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486524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1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摘要】作为郭沫若的抗战组诗,归国杂吟的主要内容是写他归国后勇于报国的坚强决心和表达对日寇的憎悟等。而这些组诗在艺术上的多用比喻、对比、借古讽今等,多少给我们展示出郭沫若旧体诗创作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组诗的研究,会更有利于我们对郭沫若艺术创作特质的认识。【关键词】旧体诗 归国杂吟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 ,乳名文豹,学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 年 11月 16 日出生于四川“海棠香国” 乐山市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闽西客家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诗人、文学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历史学家和

2、优秀的学者。曾用过沫若,郭鼎堂,麦克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笔名。一生之中他从未间断过自己的创作活动,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女神 、 恢复 、 屈原 、 我的童年等,且这些作品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郭沫若一直以一个战士的姿态,站立在中国的文坛上,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邓小平同志曾这样称赞过郭沫若:“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1从童年时代起,郭沫若的母亲就不断地教他咏诵唐诗,并聘请学识渊博的沈焕章先生给郭沫若开设了白天读经,晚上读诗的课程,童年时期,他一直接受着诗教的严格训练,接触了不少

3、中国古典诗词,就此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郭沫若一直未曾中断过他的旧体诗创作,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之一,郭沫若的旧体诗创作与新诗一样丰富多彩, 归国杂吟便是其中的典范。1937 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伟大而圣神的抗日战争爆发了。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郭沫若再也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急切地希望回到祖国,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他经过反复的思虑,最终决定只身回国。周恩来曾说这个时候的郭沫若:“经过十年的海外的研究生活,他的革命热情已经受了革命理智的规范,然而他内在的革命烈火,却没有消失,相反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的,愈蕴藏愈

4、丰富。一旦抗战号响,他便奔回祖国,他的革命热情,也就重新爆发出来了。 ”2郭沫若的革命热情在归国杂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归国杂吟是郭沫若归国初期一组旧体诗的总题。一共七首,全为旧体诗,这七首诗脉络清晰,若分开来看,则独立成篇,若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首尾连贯,一气呵成。郭沫若自述归国杂吟是“归国前后随兴感奋”3之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四日至十月二十四日之间,其诗中热情横溢,格调高昂,给人以鼓舞,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毫无掩饰的直接表露在诗歌中,一字一句皆情深义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决定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战斗精神,在战火纷纷的抗战初期,影响巨大。作为一个诗人,作为

5、一个战士,郭沫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归国杂吟必定带着这个时代的痕迹,他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诗篇,爱憎分明,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高昂豪迈的志向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归国杂吟中的七首旧体诗,其中既有委婉的陈词,也有大胆直抒胸臆的作品。诗歌真实的反映了诗人“别妇抛雏”4献身祖国的伟大情怀,以及回国后思想情感的一系列变化,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正是印证了那句:“时代造就诗人,诗人歌唱时代。 ”5具体展开而言,我们先看其中的第一首诗:写给横滨友人廿四传花信,有鸟志乔迁。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托身期泰岱,翘首望尧天。此意轻鹰鹗,群雏剧可怜。6(p187)这首五言律诗于 1937 年 7 月 14 日作

6、于日本,即郭沫若思考万千之后,最终决定孑身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之际,临行前十天,他写此诗给横滨友人。由于当时郭沫若面临着日本当局的强烈监视,情况十分紧急,为了确保此行的安全,在时间的决定问题上,诗开始便说“廿四传花信” ,这里实则以二十四番花信风隐喻二十四号的归国船期,即郭沫若离开日本的日子。他自己在日记中说:“日本报虽然天天传着紧张的消息,但要和妻儿们生离的时候,实在有点难忍,因此,我便选定了二十四号那最后的一只,实则二十四乃是横滨出帆的日期。 ”7接着以鸟自喻,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自己的高迁,借用诗经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隐喻自己将要由日本回国,表达内心中想借着花信

7、风,高飞远举的豪情壮志。第三联中的“泰岱”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宗。司马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3迁史记报任少卿书中有这样的豪言壮志:“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期” 、 “望”两字充分表明了郭沫若殷切的期盼着一个“有着贤明的帝王,没有饥荒,没有战争,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到来,他可以为此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死得有意义。诗的最后同样写到了鸟,诗首尾呼应, “鹰鹗”喻日本帝国主义者, “群雏”喻作者的儿女,此两句道出作者轻蔑、憎恨像鹰鹗一般的日本帝国主义者,转而又想到自己的孩子还生活在那样的一个国家而感到无比的心痛,作为一个父亲,作者书写自

8、己心中对子女的关切与挂念。全诗寓意深远,感情真挚,将作者决心回国前的心理活动一一展现,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郭沫若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回国,忍痛与家人分隔,这样的一个决定足以见证他对祖国的赤诚忠心,这首诗可以说是作为归国杂吟组诗的前奏。伴着写给横滨友人这样的前奏,奏响了郭沫若参加抗日战争的号角,紧接着他写了归国杂吟第二首:又当投笔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8(p189)这首七律作于 1937 年 7 月 24 日,作者说:“这是“二十四日那一天” 又当投笔是“预想到回到了上海”的情景而写的

9、,用的是鲁迅惯于长夜一诗的原韵。 ”9开篇一个“又”字把时间拉回到了 1926 年,1926 年爆发了振奋人心的北伐战争,郭沫若不仅认清了蒋介石背叛民众、背叛革命以及屠杀革命群众的反革命行为,而且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7 年,驰名中外的“八一”南昌武装起义,由于郭沫若的一些革命文艺主张,配合了革命斗争的深入,因此遭到蒋介石等反动派的通缉,离开祖国去到了日本。诗人心中对祖国的耿耿忠心和爱国的热情支持着他这次的“别妇抛雏”投笔请缨,一个不顾一切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一唱三叹,堪称绝唱。当时从日本神户乘船至上海需要三天三夜,当郭沫若

10、看到祖国上空飘扬着抗日旗帜的时候,离开了祖国十年的他,想到自己的经历,心里难免流淌着血和泪,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道出了作者十年已过生活的艰辛和回到祖国看见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4抗日旌旗时的喜悦和欣慰之情,将叙事和情感高度精炼的融为短短的十四个字里,可见郭沫若旧体诗创作的精炼。第三联,作者表达着自己时刻准备着将欣然地把自己的尸骨埋葬在祖国的土地上,誓为祖国的解放斗争奋战到底的愉快的心情。但转而一个“哭”字,这事一个男人的哭,一个诗人的哭,更是一个战士的哭,他哭泣着吐出一片精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写这首诗时的状态。最末两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 “一戎衣”取自礼记中庸:“一

11、戎衣而有下下。 ” ,借用周武王歼灭大殷的史实,鼓励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起发奋抗敌,同心同德定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诗句感情充沛,情词真切,肝胆照人,把诗人“全部的赤诚倾泻出来” 。既写出了当年投笔从戎的往事,又描述了今天抛子别妻回国参加抗战的心情。为了民族的解放,他甘愿做埋骨战士,郭沫若对争取最后的胜利,寄予莫大的希望。带着对革命胜利的巨大希望,1937 年 7 月 27 日,郭沫若回到了上海,归途中,他不禁热泪滚滚,心里满满的是对祖国的忠诚,此时此刻,他既为自己能够逃离虎口而庆幸,又十分挂念仍然留在日本的妻儿,然而他回国的决定在这之前未曾和妻子安娜及子女们讲明,只是略加暗示

12、,就在这一天早晨,他在船上写了这样一首七绝:黄海舟中此来拼的全家哭,今往还当遍地哀。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10(p192)郭沫若想象着妻子和儿女们发现他离日返国的时候,一定是全家哀伤、痛苦的情景,一个“拼”字,可以说是作者回国救国救民的决心的再一次斩钉截铁的体现,就像誓言一样坚定而不可动摇,同时他也想象着自己 46 岁的生命就等待着接受一次为国牺牲的安排。作者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生死存亡捆绑在一起了,可以为了国家舍弃自己的生命,读这样的诗,给当时的民众以巨大的鼓舞。郭沫若回到上海,正值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高涨的时刻。这首诗可以说是又当投笔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公而忘私,豪气横

13、溢,激昂慷慨,反映了郭沫若当时的斗志,也表现了郭沫若精忠报国、死重于泰山的壮举,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他“别妇抛雏” ,完全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了。郭沫若回国后,立即投身到了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到了 1937 年 8 月 7 日,再过六天, “八一三”淞沪抗日事变就要爆发了。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5郭沫若心中的情感饱满而炽热,随即写下了有感:十年退伍一残兵,今日归来入阵营。北地已闻新鬼哭,南街犹听旧京声。金台寂寞思廉颇,故国苍茫走屈平。挈眷辇家何处住?嗤嗤叹尔众编氓。11(p193)在这首诗中郭沫若谦卑的讲述在外十年,现在自己却是以一介“残兵”的身份回国,士兵想要加入抗日阵营。 “北地已闻

14、新鬼哭,南街犹听旧京声。 ”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一带不少地区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战火硝烟,死伤无数,作者仿佛可以听见“新鬼”在哭述着冤屈,而此时在南方的城市里,人们还轻歌曼舞,醉生梦死。南北方的现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看着这样的反差,让人感慨无限。诗人忧时愤世,写到“金台寂寞思廉颇,故国苍茫走屈平。 ”时,他想到的是战国时赵国的良将廉颇,我们大家都知道廉颇破齐兵,取晋阳,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郭沫若希望有像廉颇那样的良将出来指挥作战。转而又想到战国时主张“联齐抗秦” ,却遭到楚王放逐的屈原,并在最后一联中对无知的百姓发出了质问:“挈眷辇家何处住?”这样的一个社会,你们携家带眷想要逃难到哪里

15、去呢?作者借古讽今,并借助严厉的质问,把诗人痛心国事,对那班在国难当头时却继续寻欢作乐、消极抗战丑类的憎恶,对廉颇、屈原式的忠良不能被国民党当局接受的愤慨,以及对流离失所的万千难民的深厚同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蒋介石等消极抗日的反动派,面对这时的祖国,郭沫若心中有着无限的悲愤,郭沫若的另一首悲歌燕赵和这首诗带着相似的情感。悲歌燕赵悲歌燕赵已消沉,沦落何须计深浅。到底可怜陈叔宝,南冠赢得没肝心。12(p194)根据郭沫若自述此诗:“悲歌燕赵是听见江潮宗辈就伪职时作的。中国人的气节不知何以竟扫地到目前的这样状态,儿皇帝、卖国奴、大小汉奸层出不穷,推其原因,大约终因是爱钱与怕死罢?”13 “七七”卢

16、沟桥事变之后,二十九军将士浴血奋战,但没有多久便宣告失败了。7 月 30 日北平、天津相继陷落,第一联“悲歌燕赵已消沉,沦落何须计深浅。 ”借用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表明当时在北方的战斗声音已经消沉下去了,到处一片荒凉沦落的景象。从而告诫南方的民众不要以为自己沦陷的不深,其实和北方地区差不多,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6此时此刻全国面临的局势都是紧迫而严峻的,不容忽视。随后“到底可怜陈叔宝,南冠赢得没肝心。 ”再一次借古讽今,引用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后主屈身事隋的史实,作者讽刺可怜没有心肝的陈叔宝,并以此直接抨击现实中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江潮宗之辈,给他们以强烈的打击。诗中对北方沦陷,的消极抗日、投降妥协的行为,表示愤慨、鄙视、嘲笑,但是郭沫若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面对战争中的得失,一直对抗战的胜利持以坚定地信心。诗作雷霆便把作者的从容、坦荡的心情给予充分的表现。雷霆雷霆轰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