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课改革北魏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68575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课改革北魏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肖课改革北魏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肖课改革北魏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肖课改革北魏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肖课改革北魏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肖课改革北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课改革北魏(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 (1)了解改革的背景; (2)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改革的历史作用。游牧民族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起源:东北魏晋:鲜卑族的拓跋部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曾建代国,后被前秦灭。东晋: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386年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 汉隋 朝北齐北周东魏西魏南朝420589隋统一北朝439581隋建立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何历史意义?与 485年开始的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

2、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北方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提出了要求。结合以下材料和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原因?“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 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 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实质?影响?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引起北魏统治危机,改革势在必行!孝文帝五岁即位,其祖母冯太后掌权。冯太后出 身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了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如亲 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 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 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 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

3、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 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 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 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 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 一、孝文帝改革的原因:1、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统治危机3、主观原因:2、最直接的现实原因: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4、有利条件:当时改变经济政治落后的需要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均田制 4

4、85年(4)对后代田制影响大,北齐、北周、隋唐所用,长达三百多 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出现奠定物质基础。(1)积极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从根本上巩固北魏政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 徭役,另方面促进国家封建化(3)极大推动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推动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影响:均田制的沿革:始于北魏,沿至隋唐均田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均田制不触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土地所有制仍 是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态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党,设党长2、三长制“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答:健全从中央到地方政权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大量依附人口脱离了宗主督护,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

5、,增加了国家 税收,有利于均田制推行。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征徭役和兵役内容:影响:(改革前)(改革后)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如何理解?3、整顿吏治(2)内容:北魏的官吏以前是不发工资的,中央官吏的收入来源于战争中获得 的财物和皇帝的赏赐;地方官吏则更为舒服,只要上缴完朝廷规定 的税金以后,那么你就可以任意在所辖地面上搜刮,不受限制。这 就暴露出北魏奴隶制度的落后性,简直就是贪污无罪,(不但无罪 ,还受法律保护,)针对这种情况,整顿吏治。(1)原因实行俸禄制贪污影响收入,加深矛盾三年考核制(3)影响:问题: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目的?你有什么建议?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6、北方 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方 经济的恢复,加快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 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度这些制度间有什么相互关系俸禄制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经济基础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也为三长 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4、民族融合的措施: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内容?;评价?)迁都洛阳(原因?)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一材料二:黄河流域或者说黄河南北两岸的中原,是汉族生息的中 心。由于大战乱的推动,一方面,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

7、边远 落后地区流亡,在那里扩大了汉文化的面积,也给少数民族带来 了先进的影响;另方面,少数民族得到汉文化的帮助,凭借武力 ,向中心地区迁移,在共同的生活交往中,不断进行融合汉 族人大量流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从西晋末年正式开始的, 到隋文帝灭周才结束。这中间相隔将近三百年,形式上是背景资 料接连不断的战乱,实际上是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民族中 的过程这种融合必然要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过程,十六国和北 朝,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材料三:平城,地处今山西大同盆地内,三面环山,海拔约1000 米。自古是军事重镇,介于内外长城之间,北拒阴山,南控太行 ,桑干河流经其南,北魏时曾

8、建都于此。平城属大陆性气候,全 年平均气温为64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377摄氏度,冬季最低 气温零下209摄氏度。一年内温差变化大,一天内气温变化较迅 速。四季分明,温差悬殊。 摘自大同旅游洛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 111.8至 112.59,北 纬 33.35至 35.05之间。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 ”,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 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 2摄氏度,降雨量546毫米。境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 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 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

9、北靠太行且有黄 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使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 建都之地。自夏以来,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累计建都时 间长达1500余年。材料四:在平城时代,由于不断地将中原的汉族与其他各地的游 牧民族迁到平城,使平城畿内的人口急剧增长。据统计,平城时 代畿内的人口数量不低于150万。由于为数众多的各族人民的辛 勤劳作,平城畿内的农业、牧业、都市建设、交通和贸易等各个 方面都得以空前地发展,从而使平城时代成为雁北古代史上最辉 煌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平城畿内的共同劳动中,汉族人 民与北方各游牧民族人民通过生产经验与技

10、术的交流而增进了民 族感情,推动了民族交往,从而使平城畿内不仅是容纳大量移民 劳动和生活的场所,而且成了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不过,平 城畿内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四面环 山的地理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 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养育150万人口已呈 饱和状态。因此,稍遇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就无法容纳已经饱 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断地出现灾民流散的现象迁都洛阳的原因:(1)从经济上看: 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要。北魏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而洛阳曾是东汉的都城,地理条件优 越,气候宜人,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

11、之地。(2)从政治看 地处一角,难控制中原地区。且贵族势力大,民族隔阂大(3)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看: 西晋以来,由于战乱,汉族人民大量流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汉族人民给少数民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孝文帝迁都是他 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4)、军事上:北方民族柔然强大威胁“为什么有的鲜卑贵族不愿迁都?”1)从维护统治基础来看:平城是鲜卑贵族建国时的都城,是北 魏统治的根基,而洛阳对鲜卑人来说,人生地不熟,那里又是汉 族人居住的地方;况且迁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会耗费大量的人 力、物力、财力,迁都洛阳可能会危及到鲜卑人的统治。(2)从保

12、护民族性来看:鲜卑族是少数民族,习惯于游牧、悍 战,以及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而汉文化要先进得多,迁都洛 阳后学习汉族文化可能会丧失自己的民族性。(3)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看:这是鲜卑贵族的传统思想在作祟。 人都有惰性,不愿意改变现实生活,不愿放弃目前享乐安逸的生 活,所以反对迁都。洛阳再次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有利于民族融和迁都洛阳的意义: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南梁名将陈庆之到洛阳后,就曾 大发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 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 ,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涉江海者小湘沅。”移风易俗的措

13、施:服装:姓氏:胡汉通婚:语言:禁鲜卑语,改用汉语如何评价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胡姓为汉姓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为什么 鲜卑族不见了?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 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我们在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理念 时应持什么态度?拓拔宏把汉民族儒家学派的礼教全部接受,重新建立起来士大夫门第制度, 即所谓政府用人,只问门第,不问才能。拓拔宏首先是制造鲜卑新的门第。鲜卑 贵族姓氏,称为“国姓”,最尊贵的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共称“ 八姓”。汉民族则以郡为单位,每郡选定作官人数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称 为“郡姓”,最尊贵的有范阳(河北涿州)卢姓

14、、清河(河北清河)崔姓、荥阳( 河南荥阳)郑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陇西(甘肃陇西)李姓,共称“五姓” 。广大的被统治的平民,则属于“庶姓”。国姓郡姓有国姓郡姓的门第,这门第代 代相传,成为世家。门第世家,又分为六等,第一等:膏粱门第。三世中有过三 个宰相(三公)。第二等,华腴门第。三世中有过三个院级首长(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 )。第三等,甲姓门第。三世中有过重要部部长(尚书)。第四等,乙姓门第。三世中有过次要部部长(九卿)和州长(刺史)。第五等,丙姓门第。三世中有过顾问官或国务官员(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第六等,丁姓门第。三世中有过副部长级官员(吏部员外郎)。每一等级的子弟,都有它的

15、做官标准和保障。身为平民的庶姓人士,绝对无 份。北魏政治从此也混乱不堪,各级官吏生活腐化材料1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材料2拓拔宏是北魏的第七代皇帝,他的改革被历史给与很高的评 价,但是他改革开始不过三十年,北魏就发生大叛乱,并且很快 的灭亡。而整个鲜卑族

16、因此而消失殆尽。北魏的政治改革继续沿用“门第制度”。相比曹魏和晋朝而言 ,这种盲目沿用的政治制度完全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甚至都 没有一个异化的过程,北魏就是简单的直接引用最腐朽的政治形 态,并且由于自身文化落后的弱势心理,毫无原则的学习汉人文 化中的糟粕,崇尚享乐。这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引进导致了社 会的精英层与下层人民的急剧分化,偏见、歧视成了普遍的现象 ,下层人民被抛弃于北魏的“文明”之外。材料3汉化本身对鲜卑民族的文化进步不能够说是坏事而应该说是 种进步,但是孝文帝将腐朽的世族制度引入鲜卑贵族的圈子,甚 至人为地建立鲜卑贵族的世族以及大量地和汉人世族通婚,这样 鲜卑贵族迅速地腐败了。更加重要地是,鲜卑依靠军功立国,这 时候的鲜卑贵族却脱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北方军队,而使北方军 队的待遇日差一日,终于导致了六镇兵变。六镇兵变虽然被镇压 ,各地军阀割据的形势却已经形成,北魏的衰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孝文帝的错误在于虽然他引入了更好的文明和发展机会,但是 也同时引入了腐朽因素;另外,他没有照顾好利益集团之间(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