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5-6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474775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5-6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构造地质学5-6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构造地质学5-6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构造地质学5-6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构造地质学5-6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5-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5-6(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面 理 一、面理的概念 二、劈理的类型 三、劈理的形成机制 四、劈理的应变意义 五、劈理的野外观察 一、面理的概念 1、透入性和非透入性概念 (1)透入性构造所谓透入性构造是指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 连续分布的构造,它反映了地质体的整体发生 了变形。 (2)“非透入性”构造“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 的局部的构造,如断层面或节理面,变形主要集 中在断层面或节理面及其附近,其间的岩块很少 或没有受到变形。 透入性与尺度的关系:透入性与非透入性是相对于观察尺度而言。A、显微尺度:颗粒界面的定向 排列构成略具透入性的面状构造S1B、小微尺度:颗粒界面在上 层内构成透入性面状构造S1,

2、上下 两个不同组分层之间的分隔面S2在 这一尺度上是非透入性的C、小型尺度:互相平行于S2 ,构成透入性面状构造D、 中小型尺度:膝折面S3将 岩体分为两部分,S3是非透入性的E、中型尺度:S3是一系列紧密 排列的膝折面,可以看作是透入性 的,该尺度上的分隔面则应该是岩 浆岩体与具膝折构造的板岩之间的 界面S4S1 S2 S2 S3 S4 S3 2、面理面理是一种面状构造,包括成岩过程中形 成的原生面状构造,如侵入体中的流面。本章 主要介绍变形和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展现于手 标本和露头尺度上的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 面理可由矿物组分的分层、颗粒变化显示 出来,也可由近平行的不连续面、不等轴矿物 或

3、片状矿物的定向排列,或某些显微构造组合 所确定。面理广泛发育于变形变质岩石中,具有多 种类型,本章主要讨论劈理。 ABEDCF二、劈理的类型 1、劈理的概念劈理是指变形岩石中能沿次生的密集平行 排列的潜在分裂面将岩石分割成无数薄板或薄 片的面状构造。 2、劈理的结构劈理的基本微观特征之一是具有域构造, 表现为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平行排列。劈理域中原岩的组构(指结构和构造)被 强烈改造,矿物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或晶格具 有显著的优选方位。微劈石中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组构仍基本保 留。微劈石与劈理域间的边界可以是截然的,也 可以是渐变的,它们紧密相间,使岩石显现出纹 理。正是由于劈理域内的层状硅酸盐

4、的定向排列 使岩石具有潜在的可劈性。3、劈理的类型(1)长期以来,劈理的分类和命名很不一致 ,多数人采用的是雷思(C.K.Leith,1905)或 克尼尔(J.L.Knill,1960)的分类方案。根据劈理的成因和结构将劈理划分为三种 基本类型:板劈理(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 理。 板劈理(流劈理)是由于岩石中矿物组分的 平行排列形成的劈理;破劈理是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裂面,与矿物 组份的平行排列无关;滑劈理或应变劈理是切过先存流劈理的差异 性平行滑动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三种劈理的形成方 式与所赋予的术语,与客观实际并不相符。为此 ,地质学者们渐渐地抛弃劈理分类中的成因含义 ,强调从几何结构

5、进行描述。 (2)鲍威尔(C.Mca.Powell,1979)首次提出 根据劈理的域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案,之后戴维斯 (G.H.Davis,1984)又做了明确的阐述。首先,根据劈理域的特征能识别的尺度,把 劈理分为二大类:A:如果劈理域和微劈石可用肉眼鉴别,这 类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B:如果劈理域很狭窄,借助偏光显微镜和 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则这种劈理称连续劈理。 劈理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板劈理千枚理片理褶劈理间隔劈理4、连续劈理根据劈理中的粒度或域构造发育的程度,连 续劈理可分为板劈理、千枚理和片理。(1)板劈理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 质岩中的透入性面状构造 ,以板岩中的板理最典型 。矿物粒径一般

6、小于 0.2mm。板劈理使板岩具 有良好的可劈性,使岩石 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是由云母或绿泥石等层 状硅酸盐富集成薄膜或薄层(称为M域),宽约 0.005mm,层状硅酸盐成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 ;微劈石是由富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体 组成(称为QF域),呈透镜状,宽约1mm-0.01mm 或以下,夹在劈理域中平行劈理域排列,微劈石 一般仍保持原岩性质,其中矿物颗粒常近于等轴 状,缺乏明显的优选方位。此外,在缺少层状硅酸盐的变质岩中,扁平 状或长条状矿物成定向排列可形成无域构造的连 续劈理。 (2)千枚理千枚理的特 征介于板劈理与 片理之间。主要 发育在富泥质的 千枚岩中

7、,在露 头上以柔和绚丽 的丝绢光泽为其 主要特色。 千枚岩镜下照片素描图(3)片理发育在中-高级变质岩中的透入性面状构造。黑云母石英片岩的野外照片片理与板劈理的区别是结晶程度的差异。晶体 的粒径一般大于0.2mm,一般在1-10mm。片理使 岩石裂开程度不像板岩那样完美,但仍显著,常 劈成透镜状或粗糙的板状。另一种片理发育于粒状单矿岩(石英岩、大理 石)中,层状硅酸盐稀疏分布,片理主要以拉长 、压扁的粒状矿物的连续平行排列显示出来。 5、不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根据微劈石的结构可分为两类 ,褶劈理和间隔劈理。 (1)褶劈理以一定可见的间隔切过先存连续劈理的岩石 为特征。其间隔一般为0.1-10mm

8、。褶劈理是由先存的连续劈理形成紧密相间、 平行排列的微褶皱发展而来的。褶劈理面大致平 行微褶皱的轴面。微劈石一般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是层状硅 酸盐矿物,其中保存有先存连续劈理的微褶皱。劈理域常由微褶皱翼部发展而来,富集层状 硅酸盐,长英质矿物含量减少并变细。根据其域构造的形态再分为带状褶劈理和分 隔褶劈理。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劈理域边缘层状硅酸盐矿物逐渐减少,与微 劈石过渡,并与微劈石内微褶皱的一翼相连,使 劈理域与微劈理石之间成渐变关系,似成带状, 称作带状褶劈理。带状褶劈理的劈理域较宽,域 内的每一片层状硅酸盐矿物以小角度与劈理域的 总方位相交。 当劈理域变得十分窄,并切截了

9、微劈石中的 连续劈理,使相邻的微劈石截然分开,则是分隔 褶劈理。 (2)间隔劈理一般相当于破劈理,由一系列的平面交织 线带、缝合线带的薄膜与其间的微劈石组成。 在变质砂石与板岩互层中,变质砂岩中的间隔 劈理与板岩的板劈理或褶劈理相互过渡,也说 明这两类劈理在成因上有一定的联系。为了避 免对其成因上的混淆,现在已趋向废弃破劈理 这一术语,而采用间隔劈理。劈理域一般较窄,间隔常以毫米计。在显 微尺度上,多数间隔劈理的细缝中充填着粘土 等不溶残余物质,形成劈理域,并能使两侧层 理错开。 平行褶皱轴面的 间隔劈理压溶成因的间隔 劈理NOTE:破劈理与微断层有什么区别?虽然破劈理看似微断层,但它不是滑动

10、面, 其上没有擦痕和磨光面,如有化石被劈理穿切, 劈理域的两侧找不到化石的对应部分,而是在一 侧常只遗留下化石的极小一部分,或完全被溶蚀 掉。这说明破劈理并非由剪切破裂机制形成,而 主要是压溶作用的不溶残余物堆积形成劈理域, 进而形成破劈理。 三、劈理的形成机制 劈理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域构造。如何解释劈 理的这一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如何模拟出与天然 劈理相同的各种劈理?这是地质学家长期以来探 索的课题。经典的解释认为,原岩在压扁作用下由于矿 物组分的机械旋转、矿物的定向结晶或沿着紧密 间隔裂隙状的不连续面的简单剪切变形而成。虽然,这些机制对劈理的形成都可能有作用 ,但不能充分地解释域构造的形成。近

11、来的研究 认为,劈理的形成与压溶作用引起母岩中物质迁 移关系最为密切,并与岩石的缩短作用及体积损 耗有关。 1、机械旋转早在1856年,索尔比( H.C,Sorby)根据对退色斑 的有限应变测量确定了垂直 劈理有75%的缩短,并根据 板岩的岩石学研究的粘土压 缩实验提出,白云母等片状 矿物在变形过程中的旋转与 刚性颗粒在塑性流动基质中 旋转一样,一直旋转到与压 缩垂直的平面上。索尔比据 此试图用机械旋转机制来解 释板劈理的形成。食盐和云母集合体在压扁 作用下形成的优选方位实 验(据B.E.Hobbs,1976 )虽然机械旋转使片状、板状矿物垂直于缩短 方向定向排列为解释劈理域中的白云母定向排列

12、 提供了途径。然而机械旋转不能解释劈理域中的 云母的富集,也不能解释劈理域中扁圆状或透镜 状石英的存在。 2、重结晶作用定向重结晶作用在板劈理的形成中较为明 显。板岩中的云母或层状硅酸盐矿物的(001 )面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排列。由于云母的定 向生长,可能促使其中的石英等矿物成长条状 或扁平状,使石英等矿物具有形态上的优选方 向。 垂直于主压应力 方向上石英的次生 加大(据A.Nicolas ,1987)此外,无域构造的连 续劈理的形成与定向重 结晶有关。由于方解石 的定向重结晶使大理石 具有连续劈理的特征。 石英岩中的劈理,由定 向次生加大的石英和胶 结物定向重结晶形成的 云母所组成。 大理

13、岩中的连续劈理定向重结晶能使颗粒拉长或压扁,对劈理的 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机械旋转机制一样, 定向重结晶不足以解释板劈理的域构造的形成, 也不能解释劈理的劈理域中的石英、长石颗粒强 烈变细的事实。 3、压溶作用70年代以来,对劈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 多学者都认识到岩石通过压溶作用而压扁是劈 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压溶作用发生在垂直最大压缩方向的颗粒边 界上,溶解出的物质由化学势能控制下向低应力 区迁移和堆积。板岩中的石英、长石在垂直压缩 方向上被溶解,使其颗粒变成透镜状或长条状, 压溶作用不断地在垂直压缩方向的颗粒边界或层 的界面上推进,渐渐地使石英或石英集合体变成 透镜状,形成微劈石。溶

14、解处的物质迁移至低应 力区形成须状增生物、压力影或分导脉。岩石中 的粘土或云母等不溶残余相对富集,云母等片状 矿物在应力作用下递进旋转而定向排列,形成劈 理域(M域)。 褶劈理的形成过程中,先存的连续劈理在顺 层或与层斜交的缩短作用下,发生纵弯褶皱作用 形成微褶皱。当应变状态所需要的缩短作用超过 只凭褶皱所达到的量时,岩石开始有压溶作用使 物质溶失而缩短。沿着褶皱翼部易溶的浅色长英 质被溶失,云母或层状硅酸盐的不溶残余相对富 集,形成劈理域。微褶皱的转折端相对富集了粒 状的石英和长石等浅色矿物。又因微褶皱翼部溶 解出的物质在溶解中沿着化学势能的路径迁移到 转折端,使石英等矿物次生加大,形成富石

15、英的 微劈石。因此,褶劈理的形态和间隔的大小与微 褶皱的主波长有关,与横截微褶皱翼部的溶解所 引起的缩短量有关。 递进缩短变形中褶劈理的发育过程及其应变量的关系 (据D.R.Gray,1979)10%60%50%30%劈理域最初与整体缩短方向可成多种角度相 交,但递进变形中压扁作用使劈理域近于垂直缩 短方向排列。垂直于最大缩短方向的强烈的压溶 作用可以使褶皱翼部可溶物质全部溶掉,使微劈 石中的连续劈理被断层似的截断,与劈理域截然 相接,形成分隔褶劈理。 压溶作用能较合理地解释了板劈理和褶皱劈 理的域构造的形成及其特征,在间隔劈理的形成 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发育在泥灰岩中的间隔劈 理,由于压溶作

16、用使可溶物质迁出,粘土质或碳 质的不溶残余堆积成缝合线状的劈理域。 劈理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压溶作用已经证明是劈理形成的主导机制,但 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它各种机制的作用或参与。斯 宾塞(E.W.Spencer,1977)等提出,未固结沉积 物会在压实作用下形成劈理。而且区域性劈理与 层理一致的现象,说明深埋地下的岩石有可能在 “负荷变质”作用下形成区域性连续劈理。 四、劈理的应变意义 有限应变测量表明,劈理一般垂直于最大压 缩方向,平行于压扁面,即平行于应变椭球的 XY主应变面。 在变形岩石中,绝 大多数的劈理与褶皱同 期发育。劈理大致平行 于褶皱轴面。在强岩层 (如砂岩)与弱岩层( 如板岩)组成的褶皱中 ,强岩层中的劈理常构 成向背斜部收敛的扇形 ,弱岩层中的劈理则成 向背斜转折端收敛的反 扇形,二者相交,形成 劈理的折射现象。 劈理的折射在紧闭褶皱中,劈理与轴面几乎一致,与褶 皱两翼近于平行,仅在转折端处,劈理与层理大 角度相交或近于垂直,表明劈理垂直于最大压缩 方向。 劈理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还有很多证据。例 如含有化石的板岩中,层面上的化石在平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