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3239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03级王敦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见领袖与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以 F 市 LS 车队为例“意见领袖与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以 F 市 LS车队为例”的文献综述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姓名 王敦辉 学号 290300221 专业 社会学 文献综述完成时间:2007 年 4 月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毕业论文意见领袖与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以 F 市LS 车队为例参考文献的综述引用文献情况:中文 14 篇,英文 6 篇,其它语种 0 篇,其中期刊 2 种,专著18 本。文献时间跨度:19592007 年一、文献资料目录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陈郁 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2、. 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3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 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 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4 A.艾萨克斯(Alan Isaacs).物理小辞典. 何小平译,汕头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5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6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7 马克斯韦伯著 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经济与社会 下卷. 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8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 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9 彼得伯克

3、.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明、周玉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意见领袖与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以 F 市 LS 车队为例2001。10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 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11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2 赵鼎新.社会运动与政治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 赵鼎新. 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 1 期。14 冯巨章.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与进展.财经问题研究 ,2006 年第8 期。15 Sindney Tarrow, Power in the Movement: Soc

4、ial Movements,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6 Gerald Marwell and Pameia Oliver,The Critical Mass: a Micro-Soci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7 Fireman , Bruce and William A. Gamson, “Utilitarian Logic in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P

5、erspective,“ in Mayer N. Zald and John D. MacCarthy e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Resource Mobiliz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Tactics, Cambridge, MA: Winthrop Publishers,1979.18 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6、ersity Press, 1990.19 Russell Hardin,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20 E.J.Hobsbawm:Primitive Rebels:Studies in Archaic Forms of Social Movement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Manchester,1959. 二、文献综述奥尔森(Mancur Olson)在集体行动问题方面做了先驱性的努力。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认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

7、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扩大集团利益倾向的论断是根本错误的。1而其中蕴涵的逻辑是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所形成的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个人活动使得集体的利益有所改善,那么我们可以假定个人付出的成本与集体的利益是等价的,但付出1参见奥尔森著,陈郁 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 2 页。意见领袖与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以 F 市 LS 车队为例成本的个人却也只能获得集体利益中的一小份份额。在一个集体范围内,集体收益是公共性的,也就是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分享到它,而不论他是否参与了集体行动。这种就是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得集体成员倾向于搭便车,即坐享其成。这种搭便

8、车情况随着一个集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即集体规模的扩大而加剧。这其中的机制很容易理解,随着成员的增加,每个人在获取公共物品后所能分到的份额是缩小的,而平均贡献额也是减少的,同时,集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监督变得困难,个体是否参与了集体行动这一事实不易获知,伴随着规模的增大,组织起集体成员的成本也是增大的。因此奥尔森所论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其实也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面对这一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有选择性激励存在的集体较之没有的集体更易达成集体行动。这种激励从根本上来说是相对于公共物品本质的来讲的。因为公共物品所形成的是一种集体性的激励,也就是面向整个集体成员,而选择性激励是面向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

9、,也就是缺席集体行动的成员所无法得到的。有论者(赵鼎新:2006)将选择性激励概括为三个原理,即小组织原理,组织结构原理与不平等原理。1对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学术界对之回应与评判很热烈。笔者这里尝试在自己阅读的文献基础上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论述。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塔罗(Sidney Tarrow,1994)认为在集体行动中的成员之间的磨合而不是搭便车行为才是集体行动困境的主要问题所在。2集体行动的参与者必须不断地就行动的目的、手段和组织等各个方面进行磨合,否则行动往往陷于分裂与失败的境地。笔者认为,塔罗是对集体行动的动态过程以及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关注。马韦尔和奥立弗(Gerald Marwell

10、 & Pameia Oliver,1993)对奥尔森的假设提出质疑,他们将公共物品划分为零和型与非零和型两种,指出非零和型公共物品是那些当人数增加时,集体中的每个人所能获得的好处并不因此减少,如法制就是这样的公共物品。3同时,马韦尔与奥立弗借鉴了量子物理学中的“critical mass”概念对集体行动理论进行了检讨,认为关键群体也是超越集体行动困境的一个机制。4对防止集体行动困境机制的探1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2 参见 Sindney Tarrow, Power in the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

11、s,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P15,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此书 2005 年出了中译本,见西德 尼塔罗著 吴庆宏译:运动中的力量 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 ,译林出版社,2005,第 16 页。 3 Gerald Marwell and Pameia Oliver,The Critical Mass: a Micro-Soci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P59. 4 critical mass 在量子物理学中译为临界质

12、量,是指提供核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的裂变物质最小质量。举例来说,当铀 235 的核裂变时,在过程中释放出二或三个中子,每个中子 能使另一核裂变,于是产生连锁反应。但是如铀 235 的质量小于临界质量时,很多的中子就 从物质表面逸散以致连锁反应不能进行,所以在原子弹中应将两个或多个亚临界质量聚集意见领袖与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以 F 市 LS 车队为例讨还有费尔曼与甘姆森(Fireman , Bruce & William A. Gamson,1979) ,主要将奥尔森的选择性激励划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认为内在选择性激励,即行动中产生的认同感与忠诚感等也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途径

13、。1而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90)则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对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评判,指出在传统社会生活的人们在对公共物品的态度上是审慎的,一般不轻易做一个搭便车者,因为这其中有着传统的约束。2这种约束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奥尔森的选择性激励的范畴。有论者认为(赵鼎新,2006) ,奥尔森的逻辑是严谨的,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建模,因此学术界对集体行动理论的批判一般是偏离了方向,但是对其摆脱困境的机制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前面有提到关键群体机制、内在性选择性激励机制等,除此之外,在机制方面,还有意识形态、情感3等,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的道德以及伦理法则等对人们的集体行动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14、用,在这个机制下可以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笔者同样认为奥尔森的逻辑是严谨的,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其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机制进行探讨。在厘清一系列理论脉络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对机制的探讨是比较深入的,主要来讲是一种组织的视角,阐述集体行动中的发起、组织与维续问题。奥尔森的逻辑是严谨的,但同时也是简洁的,他主要是从集体规模这一变量入手,但对集体行动的过程以及持久的动态过程则着墨不多,这是他的形式逻辑所决定,塔罗则不仅着眼于集体行动的产生,而且深入到动态过程,并提出集体行动磨合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是有理论参考意义的。马韦尔和奥立弗则对集体行动的成员做了权重式的处理,提出关键群体的概念。费尔曼与甘姆森则对奥

15、尔森的框架进行剖析与延伸,将激励进行划分,这背后蕴涵的逻辑与哈丁的意识形态是异曲同工的。主要都是强调人不仅仅是理性人,在一起,以使质量超过临界质量,从而原子弹爆炸。参见 A.艾萨克斯(Alan Isaacs)编著 何小平译:物理小辞典 ,汕头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第 86 页。 马韦尔与奥立弗用这个词在此意指集体行动中的关键群体,也就是在集体行动由关键群体 发起后,参与者就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也就是说,在集体行动的成员规模上并不是单纯 的线性负相关,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意向更强烈。 1 Fireman , Bruce and William A. Ga

16、mson, “Utilitarian Logic in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Perspective,“ in Mayer N. Zald and John D. MacCarthy e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Resource Mobiliz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Tactics, Cambridge, MA: Winthrop Publishers,1979,P113.同时参见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社会 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2 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P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