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72153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高校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网讯本网讯 推动区域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加强政府、机构、高校间技术转移协作。陕西省科技厅和西安市科技局主办、西安科技大市场(微博)承办、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协办的“技术经理人高级培训”会议于 10 月 22 日正式召开。图为:培训会现场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高继平为开幕致辞,西安科技大市场主任张伟国、科技局成果处副处长李建勋、西安交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永康、世界华人技术经理人协会副会长卜昕,以及西安地区主要高校科技处主管领导和负责人等 40 余人参加。培训会由西安科技大市场副主任黄海东主持。高继平:高校技术

2、转移高继平:高校技术转移 发展空间巨大发展空间巨大图为:高继平为开幕致辞05 年到 09 年期间,全国 109 所 211 大学,专利授权许可前 10 名的高校里,其平均授权比仅有 1.5%;13 年全国高校科研经费 1170 亿元,除接受委托的 391 亿元以外,779 亿元科研经费产生的专利转让、许可收入仅为 4.34 亿元 占比 0.56%;11 年到 15 年,中国高校专利失效排行榜第一名浙大 8924 件、上海交大 4524 件;10 年到 12 年,西南交大专利申请数 1011 项 授权数 503 项 转让数 7 项,转让专利金额 67 万。致辞中,高继平举例这样 4 组数字来说明

3、高校技术转移现状。他表示,“大量的高校科研成果只驱动了职称、职务,远离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反之,这也说明了高校技术转移,发展空间巨大。”他还指出,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的影响,也有利益分配渠道的不畅,更有交易市场的不完善,科技局正在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制定解决方案。总之,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工作,加速大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即是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也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每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探索与实践。Karen Hersey:高校在知识经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高校在知识经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Karen Herse

4、y 女士是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的前总裁、也曾担任过美国华盛顿特区理事会主任主席、美国大学能源部代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咨询师,还曾参与了美国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具有丰富的技术转移经验。图为:Karen Hersey 女士在美国,高校科学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通过专利及相关活动来保护其研究成果并通过技术转移活动获利。有数据表明,高校承担着美国 55%的基础研究,是开展基础研究,传播前沿知识并将新发现用于增强经济竞争力、国家安全及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这样的局面的形成始于 1980 年的拜杜法案实施,此项法案给予了高校一个共同的法律框架,主张高校可以拥有来自联邦资助的研究所产生的专利

5、发现的收入。有利益自然就有了动力,为了推动产生于实验室的新知识转化为受专利保护的公共知识,使其潜在能被其他机构或新创企业获得许可,许多美国大学开始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专门机构来管理相关事务。在技术经理人高级培训上,Karen Hersey 女士讲到,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但知识经济是一个机会资产的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转化为财富。为了更好地管理知识资产,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制定了成果转化相关规章制度,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的机构,这些技术转移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帮助教授和研究人员获得专利许可,代表学校和实验室与企业界商谈技术转让事宜

6、,并帮助企业获得技术许可。Karen Hersey 女士还讲到,美国高校主要的技术转移方式就是技术许可,技术转移主要是学校通过专利保护和许可方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界,由企业界完成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产业化的工作,大学及大学的科研人员一般不再介入其产业化的过程。并且围绕技术许可形成体系化的基础制度、组织和机制,如对发明的所有权归属、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冲突界定很详尽,对技术发明的激励力度大,建有校内孵化基金。针对高校在知识经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Karen Hersey 女士表示,高校在知识经济市场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其在完善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下,通过技术许可(排他的或非排他的)、新创公司、

7、合作开发、技术咨询、科技园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向财富的转移,俨然已成了美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活跃因子和重要力量。张晓宇:借用英美成果转化逻辑张晓宇:借用英美成果转化逻辑 进行适合国情的探索进行适合国情的探索工作至今,累积筛查、分析、操作过大约 1200 个项目,促成了英国诺丁汉大学露点空调技术、英国东茂林研究院草莓品种及种苗脱毒技术等约 160 项技术交易,包括技术转让,技术授权,技术合资,高新技术产品经销,联合生产,高新企业并购等。清控科创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中国第一位通过四大技术转移组织建立的世界技术转移经理师联盟 ATTP(Alli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Profe

8、ssionals)认证的注册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Green 项目 advisory board 专家组成员,欧盟 Dragon-Star Innovation 项目专家组成员、欧盟 CHOICE 项目专家组成员很难想象这是一个 80 后的履历,培训会一开始,张晓宇笑称自己是中美英三国文化的交融体。“我在英国、美国等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工作过,我清楚知道他们每个工作流程,也知道他们技术转移效率很高,但我并不推崇他们的模式,我一直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与英美有着很多地方的不同,可以借用他们的逻辑体系,但绝不能照搬,要进行适合国情的探索。”图为:张晓宇先生张晓宇表示

9、技术转移是将科学发现以商品化为目的,通过进一步开发、试验,从技术研发单位向技术应用单位转移转化的过程,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挖掘、甄别、分析技术;设计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型;设计商品化路径和战略即知识产权市场化战略。其绝不是像人们认为的仅仅是专利技术交易或者是帮助大学申请专利的行为。在讲到技术转移前期工作时,张晓宇提到,前期技术甄别工作是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对于技术的产品化和商品化考察要慎之又慎。在进行技术拆分的时候,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此外,张晓宇讲到,作为一名技术经理人,要充分了解技术转移的隐秘性、专业性和地域性。在做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技术、营销、管理、法律以及投资方面的知识都

10、要有所储备,适时采用跨界思维、跨区域思维做好技术协调性分析。他同时提到,技术经理人在进行技术评估的过程中,要熟知各项专业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风险,做好技术价值评估。而在进行专利合同拟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于专利二次开发归属权问题以及一些细节问题的明确,从根本上规避后期专利争议。最后,他勉励在座的高校科研处负责人,技术转移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行业,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当初坚信,创新的时代终将到来的人。大市场:建立高校技术转移协同网络与长效机制大市场:建立高校技术转移协同网络与长效机制图为:座谈会现场五年多来,大市场始终坚持与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并做了许多切实工作,其中,针对高校技术转移人

11、才培训、成立技术经理人学生社团,开放共享高校仪器设备等,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好评。培训会期间,张伟国和黄海东两位主任还与西安交大、西电、长安大学、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科技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倡议发起西安地区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或专业委员会),建立高校技术转移协同网络与长效机制,得到了各高校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众人还就相关章程及利弊进行了探讨。总结总结“洋为中用”,自洋务运动时就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更应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美国作为高校技术转移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借鉴美国经验,于我国发展有益。我国应创建和完善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关于知识

12、产权归属、保护和利益冲突等方面内容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全面修订相关法律等,利用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调整技术转移中的各种关系。通过科技立法制定灵活的创新激励政策创造有利于产学合作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体系,以项目开发、资金投入为纽带激励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要求研究型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并将成果转化纳入对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出台政策措施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科技园区建设;国家和地方应设立技术转移专项资金,为技术转移建立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使用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