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447833 上传时间:2017-02-28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音乐文化、地方音乐文化 傣族 哈尼族 壮族 白族 彝族 引言 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与音乐学科同属于艺术学科的美术课,在实施学科整合,共同命名为艺术课的今天,并不单单是音乐与美术的整合,它还涉及到了音乐、美术以外的各个领域及其方方面面,因此我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单纯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还应是学科与相关文化之间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中音乐教学与各领域间的有机结合。 翻开 21世纪的音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比以往有了较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

2、、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进,也为音乐与相关学科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机会,给了学生一个多元化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我作为新教材的实施和操作者,在全面发掘教材中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素材的同时,着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地方音乐文化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并为教材中其他方面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任务 组别 状况 人数 要求 完成情况 第一组 3 试描述水的民族 中国傣族的乐舞文化 第二组 2 红河之子 中国哈尼族的乐舞文化 第三组 2 花山崖画后裔 中国壮族的乐舞文化 第四组 2 何为著名的白族 “ 三道茶 ” 请同学论述 第五组

3、2 火的民族 彝族的乐舞 资源 . 中国傣族的乐舞文化 使人联想到掩映在翠竹丛中,并被溪流环绕着的每当人们一提起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总难免傣族村寨、凉爽宜人的傣家竹楼、充满圣洁光环的小乘佛教的各式佛塔,以及雕塑精美的寺庙(俗称缅寺)和飞跨江河的悬吊竹桥。此种以红、黄、银白三色为主的色块搭配,以及以竹木结构而成的世界,不仅能使人产生身处异国的感受,同时也能使人深深折服于傣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美学追求。的确,西双版纳被公认为是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王冠上的绿宝石”,名副其实。在这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里,不仅生息繁殖着野象、犀牛、滇金丝猴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同时还栖息着大量的犀鸟、孔雀等珍禽异兽。因此

4、,西双版纳又被人们誉为“动物王国”和“孔雀之乡”。 傣族是个历史悠久并跨界而居的民族。除生活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外,还分布在泰国、缅甸、越南和老挝(总人口约 6000万)。云南的傣族自称为傣 (汉语称水傣)、傣那(汉语称旱傣)、傣雅(汉语称花腰傣)和傣绷等;他称为比槎、阿萨姆等(人口约 103万)。傣族的祖先最早见于汉文史志中的称谓众多:汉晋为“滇越”、“掸”;唐宋为“金齿”、“黑齿”;元明为“白衣”、“百夷”;清代后为“摆夷”。傣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历法,还有大量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如叙事诗 兰嘎西贺 、 孔雀公主 ,还有赞哈、孔雀舞、象脚鼓舞、 光舞,以及叙事歌

5、、悲歌等歌舞艺术形式。傣族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宗教性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傣语叫“金比迈”,宗教名称为“ 桑哈”,大约在每年傣历的六月(即公历的四月)举行。泼水节一般举行三至四天。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与汉族农历除夕相似),第二天称为“恼日”(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关于泼水节,在傣族人民中自古就流传着一则十分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傣族地区生活着一个滥施淫威,并作法人畜的恶魔。每年,他都要从傣族民间强娶若干漂亮的姑娘为妻,并待一定的时候再将她们吃掉。由于他的残暴,促使他的妻子们决定将他杀掉以为民除害。无奈,他强大的魔法致使她们的计划屡屡落空。后来她们不知从何

6、得知,只需用恶魔头上的一根头发就能将他勒死。终于有一天,她们设法将他用酒灌醉,并用他的头发勒下了他的头颅。可出人意外的是,这颗被勒下的头颅滚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燃起火花,眼看就将酿成一场火灾。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眼急手快的大姐一把将头颅从地上抱起,最终避免了一场大火。为使黎民百姓不受火灾之苦,她们决定轮流抱住魔头直至他腐烂为止。而每每她们轮班时,其他的姐妹便为换下休息的姐妹冲洗身上的污秽血渍,泼洒清水。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在每年的这几天,傣族人民便要用清水互相泼洒,以示对她们的怀念和消灾免祸。与此同时,还要举办场面宏大的龙舟竞渡和歌乐盛会。在整个节日期间,人们会始终沉浸在一片

7、歌与舞的海洋之中。在这片海洋之中以“孔雀舞”和“ 嘎光舞”最引人注目。 时至今日,此种传说仍然在傣族民众中广为流传,如同融宗教、民俗于一炉的节日 泼水节一样,将被世世代代传承 下去。 红河之子 中国哈尼族的乐舞文化 提起云南,人们总免不了赞叹其风光秀美、民族众多、民风淳淳,或者,总感觉云南充满神秘、令人神往。同时,也有人自然会联想到云南的烟草和富足的水果。其实,云南的普洱茶叶在很早以前便为世人所知并多见于记载。例如俄国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就曾在其历史巨著 战争与和平 中多次提到此种茶;我国古代文学巨匠曹雪芹更是在其 红楼梦 中对普洱茶的色香味质等大加赞赏。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云南土著民

8、族就已开创了大量栽培茶树的历史。他们通过“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经缅甸、泰国、印度将普洱茶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云南普洱茶仍旧誉满美、英、法、意、荷、德等 20余个国家,以及新、马、泰、台、港、澳等地区,并被上述国家和地区称作“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而倍受青睐,因而曾在 1989年荣获第九届世界食品汉的玉金冠奖。可您未必知晓,最早培植普洱茶并使其扬名海外的民族,就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哀牢山区、红河两岸及澜沧江流域的民族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在汉文史志中有关其先民 “和尼”的记载远可见于 尚书 禹贡 中。哈尼族不仅是个跨界而居的民族,同时也是中国西南、乃

9、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分布较广的民族(中国约 130万;缅甸约 6万;泰国约 南和老挝约各 1万)之一。据今天的研究者推测,哈尼族与现在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最早源于西北南迁的古羌人,他们的祖先约在公元七世纪就已定居在今哀牢山和无量山区一带。哈尼族的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其中“哈尼”、“和尼”、“豪尼”、“卡多”、“碧约”和“白宏”等支系的人口较多。哈尼族迄今无本民族的文字体系,且方言各异。哈尼族自古就是一个多神信仰及崇拜的民族,因而其文学艺术形式均较为多样,其民间口头文学尤为丰富,例如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等均独具其民族特色,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有创世史诗 奥色密色 等。哈尼族同时也是个能

10、歌善舞的民族,在哈尼人中最为流行的民歌有“拉巴”(亦称“哈巴” 即叙事歌)、“阿基古”(山歌)、“然咪比”(婚嫁歌)及“莫还差”(祭祀歌)和“迷煞维”(丧葬歌)等;最为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葫芦笙和口弦等;哈尼最为普及的民间舞有乐作、白伞、棕扇、 鼓和得波措等。 花山崖画后裔 中国壮族的乐舞文化 迄今为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两岸的峭壁上,已先后发现了近80余处古代壮族先民留下的祭祀崖(壁)画,其中单在宁明县花山一处发现的崖画,其画面就长达百余米,宽 40余米,其绘画规模之大、人物图像(约 1800余个)之多,堪称世界古代岩画之一绝,“花山崖画”也因此而得名。壮族先民们所绘制的崖画

11、大多以人物造型为主,大者高约 3米,小者却仅为 些人物造像体态相似 均为两脚叉开、两手上举的舞人。这些舞人中的绝大多数或在腰间佩饰环刀利刃、或双手高举以祭天祈神。从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我们能推想壮族先民艰难的游猎历史。从一具具形象逼真的铜鼓、铜锣,我们可以想象出壮族先民以舞祈乐或祝寿祷告的宏伟场面与壮观景象。迄今可见的花山崖画全着赭色,崖画笔调粗犷、人物繁杂、场面感人、规模宏大,不失为壮族古代先民为今人留下的绘画杰作,也不失为今人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先古祭祀生活的历史画卷与百科全书 。 壮族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则生活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境内,总人口大约

12、1549万。壮族是个跨界而居的民族,除中国而外,部分居住在越南( 161万)。壮族不仅是个能歌的民族,其传统音乐体裁十分丰富,主要有民歌(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等,其中以 刘三姐 最为著名),说唱音乐(渔鼓、蜂鼓等),戏曲音乐(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等),器乐曲(“歌长调”、“马赶街”等);与此同时,壮族还是一个善舞的民族,其天琴舞、师公舞、捞虾舞、纸马舞、绣球舞等别具风采,其中尤以手巾舞、蜂鼓舞和扁担舞风韵独特、过目难忘 【 手巾舞 】 壮语叫“形捏那”,主要流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的广南、富宁、砚山等县。手巾舞属稻作民族较为原始的祭祀乐舞,其最早可见注汉文史志的记载当中。时至今日

13、,手巾舞的表现内容已大多演变成了对收获谷物等过程的模拟,例如收割、捆晒、脱谷、扬风、偿新等等。手巾舞作为壮族妇女的自娱性乐舞,其最擅于表现平时的民俗活动,诸如春节的喜庆气氛和日常的劳作生活,例如做鞋、洗衣、舂米 、推磨等等。手巾舞的动作抒情柔和,通常使用的手法有手巾向前的平甩,向左右两侧的横甩,向前或向左右两侧的上下抖甩和斜线抛甩等。其最常用的步法有走转跳立和原地踏步等,据说,这些步法均是对打谷、劳作的模拟性表演或对金秋五谷丰登场面的艺术再现。也有一些壮族聚居区,例如云南文山的广南土锅寨一带,手巾舞却是用于民间丧葬仪式的祭祀性乐舞。据老人讲,此类丧葬乐舞通常只能用于寿终正寝的高寿老人。用于丧葬

14、仪式中的手巾舞一般由二至三十名中年以上的男子表演:通常舞者在牛角和铜鼓的伴奏声中渐入高潮,舞蹈的男子也不时发出“得由 哩”等的呼喊声,并以两行队形相互交叉、对转、变圈等的变化烘托丧事的气氛,并配与两脚的跺步、双腿的高吸等动作,与此同时,舞者的双手还将手巾作向上的单手甩、向下的双手甩,以及搭肩、交叉等的动作予以全面、协调的配合,给人以铿锵有力的律动感。 【 蜂鼓舞 】 壮语亦称为“岳鼓”,瑶语称为“瓦鼓”,毛难语却称为“长鼓”,是广泛流行于广西地区的地域性乐舞品种。关于蜂鼓,史书记载颇多,例如宋范成大的 桂海虞衡志 记曰:“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

15、”。周去非 岭外代答 亦曰:“静江腰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田乡”。蜂鼓舞通常由 5至 7名男子奏跳,舞者将腰鼓系于前胸,左手击鼓左端以为节拍,右手持短竹鞭击右端以求发声,舞者随着击节拍数的快慢,调整舞姿的造型和舞蹈的节奏,以求舞姿的多样变化。此外,蜂鼓还是壮族民间的曲艺种类,它广泛流传于广西的河池一带。在这一带的壮族群众中,蜂鼓的传唱一般用于祈祷、祝寿、驱邪、逐瘟等的民俗活动中。据传,蜂鼓舞的原始唱腔有数十种,演唱的传统曲目有 盘古王 和 梁山伯与祝英台 等。 【 扁担舞 】 壮语叫“打鲁列”或“谷朗”,意为舂米。扁担舞主要流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马山和都安一带,为壮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民间乐舞。扁担舞因以扁担作为道具和节拍乐器而得名,广泛用于平日的劳作休闲与假日的民俗表演等活动中。扁担舞一般为即兴的双人或多人乐舞(舞者均为偶数),其基本节奏与动作分为六种,壮语为“鲁列丈”、“鲁列分四”、“鲁列分水”、“鲁列分曲”、“鲁列分候”和“鲁列高花”。其节奏多以四分之二拍与四分之三拍为主;表演队形一般可分为原地对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