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投票行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70042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民投票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选民投票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选民投票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选民投票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选民投票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民投票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民投票行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選民投票行為第一節 選民投票行為研究途徑一、總體性資料分析:生態學研究途徑芝加哥學派針對選區內所有人文環境,如人口、年齡、性別、族 群、職業、教育等種種結構,與選民的投票行為做一總體相 關性研究,找出那些因素及如何影響選民投票行為。 二、個體性投票行為:(一)社會學研究途徑哥倫比亞學派 這時期有二本經典之作問世: (1)1944年拉扎斯菲德、貝爾森(B.Berelson)、葛德特 (H.Gaudet)等三人合著的人民的抉擇(The Peoples Choice),重視宣傳及大眾傳播媒介對選民的影響 。 (2) 1954年拉扎斯菲德、貝爾森等人再度合作出版的投票( Voting),強調社

2、會系絡(Social Context),社會互動 與社會團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尤其重視初級團體,以 及次級團體另外強調個人的社經地位與社會的經社結構,也 是影響個人投票行為的主因 。 (二)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密西根學派主要是從社會心理層面著手,探討選民對政治事務的認知、 態度、情感和價值判斷,並因而對其投票行為產生何種影響。 (三)經濟學研究途徑理性抉擇理論(1)1960年坎培爾,康佛斯(Philip E Converse),米勒和史脫克 斯(Donald E Stokes)共同發表美國選民一書,該書提出 漏斗狀的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指出政黨 認同是影響投票的一

3、個長期存在且穩定的心理因素。(2)漏斗狀的因果模型(見下頁圖)描述一個人的投票行為, 在時間系列的推衍下,隨著事件一件接一件的發生,在彼此串 聯成相互影響的因果關係後,最後擠壓向漏斗管,形成選民投 票取向的產出。選民投票行為漏斗狀因果模型圖(三)經濟學研究途徑理性抉擇理論 (1)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假設人是理性的(rational),選民會 先考慮投票所帶給他的成本與效益,如果效益大於成本,他會 傾向選擇投票,反之則否。 (2)選民不是傻瓜:有不少選民會根據議題取向投票,所以他們是負責的選民 。回顧性投票:認為選民在作投票決定時,會參考該候選人或同黨現任總統或政府的政績表現,在位者表現的好壞會影響

4、選民的投票抉擇 。展望性投票:選民會針對候選人或政黨的特質,政見或可能作為,據以推算自己未來的可能得失,並據此評估結果,進行投票抉擇 。 (4)傑克森(Jackson)提出動態決策模型,指出候選人評價乃 是由政黨認同、議題立場、公共政策、候選人的競選策略、表 現等因素共同形塑的,且候選人評價、議題對投票決定的影響 力均大於政黨認同。 第二節 我國選民投票行為研究 我國選舉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個階段:一、 第一階段為萌芽期 (19611970年)國內最早的一篇實證研究是在1964年,由鄒文海教授 主持研究。二、 第二階段是關鍵時期 (19711981年)(一) 採取社會學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途徑

5、此時期,只有 鍾田明所進行的電視與選舉關聯性研究:從1981年地方公 職人員選舉探討一文,是從政治傳播的觀念來探討。(二) 選民投票取向之因素為政黨認同、候選人取 向、議題取向等。三、 第三階段是發展期(19821991年)(一) 主要是採取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二) 使用個體分析(Micro Approach)方法。(三) 民意調查已成為選舉預測之必要手段。(四) 選民之投票取向依序為:1、政黨認同2、候選人取向3、議題取向4、社會關係取向。四、第四階段是成熟多元時期(1992年2005年) 除了既有的研究途徑之外,更有諸多面向的相關研究發表, 在此時期利用傳播媒介及學術研討會來發表研究成果

6、的風氣也 日漸盛行。 第三節 投票取向研究類型一、候選人取向(candidate orientation)選民只對候選人本身的特質、政績與過去表現等感到有吸引 力,進而成為投票的決定因素。 二、議題取向:議題投票取向(issue voting),布魯迪(Brody)和佩茲 (Page)曾稱之為政策投票(policy voting),係指選民 的投票行為所受其個人政策偏好影響的程度。一項議題要能影響選民的投票決定,最根本的是1.選民必 須知道這項議題的存在,且會感覺到其重要性,2.選民能清楚 表達其議題立場及政策偏好,3.選民能認知到政黨或候選人在 政策議題上的立場與態度。三、政黨認同取向(一)

7、概念的探討與測量1.最先由選民抉擇一書提出,後來在美國選民一書中 有了完整發展,意指個人將自我延伸,將自我與政黨連結起 來的心理歷程。2.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同、一種情感取向,是對團體的一種忠誠 感或歸屬感,也是影響投票決定的三項因素:政黨、議題及候 選人中,長期而穩定的態度變數。3.傳統單面向政黨認同圖: 傳統政黨認同的概念是一條磁鐵的兩端,各自擁有強烈的支 持者,形成兩個強有力的磁力場 認 同 N 極認 同 S 極4.政黨認同的三面向概念圖: 三個政黨的理想型是三個箭頭所指的方向,各自代表選民對 某一政黨的強烈認同。 XCOB5.台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佈圖 (二)影響政黨認同的因素1、世代交替

8、:不同的世代具有不同的歷史觀和社會意識,並 會因而形塑不同的世代特質。 2、環境變動的短期因素:阿巴瑞森認為環境的變動等短期因 素是影響政黨認同的主要因素。3、政黨體系的影響:跳槽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政黨,或依附之 或支持之,這是人性趨利避害最普遍的心理。4、空間環境對政治行為的影響:跳脫了以個人背景研究投票 行為的主流,進一步地思索地理性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力。 (三)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的關係1.從美國及西歐民主國家的投票行為研究中發現,政 黨認同是影響選民投票最重要的因素。2.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政黨認同正日趨勢微,新 一代的選民經由社會化的結果,呈現比較弱的黨性, 進而在選舉時並非以政黨作為主

9、要的投票考量,從近 年來分裂投票(Split Vote)的比例日益增加可以得 到証明。四、社會關係取向 1.宗族是最強而有力的社會組織,以族譜(父系繼嗣群)與族 產(含族田祠堂等共同財產)為其基本構成要件。 2.所謂宗族意識,借用古德依那佛(Goodenough)對於文 化的兩個面向pattern for與pattern of來作比附,由於 宗族意識是屬於pattern for這個層面的,平時不易表現出來, 也不容易觀察出來。而宗族表現也就是pattern of即外顯型表 現,它可以是千變萬化,也可以是乏善可陳的。族群動員、族 群投票的現象,基本上就是宗族意識的外顯化。3.宗族意識的形成與內化,依閩南地區開發的特性,是逐漸發 展而來的,早期中央政府對於土地的管理與分配,起不了什麼 大作用,山場及海界這些生產資源的佔有,是處於無政府狀 態,每個宗族都可以依恃本身的實力對山場及海界進行佔奪。 為了生存競爭,各宗族乃依循系譜原則,一方面強調人丁繁衍 的分房結構,一方面重視不斷整合的家族化結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