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5762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诗两首诗两首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新体诗; 2.了解作者及作品风格; 3.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知识积累知识积累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 1.现代诗派:30 年代,是由后期新月派与 20 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同时还受到欧洲现代 派影响。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 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孤独寂寞的心态;追 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2.新月派:现代

2、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 1927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 1926 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胡适、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梁实秋等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 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音节)、绘画美(词藻)(词藻)、建筑美(节的(节的 匀称和句的均齐)匀称和句的均齐)”。3.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 望

3、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 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4.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 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云 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 年高中毕业后,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 年赴美

4、国学习银行学。1921 年赴英国留 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 派诗人的影响。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有一副对联是写他 的,这样说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5. 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刚发生。反动派们提出 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疯狂口号,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 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 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5、。 这一时期,他所避居的友人家正是施蛰存,戴望舒对施蛰存的妹妹一见钟情。在革命理想遭遇困 境的情况下,他原本希望在爱情上有所收获,可是施蛰存的妹妹对他仅仅是敬重,而没有爱情。我们 可以看到戴望舒在写作雨巷的时候,正在遭受理想和爱情的双重困境,所以他所创设的“雨巷” 这一经典的意象,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 年 11 月 6 日。“康桥”现在通译 为“剑桥”。他年轻时曾经在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徐志摩重游康桥,在英国哲 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

6、友一个也不 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要赶2着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 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字词汇总字词汇总 彳(ch)亍(ch ) 颓(tu)圮(p ) 青荇(xng) 斑斓(ln ) 漫溯(s ) 长篙(go) 课文精要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理解主旨: 雨巷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传达出了诗人内 心的苦闷和彷徨,呈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再别康桥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

7、“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 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 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把握重点把握重点 雨巷雨巷 诗中有九个意象,如果把诗中的雨巷作为母意象,那么子意象还有油纸伞、我、丁香、姑娘、雨、 眼光、梦以及篱墙。其中,尤以丁香为重要。“丁香”在全诗中出现了七次之多,是子意象的核心。丁 香花南方有,北方也有,常开几种颜色。无论紫色、白色还是淡红色的丁 香花,都是素雅淡净、柔和可人的。风一吹而摇,雨一打而惊,一副楚楚可怜的娇弱样。由物及己,物伤 而心伤,心理上很容易引起无穷的愁绪和伤感。

8、 在雨巷中丁香是愁,也是姑娘的化身。自从屈原离骚发明“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来, 香草和美人一直关联,与中国古典诗词以丁香喻愁心相同, 雨巷中的丁香不仅象征着“一个丁香一一个丁香一 样地样地”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而且也饱含着“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一样的忧愁” 。这样一 来, 雨巷中的丁香这个意象就完成了从花草到美人,再从美人到愁心的意象转换。戴望舒的丁香形 象区别于以往古诗词中的,首先是由丁香单独喻为愁怨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其次戴望舒的丁香形 象有别于古典诗词中的真实形象,它是戴望舒想象的一个形象。所以丁香这个意向来自于古典诗词, 却也

9、超越于古典诗词中的意义,有戴望舒自己赋予的时代意义。 在诗中,“雨巷”一词总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 “彷徨在悠长、悠长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又寂寥的雨巷雨巷;她彷徨在这寂寥的;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雨巷;到了颓圮的篱墙;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走尽这雨巷雨巷;彷徨;彷徨 在悠长在悠长, ,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又寂寥的雨巷雨巷” 相较于丁香的七次,不能算是频繁,但它隔节现身的形式恰好构成了一个基本对称、相对封闭的 诗歌世界。我们会发现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八个意象所在环境就是“雨巷” 。尽管“姑娘”的篇 幅远远大于“雨巷”,但“姑娘”的一举一动无不包围于疏而不漏的“雨巷”之中。换个角度看,

10、“姑 娘”实际上就是“雨巷”的某种内部展开,很大程度上加深着“雨巷”蜿蜒无尽的绝望感。扩而言之, “我”和“雨巷”的关系亦是如此。 这样,“雨巷”就拥有了双重含义,它既是“我”和“姑娘”之间幻想式的相遇相离的实体性空间, 更是抒情主人公进行精神突围的象征性空间。 “姑娘”犹如一根救命稻草,“我”希望逢着她,幻想着果 真出现在眼前了,但又眼睁睁地看着她梦一般地飘远;“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 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姑娘”在困境中消亡了,一朵瘦弱的丁香花在 风雨的夹击下萎缩了。于是不得不陷入新一轮的希望与失望,如此循环,及至无穷。我们看“雨巷”在 这

11、里就成为一种象征,是人类普遍困境的象征。 用江南狭小的雨巷来象征困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开创。然而,“雨巷”这一困境绝对不是绝境。因为 象征障碍的“篱墙”是“颓圮”的,经过一翻努力是可以推倒或者跨越的。雨巷中的“我”热切地 渴望着自由,执着地追寻着自由。“我”在困境中艰难地跋涉着,期待着脱离困境。 然而到底“我”只 是做着一个渺茫的梦而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依然在困境中挣扎,依然在“雨巷”中彷徨。3好诗都是能创造意境的。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包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 的异质事物的性能。戴望舒的 雨巷中的“我”满怀孤独和彷徨,踟躇在阴雨落寞的小巷里, “希希 望逢着望逢着

12、/ /一个丁香一样地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结着愁怨的姑娘” 。于是就构成了一个同样的意境结构:“我”是追寻者 雨巷是阻隔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伊人。 在雨巷中,戴望舒没有使用“找到” 、 “寻着” ,或其他类似的表示主动积极的词语,而是强调 了一个“逢着” 。这个“逢着”暗含一种无所作为的期待意味,而当一切梦一般出现又梦一般幻灭之后, 我几乎连“逢着”的希冀也不再存,变成了“我希望飘过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结着愁怨的姑娘” 。 “逢着” 和“飘过” ,一则表现出寄希望于一种人生的偶遇、邂逅、一种不期然的惊喜;一则表现为邂逅的希望 破灭后,徘徊者失

13、去了继续寻觅的信念,只能向虚无缥缈中寻求寄托。 在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只有阴霾天地里的“凄婉迷茫”与“丁香姑娘”幻灭后的颓然失意、灰暗 落寞。这是戴望舒的追寻,夹杂着些微希望与更多幻灭的追寻。 雨巷自始至终是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除了我“撑着油纸伞”的彳亍和阴雨一样织成 的愁网,除了“我”淡漠而被动的期待,我们没有发现“我”为心中那朦胧的希望做过什么努力,失 望是早已预知的结果,所以“我”收获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绝望。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14、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河畔的金柳为什么要用新娘来做一个比喻呢?在一个女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一定是她收获爱 情作为新娘的那一刻,所以诗人说那河畔的金柳,竟是夕阳中的新娘了。而这新娘美好的身影在夕阳 的康河里泛起涟漪,然而荡漾的岂止是那艳影,还有诗人那颗为之痴狂为之颠倒的心,所以他说“在 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经国风第一篇关雎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 流之”的感叹,这是最古老的关于爱情的歌咏,此处无论是实指还是虚写,“软泥上的青荇”未尝不 可以作为诗人对于自己当初爱情的一份遥想,正是在

15、康桥,徐志摩和一代才女林徽因相遇,诗人惊叹 于她的才华和美貌,疯狂的追求。徐志摩与林徽因于 1921 年四五月间在剑桥发生了短暂但激烈的爱情 故事,据说两人曾经在康河边立下誓言,我想在这里一定留下过两个人相伴而行的身影,那份爱的甜 蜜,爱的痴迷,康河正是默默无语的见证者,所以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句话也是情之所至的心灵私语。“甘心”二字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康河的依恋表露无遗,此刻康河 岂止是一条河,这河边有太多的记忆,有自己读书求学的影子,有自己青春的狂妄,更有自己甜蜜的 爱人,所以他说即使是一颗无人知晓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榆阴下的一

16、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别处,正是以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拜伦命名的“拜伦潭” 。据说拜伦 当年在剑桥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这个潭里游泳,所以有此名。徐志摩作为一个后辈,作为一位诗歌写 作者,他一定在此处获得了更多的天才诗人之间的共鸣和温暖。你看他把我们平时都能见到的景象写 的如此的美妙。清澈的潭水,天上的彩虹,彩虹映照在潭水中,清泉就不是单一的水色了。彩虹是多 彩的,七种颜色, “揉碎在浮藻间” ,也许是因为有风,水面并不如镜,所以彩虹的倒影在潭中显得破 碎,所以用“揉碎”一词,似乎是人为的,充满了人的动作。潭水是绿的,彩虹是七色的,水藻也该 是绿色的,所以整个画面瑰丽斑斓,而且天上是静,水中是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