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497636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36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第七章政府税收(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政府税收【本章讲授内容】 税收的形式特征税收原则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分类我国现行税制【重点】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分类主要税种税制【难点】税率税负转嫁与归宿增值税第一节 税收的形式特征第二节 税收原则第三节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税收分类 第五节 我国现行税制总结第一节 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概念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按 照固定比例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 、无偿的分配,它是财政收入的主 要形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强制性(二)税收的无偿性 (三)税收的固定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政治权力 ,纳税人必须根

2、据税法规定照章纳税,违反就要受 到法律制裁。(二)税收的无偿性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不再归还 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和 报酬。(三)税收的固定性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是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 (税率 = 税额 / 课税对象)征收的,不经国家批准, 不能随意改变。第二节 税收原则一、效率原则二、公平原则一、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征收所引起的资源在公共产品和私 人产品之间的配置,以及资源在私人品之间 的配置(用税收影响相对价格所至)均要求 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准则。税收的效率原则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效率原则的内容1.充分且有弹性2. 节约与便利3.中性与校正性1.充分且有弹性充分即税收应满足政府提

3、供适当规模的公 共产品的资金需要。它要求通过征税获得的收 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为此 要选择合理的税制结构模式,尤其是确定主体 税种。一般来说,应选择税源充裕而收入可靠 的税种作主体税种。有弹性是指税制设计应能使税收收入随着 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共产 品提供的需要2.节约与便利税收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 转移到政府部门。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即形成税收筹资成本。税 收成本包括两部分:(1)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而产生的超额负担 (2)税收的征收成本税收的超额负担PP1P00Q1Q2Qr 斜率DCMC0MC1E哈伯格三角形S=

4、1/2T Q=T(2) /2r税收的征收成本节约与便利要求在税制设计中将税收的征收成本 降到最低限度。税收征收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征管成本:从政府方面来说,税收的课征需要设立 一定的机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二是缴纳成 本: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需要保存一定的记录 ,需要进行法律和税务方面的咨询,需要花一定的 精力按时足额交税。具体讲,节约与便利就要求通过简化税制,合理设 置税务机构,提高征管人员素质,改进征管手段等 措施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 3. 中性与校正性中性与校正性是从税收对纳税人经 济行为影响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维护 和提高私人品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 。(1)维护税收中性,减少

5、税收效率损失(2)发挥税收的校正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税收中性所谓中性税收是指不会因征税而改 变产品、服务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从 而影响纳税人的经济决策,能够维持市 场资源有效配置的税收。或言,尽可能 避免非中性税收而导致税收超额负担或 效率损失。 税收的校正性当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情况下,就应采取 中性税收;但是如果私人品生产具有外部性,或消 费者的偏好不正确,生产者之间不能充分竞争,则 市场配置资源会存在低效率,这就需要通过区别对 待的税收政策对市场缺陷进行校正。例如,对污染 制造者征税,使其外部成本内在化;对生产和提供 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的生产者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 ,使其外部效益内在

6、化。二者关系:税收中性原则是为了维护市场资源配置 的有效性,而校正性原则是为了校正市场资源配置 的低效率,二者都是为了实现税收的效率目标。二、公平原则一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税收作 为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应纠正市场在收入 分配方面存在的缺陷,实现经济公平和 社会公平;二是税收作为公共提供的筹 资手段,其成本要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合 理分摊。公平原则的内容1. 平等竞争的原则2. 受益原则3. 能力原则 1.平等竞争的原则这一原则所遵循的是规则公平(经济公 平)和起点公平。着眼点是通过税收为市场 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与个人)创造平等竞 争的环境。具体讲,就是通过税收将那些因 竞争规则不规范(如行业垄断

7、、国家定价过 高)和客观条件优越(企业资源条件、个人 遗产继承等)给行为主体带来的高收入征收 到国家手中,从而使其收入水平取决于主观 努力状况。2. 受益原则该原则也遵循着规则公平。根据市场经济所确定 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负。即: 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提供中的受益 相一致。受益多者,税负重。在实践中,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每个消费者都会隐瞒自己对公用品的偏好,所以 政府提供的绝大多数产品无法通过受益原则来补偿 。以受益原则为政府提供筹措资金的方式若采用税 收形式,被称为“特定受益税”。3. 能力原则遵循的公平准则结果公平。该原则认为 应根据纳税人的能

8、力来确定应承担的税收。 它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 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交纳相同 数额的税收,即以同等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 人;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 的人应当交纳不同的税收,以不同的方式对 待条件不同的人,纳税能力强的人应当多交 税。 第三节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一、什么是税收制度二、税制构成要素一、什么是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 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是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 率、附加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 组成的。 二、税制构成要素(一)纳税人(二)课税对象(三)课税标准(计税依据)(四)税基 (五)税率 (六)附加、加成和减免(七

9、)纳税环节(八)纳税期限 (九)违章处理 (一)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 个人,它是交纳税款的主体。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 ,也可以是法人。所谓自然人一般是指公民个人, 所谓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 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如企业、社团等。与纳税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纳税人 是直接向国家交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而负税人是 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纳税人能够通过各 种方式把税款转嫁给别人的情况下,纳税人只起了 交纳税款的作用,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如果税款不 能转嫁,纳税人同时就是负税人。(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征税的依据,即确定根据什 么征税。也是纳税的

10、客体。课税对象规定着 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即一 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起因于课税对象的不 同。与课税对象有关的两个概念:1. 税源2. 税目3.课税标准 (计税依据)(三)税基税基是征税的客观基础,主要解决对什 么征税的问题。税基是明确征税对象,确定 计税依据,划分税收类型的主要依据,税基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不同角度划分:1.广义税基2.中义税基 3.狭义税基 1.广义税基从宏观角度考察,可把税基归为以下几种类 型:(1)国民收入型:以国民收入为课税基础 ,各种所得税就属这种类型。(2)国民消费型:以居民消费支出为课税 基础,如各种商品税。(3)国民财富型:以社会财富为课税基础 。2

11、.中义税基指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也称课税对象。具体包括: 以商品销售额为课税基础 以增值额为课税基础 以利润额为课税基础 以个人收入额为课税基础 以工资额为课税基础 以财产额为课税基础3.狭义税基狭义税基是计算税额时的课税基础 ,也可称为计税依据。在现代税制中, 由于计税时的各种扣除,使计税依据仅 为课税对象的一部分。如个人所得税。我们习惯上讲的税基就是指狭义的税 基,扩大税基是指扩大课税对象中的征 税部分(四)税率税率是一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 人的负担,因此,它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我国现行税法中税率可分为三种:1. 比例税率2. 累进税率 3

12、.定额税率 1. 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不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 税率,它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的课税。 分为几种类型:(1) 单一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只规定一个税率。(2)差别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规定不同比率的比例税率。 按使用范围又可分为: 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产品使用不同的税率。 行业差别比例利率: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按照不同地区,规定不同的税率。(3) 幅度比例税率:国家只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 可因地制宜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2. 累进税率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 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反 之,则越低。它一般

13、适用于对所得额的课征 。累进税率按累进的程度和方法不同又分为 三种:(1) 全额累进税率(2)超额累进税率 (3)超率累进税率 (1) 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 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 的税率征税。(2) 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照税额的大小划 分若干不同登记,对每个等级分别 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 然后相加求和,一定数量的课税对 象,可以同时使用几个等级税率。 例题:假设:某公司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500万元,税率表如下: 级次 课税对象(万元) 税率 % 1 M1000 10 2 1000M1500 20 3 1500M3000 30 M3000 40 分别按

14、全额和超额累进税率计算该公司应纳税额。 解:按全额计算:应纳税额 = 350040% = 1400万元 按超额计算:应纳税额 = 100010%+50020%+150030%+50040%= 850万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特点的比较 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高,税负重 ; 超额累进程度低,税负轻。如上例,全额税负1400万元,超 额是850万元。 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 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不存在这个问题。 在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率计算方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但这只是技术上的问题,可以采用“速算扣除法”予以解决。速算扣除数

15、 = 全额累进数额 超额累进数额运用这一公式可以把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公式改进为:超额累进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它与超额累进税率不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是按照征税对象 绝对额的增加而累进的,如利润额、工资额等;超率累进税率 是依据征税对象相对量的增加而累进的。该相对数越高,税率 也越高;反之,则越低。如工资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 如以前的工资调节税这个税种规定:级次 工资增长额/核定工资总额 税率%1 7%以下 02 7%-12% 303 12%-20% 1004 20%以上 300(3) 超率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固定税额)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 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采 取百分比的形式。定额税率与价格没有 直接关系,它一般适用于从量定额征收 。如:现行消费税,啤酒220元/吨,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