,占钢材产量的比重为 7.5%,比 2000 年增加0.4 个百分点;2007 年钢材的板管带比达到 50.4%,比 2000 年提高了 8.8 个百分点。但是应该看到,在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上,国内钢铁企业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2009 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 5.68 亿吨,同比增长了 13.5%。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有 1763

8、万吨的钢材进口,同比增长了 14.59%,其中 80%是板材。即使 2010 年我国钢产量达到 6.3 亿吨,我国仍需要进口 1600 万吨左右1 文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或根据其原始数据计算得出。的高附加值产品。61.357.856.758.558.656.658.257.155.952.451.148.147.130.131.331.631.932.334.532.634.434.439.541.841.8439.28.29.47.477.17.16.67.576.37.57.501020304050607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

9、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长材板带管材数据来源:数据来源:钢铁工业年鉴。图图 2 2 1995-20071995-2007 年我国长材、板带、管材比重(年我国长材、板带、管材比重(% %)(三)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钢铁消费特征明显(三)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钢铁消费特征明显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中钢铁消费的实践特征表明1:钢铁作为重要的金属原材料,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演进,其需求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关系。从发达国家和后起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加速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而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

10、这一时期,制造业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化工化。特别是后起工业化国家,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其重化工化特征更加明显,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需要更大的钢铁消费投入强度。尤其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消费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钢铁需求会在一段时期内不断上升并达到顶峰,之后才缓慢下降。这种“S”形的特征表明,在实现和完成工业化过程中,钢铁的需求趋势将会是不断上升的。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均 GDP 或人均 GNP)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有关研究通过对我国工业化过程主要指标的阶段性比较分析提出,我国自九

11、十年末开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工业化中期,大机器工业体系日趋完善,1 参见王安建、王高尚等,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还 是后期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大宗金属钢、铝、铜、锌等消费随着 GDP 增长表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钟” 型增长模式。人口是影响重要金属消费的重要因素,通过人均金属消费与人均 GDP 的动态比较,更能深 刻地揭示经济发展与金属消费的内在联系。人均 GDP 与人均金属消费量相比,二者表现为互动的“S”曲 线增长模式。而重要金属消费增长对 GDP 增长的弹性系数的演变阶段也总体上具有“S”形的特征。前工 业化过程小于 1,工业化过程远远大于

12、1,后工业化过程远远小于 1,最后出现负值。 2 参见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P244-245。工业发展明显向重化工业倾斜,电力、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这一阶段随着产业结构重心不断后移,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制造业支持经济增长。我国钢铁需求与 GDP 的相关性分析(见图 3)显示,钢铁需求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相关系数接近于 1) 。可以看到 1985-2009 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钢铁需求也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y = 2E-05x2+ 0.009x + 28

13、.734 R = 0.9857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Y,人均钢材消费量(公斤)X,人均GDP(1980年不变价,元)v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图图 3 3 我国人均钢材消费量和人均我国人均钢材消费量和人均 GDPGDP 关系(关系(1985-20091985-2009 年)年)通过钢铁需求增长对 GDP 增长的弹性分析(见图 4) ,发现自 2000 年的近十年来钢铁需求对 GDP 的弹性系数持续保持了大于 1 的水平。我国钢铁需求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需求弹性起伏的波峰、

14、波谷进一步映证钢铁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第一次峰值出现在 1983 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恢复性增长使得钢铁需求旺盛,之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向市场经济转型,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由重转轻,轻工业的比例超过了重工业的比例,钢铁需求有所下降。第二次峰值出现在 1993 年,钢铁需求激增与九十年代中期的经济过热不无关系,之后钢铁需求激降则与国家实施的经济“软着陆”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而在考察 2000 年以来的数据时,可以发现图 3 中反映的一个重要信息。2001-2009 年,钢铁的需求弹性系数连续保持大于 1 的水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 2

15、008 年除外) ,钢铁消费的增速已经连续 8 年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表明钢铁需求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时期。这期间,国家也为防止经济过热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但钢铁的需求依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说明本轮钢铁需求增长与前两次有较为明显的区别。除钢铁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处于持续高水平外,国民经济的钢铁消费强度也在大幅度提高。图 5 显示,2000 年我国每亿元GDP(1980 年不变价)消费钢材 0.5343 万吨,以后逐年不断提高,2009 年增加到 0.9602 万吨,钢铁消费强度增加了近一倍,达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1.38 0.92 2.36 1.12 1.51 0.

16、29 -0.37 -0.10 0.57 -1.34 0.68 1.68 3.73 -0.07 -0.65 0.75 0.34 0.91 1.81 0.80 2.73 2.44 2.82 1.50 1.97 1.51 1.22 0.38 3.01 -2.00 -1.00 0.00 1.00 2.00 3.00 4.00 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图图 4 4 我国钢材消费增长对我国钢材消费增长对 GDPGDP 增长的弹性系数增长的弹性系数0.0000 0.2000 0.4000 0.6000 0.8000 1.0000 1.2000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