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488652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lllll 土木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土木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砌体结构砌体结构姓名:姓名: 闫守龙闫守龙 班级:班级: 土木土木 09-309-3 班班 学院:学院: 现代科技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成绩:成绩: 日期:日期: 2013-3-202013-3-20 砌体结构的事故分析和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设迅速发展,其中 以传统的砖、石等材料为主的砌体结构在工程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工程的建设过程 中,由于设计或施工等原因,砌体结构房屋的墙体受温度和不均匀沉降等因素的作用,易 产生各种形式的墙体裂缝,影响房屋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正常使用,严重时会危及结构的 安全

2、。因此,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或减轻墙体中裂缝的发 生。 1 裂缝表现形式 从砌体结构裂缝表现形式上来看,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 1.1 斜裂缝 在窗口转角处、窗间墙、窗台墙、外墙及内墙上都可能产生此种裂缝。 大多数情况下,纵墙两端部出现斜裂缝的概率较大斜裂缝往往还出现在窗口的两对角处, 窗口处裂缝宽度较大,向两边逐渐缩小,在靠近平屋顶下的外墙上或者内部的横隔墙和山 墙上的斜裂缝呈八字形。有些裂缝在建筑物的外墙下部呈正八字形,其形状是下部裂缝宽, 向上逐渐延伸并且宽度缩小。 1.2 水平裂缝 由于墙体上部抗拉强度与抗剪强度的非均匀性,外墙上的斜裂缝往 往与水平裂缝相互组合

3、出现,形成一段斜裂缝和一段水平裂缝相结合的混合裂缝。水平裂 缝一般沿灰缝错开,而斜裂缝既可能沿灰缝错开也可能横穿砌体或砖块 1.3 竖向裂缝 这裂缝常出现在窗口的两个下角处,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多数窗 台缝出现在底层,二层上很少发现有些建筑物在承重墙的中部出现竖向裂缝,上宽下窄, 混合结构的门窗孔常设钢筋混凝土圈粱、过粱等构件在梁端部的墙面上常出现局部竖向或 稍倾斜的裂缝。裂缝中部宽、上下端小,有的还通至窗口下角附近。当过梁为暗梁时裂缝 细微而不易被发现,过粱外露时裂缝很明显,过梁愈大,裂缝亦较宽。 2 防止墙体开裂的构造措施建议 2.1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在屋盖的适

4、当部位设 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 30m;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 12m 时,宜设 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 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 间距除应满足砌体规范)第 5.3.2 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 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 30m。 2.2 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预防措施 2.2.1 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 在墙的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 向控制缝;b 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 在门、窗 洞口的一侧或两则设置竖向控制缝;d 竖向控制缝,对 3 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 全高

5、设置;对大于 3 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 1-2 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e 控制缝 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f 控制缝作成隐 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应大于 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 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充。控制缝的间距:a 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 6m;b 对无洞墙体不大于 8m 或墙 2.2.2 设置灰缝钢筋 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 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 6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 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 600mm;灰缝钢筋 距楼、屋

6、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 600mm;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同片, 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 2 帖,横筋间距不宜大于 2O0mm;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 不少于 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 3 怊;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300mm;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 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300mm;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 上下不小于 3mm。外侧不小于 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 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 75d 和 300mm; 不配

7、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 6m; 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 间距不宜大于 30m。 2.2.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在楼盖处或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 部;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 2400mm,也不宜小于 800mm;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45d 和 600mm;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 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35d 和 400mm;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 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 可预料的裂缝位置;对地震设防烈度 7 度及以上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

8、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 MU1O;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 30m;可用配筋带代替水平灰缝钢筋,二者具有下列对应关系。 2.3 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 2.3.1 建筑物的体型力求简单。建筑物体型复杂常常是削弱建筑物整体刚度和加剧 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基条件不好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简 单的建筑体型,实践证明,这样的建筑物,由于整体刚度好,地基受荷载均匀,所以较少 发生开裂。 2.3.2 控制建筑物长高比。砌体结构的长高比越大,整体刚度越差,纵墙很容易因 挠曲过度而开裂。根据调查,二层以上的砌体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 25:对于平面简单, 内

9、外墙贯通、横墙间隔较小的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 3.0。不符合上进要求时,要设置沉降 缝。 2.3.3 设置沉降缝。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包括基础)分割为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沉降单 元,可有效地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分割出的沉降单元,要求具有体型简单、长高比小、 结构类型不变以及所在处的地基比较均匀等条件。 2.3.4 设置圈梁。对于砌体承重结构来说,不均匀沉降的损害突出表现为墙体的开 裂。因此,常在墙内设置圈梁来增强其承受挠曲应力的能力,这是防止出现裂缝及阻止裂 缝扩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当墙体产生挠曲时,圈梁的作用犹如钢筋混凝土梁内的受拉钢筋, 它主要承受拉力,弥补了砌体抗拉强度不足的弱点。当墙体正向挠曲

10、时,下方圈梁发挥作 用,反向挠曲时,上方圈梁发挥作用。另外,圈梁必须与砌体结台成整体,否则便不能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 2.1 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 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 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 小。 2.2 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是指把需加固的砖墙表面除去粉刷层后,在砖墙两面附设48mm 的钢筋网片,然后抹水泥沙浆面层的加固方法如图 1 所示。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

11、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 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2.3 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混凝土扶壁柱的形式如图 2 所示。混凝土扶壁柱与原墙体的连接是十分重要的。 该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 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3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 3.1 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用水泥沙浆将角钢粘贴于受荷砖柱的四周,并用卡具卡紧,随即用缀板与角钢焊接连 成整体,去掉卡具,粉刷水泥浆以保护角钢如图 3 所示。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

12、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 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 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3.2 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 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 600以上的环境中。 4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4.1 增设圈梁加固 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 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4.2 增设梁垫加固 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4.3 砌体局部拆砌 当房屋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 除,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