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4470585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汕尾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PPT(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碣石中学高三语文组 2012年1月2日选择题答案: 1-8 DDCCA ABA 12 BE 13 B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谨慎/嗔怪 仰慕/和睦 浮躁/害臊 B.馥郁/束缚 窈窕/杳无音信 蟾宫折桂/谗言 C.涟漪/绮丽 富庶/宽恕 万壑争流/赫赫有名 D.幽婉/文苑 荣膺/赝品 央浼/分娩 答案:D A. shn/chn m/m zo/so B. f/f yo/yo chn/chn C.y/q sh/sh h/h D.wn/yun yng/yn mi/min2.下列语段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期望着有更多的再品德上和才能上 出类拔萃人才涌

2、现出来。但是,当今的“人才”却令人忧虑。他们当 中,有的好为高言大论,欺世盗名;有的竟拼凑一些验方,将人的 生命视如草芥,不顾人们死活的看起病来;有的提笔分不清“沧海” 和“苍海”,却含糊其词创作其作品来。所以,越是希求人才出现的 时候,越是要认真的鉴别人才,以便找到真正的有用之才。A.出类拔萃 B.欺世盗名 C.视如草芥 D.含糊其词 答案:D D.含糊其辞: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说话。故意把话说得模 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语段中“提笔分不清”就不存在“故意把 话说得模棱两可”了,故运用错误。 A.出类拔萃: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 。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

3、上。 B.欺世盗名:窃取名誉。 C.视如草芥:看做像泥土、小草一样轻贱。比喻极端轻视。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入世十年,中国在宏观经济层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直接体现为产业与企业国际 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向世界政要学领导力在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以及普及性上都将超越同 类图书,可谓成功的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法宝”。 C.对于欧盟峰会结果,高盛发布报告认为,峰会重点关注的是长期性改革举措。 但似乎对短期内如何化解希腊、意大利债务危机,以及欧洲银行业危机并无解决 方案。 D.由于太阳光中红光的波长比较长,易于被折射到月亮表面,使月亮成了“红月 亮”,而不是“蓝月亮”。

4、答案:CA.句式杂糅,“体现为显著提升”,“为打下坚实基础”; B.语序不当,“成功的领导干部”应改为“领导干部的成功”; D.成分残缺,“使月亮”前面缺少主语“折射到月亮表面太阳光红光 的波长”。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方的秋,没有北方的秋来得那么迅捷,仿佛是个调皮的小孩, 踮着脚尖,悄悄地来到人们的身边。 不过,无论是缓慢的南方的秋,还是急性子的北方的秋,都为人 们带来的一样愉悦的感受,感受到了秋的美好,秋的香甜,秋的硕 果累累。 北方的秋,仿佛是一刹那间就到来,惊醒人们模糊的季节感,瞬 间,满目金黄。 这就是“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天气慢慢凉

5、爽可人,人们才慢慢感知。A. B. C. D. 答案:C从的总结句就可以判断语段应该先说“南方的秋”, 再说“北方的秋”和是紧接着说的。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 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 。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 郡中豪杰,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 卫。其友止之,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 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

6、故不 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 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至是,尽以家资为军 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 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 ,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与其 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辗转入高邮,泛海至温州。 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进屯潮阳县。潮州盗陈懿、刘兴数叛附, 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 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导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 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

7、伏草莽。天祥仓 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奎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 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 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奎山 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 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俄有诏 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 山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

8、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议,惟其义尽,所以仁 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策:对策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第:但是 C.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庶:希望 D.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 寻:不久 答案:A A.策:策论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B.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南乡拜而死 城入赵而璧留秦 答案:AA.的,助词

9、/ 不译,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他的,人称代词 C.用,介词 D.连词,表承接关系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文天祥舍生取义,宁死不屈一组是 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左右命之拜,不拜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 南乡拜而死A. B. C. D. 答案:C 是表现文天祥赴敌营请和的孤胆; 是表现文天祥拒绝写劝降书的态度; 是表现文天祥赴死的从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长江防线高级之时,文天祥为国而急,多方奔走号召,结集兵力,并抱着必 胜的信念率万余兵力去抵抗元兵的进攻。 B.

10、文天祥认为国家养育了臣民,臣民应该共赴国难;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 卫国家,他也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而起保卫国家。 C.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 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D.文天祥临终前曾说:读圣贤书,应做到取义成仁,才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他终 于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 答案:A“抱着必胜的信念”与原文“吾亦知其然也”意思相悖。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吾深恨于此,故自不量力,而以身徇之。懿乃潜导元帅张弘范兵济潮

11、阳。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对这种情况赶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许国。3分。“恨”1分,“徇”1分,大意1分。陈毅就秘密导引忽必烈的都元帅张弘范率领军队乘船渡海到了潮阳。3分。“潜”1分,“济”1分,大意1分。10.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菩萨蛮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此词为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卜居半山时所作。(1)这首词上阕哪个字统摄了下阕内容?结合词中的描 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一个“闲

12、”字统摄了下阕内容,词人在描绘春景时,用 清新、自然语言,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 画面,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作者 醉酒昼寝,寄情黄鹂;青山绿水,花红柳翠,流水潺潺、 黄鹂鸣啭,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 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全词抒发词人洒脱放达之情,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 景中以求得精神上的和解脱,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 志。词人描绘春景鲜明秀丽、清俊娴静,临水的茅屋,青 山绿水、花红柳绿的明丽色彩,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生 活安逸恬淡,而作者的心志、才情就寄寓于这画面之中。11.补写出下列名句

13、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2)折戟沉沙铁未销,铜雀春深锁二乔。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 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

14、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 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 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 “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 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 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 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 ”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 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15、说文:“继者,续也。”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 衰亡和灭绝。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 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 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 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 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 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 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 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 与同异”。他认为,“和 ”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 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 是”。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