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88741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 “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下面是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调查人:XXX(初一五班学生)调查目的: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解多年来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特作此调查。调查时间:20XX 年 1 月 28 日调查地点:家中及周边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邻居调查方式:询问并记录调查内容:一、饮食变化老爷爷那一辈只有在春节才能吃上这一年最丰盛的饭,也只有在这一天才能吃到饺子,那个时候

2、的饺子馅菜多肉少,但却是所有人的最爱。爷爷那一辈在春节时虽然饭菜花样多了点,但也只有在除夕、初七和十五这样的日子里才能吃上饺子,那个时候的饺子味道也颇有一番滋味。爸爸那一辈的春节会准备比较丰盛的年夜饭,也只是会多几道荤菜。吃饺子的顿数也会多一些。对小时候的爸爸来说,春节那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日子。我们这一辈一到春节都是大鱼大肉,饭菜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几乎每天都在吃肉或者饺子,家长为了让我们多吃些饺子,在饺子里包上硬币,寓意财源滚滚。二、衣着变化老爷爷那一辈全年也不会缝制或购买新衣服,大人没有那么多钱给每个孩子都买新衣服,大孩子的衣服穿小了便给下面的弟弟穿,过年的时候把套在棉衣外面的褂子、裤子提前

3、洗的干干净净,大年初一再套在棉衣上,就算是新衣服了。爷爷那一辈每逢过年会购置或自己缝制新衣服,但也就只是过年才会有新衣穿,其他的时候不会有这么好的待遇。爸爸那一辈也只有在新年会有新衣,家庭境况好一点的会里里外外的穿新衣服,家庭境况差一点的就是外面是新衣,里面依旧是旧的衣服。我们这一辈不管是不是春节都能穿上新衣,到了春节更是买的最好看的、自己最喜欢的衣服,而且往往是买好几套换着穿。三、压岁钱变化老爷爷和爷爷那时候根本没有压岁钱,爸爸那一辈也只是偶尔论角论分的给一些,还不能自己支配。我们这一代数目当然也是有多有少,但是压岁钱基本上都是加起来过千的乃至更多。有的人把它存做以后升学就业的基金,有的人也

4、会大手大脚的立马消费。调查总结: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腾飞,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逐渐发展与强大。过年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再回到家过年,感觉又不一样了,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它对农村庆祝春节的方式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我就此以十五户人家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走访调查,与村民们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谈话中,总有人经常提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如何如何热闹,或最近几年到老家过年如何如何新鲜。在大家眼中,农村仿佛成了保持着传统过年风俗和浓浓年味的一块圣地。的确,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

5、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 90 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尤其是农村一些学生和年轻人他们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一,传统方式渐行渐远1,年夜饭

6、小家吃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 ,%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 ,加起来也只有 20%左右,但是有 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

7、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2,灶神还在送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 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 60%, “送红包”有 50%。这些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过去很多农村

8、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与“杀年猪”一样, “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 1/3 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

9、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3,年货备得少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调查也显示,%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 1/3 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

10、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我则还记得小时候整个腊月都是在为过年准备,炒花生,炒瓜子,炸麻花,麻叶,蒸馒头或包子,擀面皮包饺子,熬糖等等,可如今这些东西不是随处可以买到就是被新的商品取代,比如有了各类糖果,再也买有人费力去熬糖了,挺怀念那些馋嘴的守在大锅前迫不及待的时光,如今,过年几乎不需要什么准备工作你,没什么气氛了4,送礼依然风行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备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

11、送礼。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 ,也有近 3/4 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 ,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 。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杭州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就拉近了。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

12、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二,现在过年向城里学1,娱乐打牌看电视调查谈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 ,其次是打牌(%)和打麻将(40%),超过 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 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2,旅游不是新鲜事调查还谈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去过省

13、外的也占到了%。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 “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

14、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气氛年轻人在闹“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 ”一位村民这样感叹。“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 QQ 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 ,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或学生,现在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

15、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一位学生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

16、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三,春节的“神圣”不会改变1,团圆成第一要素在接受调查的人中,%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 ,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的人选择“呆家里” ,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2,年味变淡是事实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