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86525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论文导读:国际分工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由于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同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当这种局部的地域性分工和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升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时,统一的国际市场和新的交换关系和组织就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形式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化,以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日趋成熟、商品流通越出国界而成为世界性贸易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

2、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关键词:马克思,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由于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同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当这种局部的地域性分工和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升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时,统一的国际市场和新的交换关系和组织就形成了。贸易关系和市场联系也从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市场关系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形式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化,以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日趋成熟、商品流通越出国界而成为世界性贸易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工业“拿来加工制

3、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极其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列宁认为,哪里有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因而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而进行的分工。这样就形成了哪里有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国际分工越细,商品生产规

4、模越大,国际市场的范畴就越广。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际贸易,从而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规模、范围、方式和速度。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这两方面有密切联系,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世界范围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国际交换具有了普遍性。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这样作为流通过程要素的狭义世界市场把各个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内统一的经济整体,这就是国际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说:“海上贸易的繁荣、银行业的繁荣,都依赖于工业的繁荣。”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必然促进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而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为

5、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规模的销售条件,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的扩大并由此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发展进程。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实现,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国际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际市场的规模、范围、方式和发展速度;而国际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又会对国际分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国际分工,创造新的分工,为新的分工的产生创造前提条件。马克思说:“交换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始动机和最终目的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正是资本的扩张和衍生的这种本性,推动了国际市场格局的发育和发展。但是国际市场趋势的运行又为资本主义生

6、产方式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引发了人类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伟大革命。由于资本的不断扩张和世界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以致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因此,由于国际分工乃至国际贸易导致的世界各民族在世界市场中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 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各个国家只有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己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品规模,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条件,保进国民经济发展。在市场

7、经济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着资本、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流向,使其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当国内价廉物美的原材料不能满足生产,或者当从国外购买原材料由于增加了运费而成本过高,或者当国劳动力价格太高,而资本在国内投资获利较低时,资本家就把目光转向了国际市场,从国际市场中获取利润。这样,国际市场就在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旧的国际分工的主要标志是部门之间的分工,主要途径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中工业制品的地位超过了原材料;而新的国际分工,也即世界性的分工特征是,日益增大的一部分生产与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和分配。马克思认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

8、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正是由于国际市场上需要这些服务业,有人专门从事运输业,有人专门从事批发零售业,逐渐形成了国际服务贸易。这种国际服务贸易分工的存在,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区分产品出口的不同阶段,一个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出口贸易,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利用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这些优势,初级产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最初期的对外贸易方式。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进

9、行再生产活动。发达国家所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是本国可以生产的,但是它们在别的资本密集型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它们通过国际分工用这些比较优势的商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比较劣势的商品,它们就放弃了比较劣势的商品生产,从而深化了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也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来源,马克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自己不能把资本积累所需要的那个数量的机器生产出来,它就要从国外购买。如果它自己不能把所需的生活资料(用于工资)和原料生产出来,情况也会如此。”因此从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了,国际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所指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国际分工、资

10、源配置的优化、技术转移、制度效率等方面来表现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机会实现出口升级,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的挑战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和加入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体系,扩大了出口,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并避免了跨国公司进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市场的充分发展,调整和优化了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发展中国家主要依据供给结构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即是从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18 世纪英国机器大生产使其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它的生产力经济

11、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加强,在国际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大机器生产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并超出国境,从而把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纳入一种新的分工和交换体系中,这就是 19 世纪中叶出现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马克思说:“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和把外国变成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原料产地,例如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

12、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从起源角度来分析,一方面存在国际贸易产生国际分工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国际分产生国际贸易的情况。但在实际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是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因为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表明,生产是第一性,交换是第二性,生产决定交换。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主要论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中需要生产什么产品,国际贸易则是说明人类生产交换什么产品。这种决定关系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工是比较平等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

13、半殖民地、落后国家间的分工却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决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主国演变为发达国家,而殖民地国家则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机械、电气、石油、汽车、电力、电器工业方面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的格局。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先进生产力,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14、这种国际分工的格局决定了发达国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只获得了很小一部分国际贸易利益。(二)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分布。人类生产天生就有一种倾向,就是交换。而人类的物质产品交换倾向又会引起分工,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因为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能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一样,都应该专门从事某种具有优势产品的生产,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的理念参与国际分工,然后彼此交换而获取更大收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机器生产用相对少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工具等等的数量日益增加了,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就越分越细,因而社会生产部门也就越来越

15、多样化。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马克思当时就已经指出,分工越细,社会生产就越多样化,比较成本优势就能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从英国开始,它们之间已形成了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在国际分工体系里,各个国家都在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分布。例如,挪威专门生产和出口铝,芬兰专门生产和出口木材和木材加工产品,中东国家和部分南美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美国和欧洲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高科技等航空产品和服务,日本主要生产和出口轿车、电子产品,智利主要生产和出口铜,瑞士主要生产

16、出口手表,荷兰主要生产和出口乳制品。(三)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在第二次世界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这种国际分工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尤其是某些国家拥有的稀缺资源成为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自然基础。比如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非洲许多国家的贵金属矿产。然而这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拥有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现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为世界市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既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又是全球经济规则的主导者,产品价格是以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分工格局的形成,最初是凭借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得以完成的,形成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但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式国际分工转变,工业制成品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贸易产品。这种国际分工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