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82779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一、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翻译: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 样是死, 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

2、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 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

3、无道,诛暴秦。 翻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二)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答: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义所做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什么? 答: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什么? 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什么? 答: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三)分析

4、: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答: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 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答: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 举大计后(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 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答: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 谋举事,并 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答: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

5、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 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 过“ 辍耕之垄上 ”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 陈涉年少时的个性。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答: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 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 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四)分析课文第二段1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 怀念楚将 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 黄火狐

6、 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2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答: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徭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 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3、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答:(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2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4、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怎样的舆

7、论准备?有何作用?答: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 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答: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 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五)分析课文第三段1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 爱人 吴广为都尉” ):写起义开始 时的情形。第二层(“攻大 泽乡号 为张楚” ):写起义初期的迅猛 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 时杀之以 应陈涉” ):概述诸郡县 反秦斗争情形。A、并 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 起

8、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2、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答:开头交代了“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这三个场面,“ 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笞广”“尉果笞广”“果”表明 计划成功, “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 夺”“ 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 现陈胜、吴广面 对强敌, 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 ,几句话简洁精炼, 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 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 “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

9、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3、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答:运用一连串数词“ 百”“千”“万” ,形象地展 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鹄 之志” 变成了 现实。4、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答:“攻”“收”“ 下”“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5、陈胜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答: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6、综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答: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

10、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 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句子翻译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翻译: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随便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 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 吗?4

1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翻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 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翻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翻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 样。(

12、二)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 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答: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 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 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 妄动,自 寻死路。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13、。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3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答: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 言进行比较。唐雎是 针锋相对,后发 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8、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答: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 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

14、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 安,运亡 为存”。9、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答: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 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0、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地” 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答: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 寡人欲以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 秦王不 说,可看出秦王名

15、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答: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 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 ”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悦” 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 天子之怒 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 今日是也

16、。”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三、隆中对-陈寿(一)翻译句子1、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翻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翻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5、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 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6、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