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只为难忘的乡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95059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6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只为难忘的乡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业,只为难忘的乡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只为难忘的乡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 11 月 22 日星期五主编: 刘丹编辑: 郝俊校对: 么辰Tel押 (010) 62580715 E-mail押逐 梦 同 行姻 本 报 记 者黄 明 明走进 CPGIS (国际华地理信息科学协会) , 你 会发现, 那些闻名业界的牛们, 就在身边。而这个 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组织, 却鲜 有宣传。 从“水牛城”的布法罗大学缘起, 20 多年来, CPGIS 像是一座无形的桥梁, 架起了 GIS (地理信息 系统) 领域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默默地推动中国 GIS 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缘起生中总有些记忆是伴随终身的。 20 多年时间如过眼云烟,但对参加过 1992

2、年 美国布法罗 CPGIS 成立大会的亲历者而言, 历史性 的片段历历在目。 上世纪 90 年代, GIS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处在 上升期。作为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 (NC- GIA) 的三大分中心之一, 布法罗大学吸引了越来越 多的中国留学生。 林珲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理信息科学 研究所所长) 是中国大陆赴布法罗大学就读的第一 位博士研究生。可能是年纪稍长外加性格使然, 这 群留学生周末时经常在他家聚会。 “我们这群留学生有个特点, 聚会时会顺便说 说自己的新近研究, 相互之间会提意见和建议。” 林珲发现, 这像是一群在作课题研究, 而不是单 枪匹马,这种非正式的讨论小组让每个

3、都受益 匪浅。 简单的留学生之家,后来成为 CPGIS 发展的 雏形。 正是基于家庭聚会而形成的 “布法罗小组” , 也 奠定了 CPGIS 的文化理念无私奉献与信任合 作。 如同邻家大哥般温暖,而又颇具领袖气质的 林珲; 悟性高, 却又低调的夏福祥 (美国 ESRI 公 司资深架构师) ; 谦逊随和的林戈 (美国内布拉斯 加大学医学中心副教授) ; 温文尔雅的丁跃民 (美 国威尔森通信公司资深经理) 。而今, 虽然他们有 选择回国、 有在美国定居, 有从事科研、 有 投身产业,但在布法罗家中那些充满着理想主 义却又温暖温情的聚会, 依旧珍藏在 CPGIS 创始 们的记忆中。会师历史性的事件往

4、往需要 “天时、 地利、 和” 来 造就。 1992 年,恰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500 周年, 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在华盛顿举行, 中国派出了 规模空前的代表团参会, 很多院士、 专家、 校长出席。 此时的 “布法罗小组” 已主动将触角伸向了 GIS 海外的留学生群体。当时的互联网更为 “开放” 他们通过登陆 UNIX 系统进入世界上有 GIS 和遥 感课程的大学,向用户名类似中文的用户发出邀 请。短短几个月时间,来自 14 个国家的 160 多位 GIS 领域的学生和学者就加入“虚拟学院”网络 (CPGIS-L, 类似现在的 QQ 群) 。 参加 IGU 的中国代表们很多曾经是这群

5、留学 生出国前的学术导师、 领导或同事。可不可以借此 机缘, 把他们请过来, 共同成立全球华第一个 GIS 组织? 那群 “布法罗小组” 的成员们, 有善于梦想、 有善于把梦想变成现实。 1992 年 8 月 16 日, 纽约布法罗市, 天高气爽。 对中国的 GIS 界来说, 这是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代表着我国 GIS 领域两股力量国内的著 名学者和国外留学的青年学生, 从 8 个国家齐聚在 布法罗大学, 共同见证了 CPGIS 的成立。 当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 徐冠华、 李德仁以 及时任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杨凯、 中科院资源与环境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建邦等等,这些在国内 GIS 界耳熟能详的

6、物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现在布法 罗大学时, CPGIS 的年轻们振奋了。 当时中国的 GIS 产业刚刚萌芽, 国内很缺这一 领域的才。徐冠华后来回忆说, 他为这群年轻 的热情所感染, 在会上呼吁希望这群留学才能够 回国, 即使不回国, 也要经常回去看看, 参与国家的 现代化建设和科技攻关。 2009 年,当 CPGIS 成员龚健雅到布法罗访问 时, 他还专程去找到了当年协会成立时的会场。他 已记不清楚当初坐的位置, 但当时另一位成员宫鹏 鼓动性的发言,让他记忆犹新“我们要加强国 内同行的交流, 我看了龚健雅的博士论文, 一点不 逊于北美同行的论文。”成长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山顶的最高处, 矗立着白

7、 色圆球, 是校园内独具特色的风景。那里是 1993 年 CPGIS 第一任会长林珲回国后, 推动香港中文大学和中科院联合成立的地球信息 科学联合实验室。在此基础上,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 科学研究所也成长起来。 借助这一平台 (这里同时是 CPGIS 香港联络站) ,国内一批 批学者得以来港开展学术交流 和研究, 不少青年学者从这里回 到国内成为学术骨干。 第二任会长宫鹏是 CPGIS 众多元老的“小兄弟” ,性情直 率,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 2008 年,作为当年唯一的获奖 者, 宫鹏获得美国地理学会遥感 专业委员会杰出贡献奖。 在这一 奖项的历史上, 像宫鹏这般年轻 的获奖者寥

8、寥无几。 他却放下了 美国稳定的教授生活不享受, 义 无反顾地投身到国内科技改革 大潮中去学 “游泳” 。 近 10 年来,宫鹏逐渐将工 作重心转向国内。 从 2000年, 他与 14位海内外学者 共同创办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2004 年, 作为发起之一, 他被任命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主任; 2008年,协助北京师范大学建成全球 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经过 21 年的发展,如同当初所愿, CPGIS 已 经成为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里颇具影响力的 学术团体,当年的那些青年学子活跃在中国和国 际的学术和科技产业舞台。奉献20 多年来, 这群 “西行取经” 的 CPGIS

9、 会员 们, 从未忘记自己的 “东土” 。 1996 年, 科技部提出了 “以测代评” 科技 项目, 期望通过测评, 选出优秀的国产 GIS 软件。 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斌带队, CPGIS 的会员组成了特邀测评专家组参与其中, 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这批会员来自美国的公司或 大学, 与国内企业没有利益关系, 同时他们又了解 国际最新趋势,提出了一套严格的标准评估体 系。 ” 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成 虎看来, 正是因为 CPGIS 成员的加入, 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中国 GIS 软件技术的发展。 不止于此, 针对国内的扶持 “Go Home” 一直在持续,从 1993 年

10、CPGIS 开始之初就延续 至今的回国讲学,到在武汉大学开设精品课 程, 以及国内举办促进学术交流的国际会议系列, 会员们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 2002 年,“走进西部讲学” 启动。 这群 GIS 领域的 “大牛们” 自筹国际旅费且不收取讲课费, 利用自己的假期走到中国西部城市。 “走进西部, 不是为了追求 新闻物 的光 环, 更不是为了谋求物质和奖励, 只为认真讲好每 一堂课,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实现当 初的诺言。” 林珲说。 1992 年, CPGIS 成立时的誓言,或是年轻 一时意气风发的热情。20 年后, 当再回首往事, 林 珲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在中国和平崛起

11、的日子, CPGIS 会员没有缺席。”传承有说, CPGIS 像是一座桥。上桥的本是 偶然, 或是那不经意的乡音, 让偶然变成了自然。 CPGIS 从成立时采取民主选举会长制, 任期 为一年,且担任这个团体的领导没有任何工资和 补贴。那是什么让这群本职工作就足够忙碌的 GIS 牛们愿意为之心甘情愿地奉献? CPGIS 成员柳林告诉记者,答案是“归属 感” 。 这种无形的联系让 CPGIS 变成了一个 “家” 。 当你在异国他乡疲惫和寂寞时,当你在追逐学业 中遇到困难时, 这里的朋友会给你家的温暖。 陶闯曾担任过 CPGIS 第九任会长。 从加拿大 的首席研究教授到联合国技术顾问,从在多伦多 创

12、办 GeoTango 公司到担任微软高管,再到回国 创业、 担任 PPLIVE 公司的 CEO。即便再忙, 有一 个会议他基本上不会缺席,这就是 CPGIS 年会, “它是一路陪我走来的守护神 ,这里有我的朋 友, 也有我的 影子 ” 。 徐冠华 2012 年在为 CPGIS 成立 20 周年 同心集 所写的序言中如此写道:“看着这群没 有政府经济后援,完全是靠热血自发组织团体 的年轻,我不知道他们的这种热忱可以持续 多久, 心里唯有祝愿。只要有理想, 就可能有传 承。但凡热情不减, 总是会感染他。CPGIS20 年的历程是实现理想的 20 年, 是我们共同的美 好记忆。”创业, 只为难忘的乡

13、土姻本报记者 郝俊作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邓兴旺头顶诸多 耀眼的光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 “ ” 入选者、 美国科学院院士, 仅仅这三个身份, 也许就足以证明他在国际学界的水平和地位。 在学术界奋斗数十载, 以如此深厚的积淀和 出众的资质, 邓兴旺做起科研来可谓早已游刃有 余。 然而在知天命的年纪, 他却想要 “去做一些超 越自己的事情” , 开始一项更大的事业, 过一种更 具挑战的生活。 2009 年,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前沿实验 室 (北京) 有限公司成立, 邓兴旺一手创办的这家 企业, 就如它的简称 “前沿实验室” 一样, 听上去 更像一家学术机构。只不过, 这是一间必须在市 场的

14、腥风血雨中经受洗礼的特殊实验室。 在邓兴旺的名片上, 他只为自己保留了两个 头衔博士、 美国科学院院士。 董事长、 首席科 学家印在名字下方的这两个标签, 才是他在 前沿实验室所拥有的正式 “岗位” 。 作为创业者, 邓兴旺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横 跨学界与商界,他开始学习在市场中摸爬滚打, 短短几年间, 头发转眼就白了不少。这是一条布 满荆棘的坎坷之路, 然而他相信自己会愈加坚定 地走下去, 因为从他决心要 “自我转型” 的那一天 起, 就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不仅是为了创业 而创业” 。走出深山作为一名成就卓著的植物生物学家, 时不时 地, 邓兴旺就会收到年轻学子们的邀请, 让他分 享自己的

15、成功经验。 出身寒门, 凭借过的努力和拼搏成长为 世界顶尖科学家, 邓兴旺的成才之路的确足够 励志。然而面对希望得到指点迷津的年轻,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则是:“别的成功很难复 制。” 他将自己命运的重大转折归结为 “机缘巧 合” 和长期的 “坚持” 。 邓兴旺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的一个偏僻 小山村, 高中快毕业时, 正值 “文革” 末期, 突然 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 他在高中老师的建议下 开始全力备考。高考结束, 他在家乡找到了一 份自认为最令羡慕的好工作放羊。1978 年 8 月的一天,村里的邮递员兴奋地前来报 信,说他被北京大学录取。他才撂下村里的羊 群, 走进北大。 “早几年, 因为家庭背景

16、不好, 我没有被推荐 上大学的机会。若是再晚几年, 我这个农村学生 恐怕也竞争不过城里孩子。 ” 能够被北大录取, 在 邓兴旺看来近乎 “奇迹” 。 走出湘西深山, 邓兴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 的世界, 告别家乡的煤油灯, 在明亮的灯光下彻 夜苦读, 都成为一种难得的享受。 上世纪 80 年代 初,与我国第一次出国留学潮中的万学子一 样, 邓兴旺深知, 要想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所 建树,必须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实验室长长见 识, 经受磨砺。 1985 年,口袋里装着从老师那里借来的 50 美元, 邓兴旺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前往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深造, 专攻植物分子生物学。 “别一天工作 8 小时,我就工作 16 小 时。” 三年间, 邓兴旺完成了别需要六七年才 能完成的科研任务, 饱含激情拼命干活是他唯 一的诀窍。 邓兴旺给自己的目标只有一个: 在自己所属 的行当里做到最好。博士、 博士后、 大学讲师、 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