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471483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学考核知识点 考纲(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考核知识点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3、感觉种类: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4、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5、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

2、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6、知觉的分类: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 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7、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8、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感知

3、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教师应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感知事物的清晰度,是形成感知觉的基础。使用活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重视感知对象的组合,以形成整体知觉;语言与形象结合;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1、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这种特殊形态的知觉之所以异与一般知觉就在于人们在观察之前必须先有一定的目的,并且根据一种目的拟定计划,按照计划去全面、仔细、准确地知觉事物,所

4、以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离不开思维和言语的作用,它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相结合智力活动过程。在观察过程中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为如此,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

5、识准备。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三、良好的观察品质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1)条理性。(2)创造性。(3)敏锐性。(4)精确性四、记忆的种类(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他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记忆由三个环节构成:识记是第一环节;保持是第二环节;再认和回忆是第三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二)记忆的种类1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四

6、种。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思想、概念或者命题等形成为内容的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一持时间极短。三是容量较大。四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一是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二是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三是短时记

7、忆的内容通常经过复述能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它的特点一是保存时间长,二是容量无限。三是以意义编码为主,四是内容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五、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识记的有意性随记忆的目的性增加而发展2、记忆的方法虽有机械记忆,但已经不占主导地位,运用理解记忆逐渐发展3、内容上,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六、提高记忆的方法1、科学的认识和记忆,提高识记的效果:增强识记的目的性;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水平;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力操作的对象;多种

8、分析器协同活动2、有效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集中与分散复习;过度复习;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形式要多样化;注重对材料的复述;七、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1、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想象进行不同的分类。首先,根据想象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按照想象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再造想

9、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创造想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个方面。丰富的表象储备;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决问题的途径;艰苦的劳动和灵感。灵感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状态。灵感具有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突然飞跃猛现于意识状态的特点。灵感的表现:创造意识敏锐而清晰;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情绪高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积极再现和改造。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原理,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强调启发式

10、、探究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强言语训练;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多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八、思维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一)按思维发展水平和内容分类按照人类思维水平的演化序列和人类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以及思维进行时凭借物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三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借助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叫做抽象思维。从思维发展历程看,人类经

11、由了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二)按其它标准的分类: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2、学习者: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

12、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的人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关系:上述三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 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

13、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1、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二战后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

14、要因素。2、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15、方式。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四、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

16、决定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学说:中国的荀子,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有称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又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