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83800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柴静看柴静看见发见发布会演布会演讲讲看见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嗯,最早看到柴静就是03年的非典的时候,这个看着很文静的新闻记者却给每一个人很强的力量感,那种语言张力好似平静水面下的波涛,柔和的力量,看着不着边际却深入人心讲者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

2、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XX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XX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XX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XX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XX年从央视离职,XX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讲文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观众和读者,还有各位媒体的朋友,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在看完刚才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他说,为什么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

3、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20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又一本,然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都只有结论。我看不出,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啊,但是不记得了。所以,不要说去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4、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我们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个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我记得有一

5、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当时那个片子拍得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做得很动情,陈虻看完很感动,但是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吗?”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12万,扣除掉吃喝拉撒 ,可能还能够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动,我知道了之后,这个动作在我看来叫省钱。”然后他就问:“谁教给你们的,啊?请问你们有自己的思想吗?让你表达你有吗?谁教给你这个的?”陈虻说得很对,但是

6、,谁教给你的,这个问题我当时觉得他提得太像外宾了。然后,我就想我小时候,我妈想让我受点文艺熏陶,也找了各种方式,比如说,让我学学音乐,因为,文艺是最感染心灵的嘛。但我天资比较平庸,到现在吧,大概小提琴我可能会拉一个曲子是白毛女,二胡是跟我爸学的,会拉一个曲子叫小白菜,手风琴我也会,会拉铁道游击队,所以,就这样还叫文艺女青年啊。这就是这个年代的一个文艺气氛,在这个气氛当中,你看,文艺最表现的本来就应该是人,但我们这个音乐当中的人,要么就是一个战斗者,要么就是一个控诉者,所以,这个模式已经渗透在你的血液当中,你以为你很逆反,你以为你很反对这个,但是稍不留神,心灵的惯性就会驱使你成为你自己最反对的人

7、,你怎么解除它,其实是最困难的事情。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审个片子拿过来看一遍说:“你是机器人吗?”我就拿回去改,改完了战战兢兢再拿给他看,这次说他很温和,说:“嗯,你这次不是机器人了,你连人都不是,你就是个机器。”就是靠这种严苛的责骂啊,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你原来这个模式就像一个拐杖一样在思想上,你拄着它走了很多年,很长的路,习以为常,你很安全,突然你把他撤了,你自己的腿脚没那么强健,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只能瘫倒在地。所以,陈虻后来也放弃我了,他就跟我说:“哎呀,你去吧”,说:“你这个人靠语言没什么用,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说得对,这个撞南墙,人的脑袋在这上面撞得头破血流,你才有感受,你

8、思想的肌肉才不会那么僵化,有松动的时候,外界的东西才能够侵入你,侵入你的头脑,侵入你的心灵,击碎你的模式,摧垮你原来的概念。所以,我为什么在这本书中,写十年来我所见到的人,因为只有人才构成了当下的我自己。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准确。在XX年,非典的时候,我见过4月19号人民医院的急诊室,他们当天把所有的非典病人撤离,那简直是一场逃命一样的撤离,所有的被褥都扯翻在地上,然后,椅子都已经四脚朝天,像尖叫一样。当时的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着我去看这个现场,他指给我看墙上有一块小黑板,这个黑板上面写了22个名字,绝大多数的后面写着肺炎两个字。他跟我说,其实这都已经是非典,他说病人不知情,来输液的人也不知情。医

9、生知情吗?知情。可是,每个人都沤在这里头,他们连隔离服都没有。我问他说:“你清洁区跟污染区怎么区分啊?”他就指了指这儿(心脏的位置),说在心里区分。我说:“那你靠什么防护?”他说我靠精神防护。人民医院后来有76位医护人员感染,有两位急诊科的医生殉职。他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那种几乎是空白的木然的绝望和沉痛,是让一个年轻人理解新闻为什么要准确。因为4月19号的时候,很多媒体还在对外界说:“市民可以不戴口罩上街”,而我也曾经也对这个信息深信不已。我忽视过我的职责,所以我不敢再如此轻慢,因为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我以前也不知道什么叫平等,一说到平等,就要在镜头面前故做姿态。后来我去采访李阳的家庭

10、暴力事件,在做完这个采访提纲之后,我把本子合上,我想我应该感受一下他的感受,就在闭着眼睛的10分钟里面,我发现我感受到的不是他的感受,我唤醒的是我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那个中学上学的路上,白天被一个小混混推倒在街边,头磕在水泥沿上了,那一瞬间的感觉。我知道,最让人痛苦的不是身上的伤,或是头上的痛,那种感觉,让你难受的是你对自己的憎恨,你觉得,一定是我自己身上有什么残破之处,才会招致这样的命运。所以我就带了一束花给他的妻子,这个女人看了这束花之后,她搬出一个家庭的相册给我看,贴满了她们家这么多年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她跟丈夫的合影旁边贴了一只玫瑰花,这个玫瑰花已经很长时间了,是某一年结婚纪念日的时候

11、她提醒丈夫的秘书去买回来的。就这一只花,她把所有的叶子都用塑料薄膜压得平平整整的,保存得特别好。就是这个干枯的花瓣给我一个很深的刺激,以前我觉得人是人、我是我,但那一瞬间我觉得没有人我之分,她跟我一样,对自身完整的愿望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憧憬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她出生在这儿她这样生活,我出生在那儿那样生活,至于什么是平等?平等不是去悲悯或同情,平等是我和你都共同身处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我以前也不怎么求实,因为没有受到过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是喜欢那种四两拨千斤,弄巧卖智那种思维方法,比较华丽的水袖功夫,招人耳目。在XX年,我采访华南虎

12、照的时候,当时在视频当中有一个细节,那时候,周正龙穿了一个大棉袄,在地头我跟他坐着,在一块采访。真假难辨。当天采访完之后,同事在一块,我发现我们五个人的小组有一个很剧烈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照片一定是假的,还有两位同事说一定是真的。我说为什么?那个同事说:“周正龙披着大袄,背着光坐在那个漫山遍野的麦苗当中,那简直就是个老英雄啊。”他说:“再说了,撒谎的人怎么敢直视镜头呢。”这个瞬间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奥,原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直觉都完全不一样啊,你要光靠感慨和抒发感情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靠事实和因果的不断梳理。我们也没有任何别的可以依靠的地方,两手空空,只能靠一句话:拿证据来。就靠这一句话,

13、你就可以从逻辑链条的最末端,一环一环向上追诉,让他枝枝相扣,自相咬合,以这样笨重的气力,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可以从土地当中拉出一个被深埋的 庞然大物,这就是逻辑的力量,这也是求实的力量。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总喜欢问我妈说:“这人是好人、坏人啊?”长大之后也很容易有一个善恶分明、黑白两元的世界观。做节目的时候,其实这样很痛快,大家看到好人出现,我们再加点音乐立刻就涕泪交加,看到坏人出现的时候,咬牙切齿恨不得振臂高呼。但是,XX年,当时我在重庆采访一个土地拍卖事件,有人向我们举报,一个叫陈坤志的人操纵土地拍卖。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几乎是得意洋洋的承认了所有的事实,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收了一千多

14、万的中介费,给别人干活,这是劳动所得。然后,临出门的时候,他跟我说:“我是公安大学毕业的,我就是要玩法律。”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后来这个案件在调查跟审判当中,陈坤志被判处了死缓。但是我一直记得在采访中,他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说这个事件当中没有人是正义的,都别打这个旗号,都是为了利益。”他给我提供了一些信息,我一一印证了,发现他说的是对的。当年向我们举报他的人也在诉求利益,而且也在诉求的是不正当的利益,只不过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所以,在节目当中,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黑社会,每一方都写了遗书,每一方在念遗书的时候都热泪盈眶。其实,没有一个受苦的群体的群像,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诉求

15、的人。陈坤志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只有让那些不同的论述之间相互殴斗、彼此博弈,才能够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也才能够保证自己不成为偏见的附庸。在刚做记者的时候我还有一个习惯,有时候采访犯了错误的人,会问他说:“那你要不要表达一下歉意呀,你有没有忏悔啊。”有领导提醒过我,但是我当时不以为错,我觉得我这也是为了社会向善向好嘛。后来,XX年,我采访一个电击治疗网瘾的调查,这个电疗治网瘾是设立在一个医院里头,我们被允许观摩了他们的整个课程,这个课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固定的环节,就是一声令下之后,所有的学生都集体向这位医生下跪,有抱着腿的,有搂着他的,大家都仰面大声嚎哭。我就

16、绕着他们转了一圈,我看大部分人脸上都是脸上干干泪水全无,但声音很大。后来,我就采访了当中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在我面前说,电击一点都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我特别愿意留在这儿。就在我打算结束采访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她脸上流下眼泪,我就问她,那你为什么痛苦呢?她说,我不痛苦。我说,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她说我没有流泪。说到这儿的时候她的眼泪已经流到了腮帮子上。她说我愿意留在这儿。说完这句话,那颗泪水重重的砸在她的裤子上。在采访的时候,我问这位医生,他们为什么向你下跪?他说,因为他们感恩。我说他们有没有可能是被胁迫,或者他们是装的。他微微一笑,说了一句话,能装一辈子不是也很好嘛。就是这个人的这句话,让我从此不敢再去问别人:你要不要表达你的歉意跟忏悔。真实的人有无尽的可能,任何强制性的目的,哪怕是处于善的目的,也有可能会导致普遍的虚伪,所以采访只是呈现而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在这本书中,我想,写下的就是这十年当中我所遇到的这些人,他们撼动我头脑当中原本固有的概念,使我处在一个晃动不安的一个状态里面。不过,卢安克就说过一句话,自由本来就是站不稳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