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467794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边城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同时又分封 。(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汉至元期间,中央集权与 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郡县制诸侯王推恩令地方分权节度使藩镇割据4.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兵权收归中央,派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中央集权得到加强5.元朝在地方实行 制度。地方设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提醒: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

2、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文官通判行省行中书省君主专制的演进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侍从 秘书 三省 宰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中书省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唐朝中央集权的完善三省六部制2018/6/125皇 帝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 :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北宋加强 中央集权地方: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视;财赋运中央东府西府三司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3、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制归入归入元代: 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小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和趋势: n1、特点:n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n(中央制度演变)n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越加严格。 n(地方制度演变)n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越加严格。n2、趋势: 专专制主义义中央集权权不断强化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隋炀帝进士科丞相皇权 丞相朱元璋皇权胡惟庸 中书省丞相六部 皇帝 丞相 宰相制度 决策权行政权君主专制废除丞相 殿阁大学士 翰林院文渊阁大学士票拟权 张居正六部法定内侍机构内阁六部 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帝

4、南书房 雍正帝 西北军务 皇帝跪受笔录 行政效率君主专制朝代特点中央地方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巩固开创加强高度 强化完善中朝外朝刺史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二府 三司 制文臣通判财政中书一省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废省设三司废相分六部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总结: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课堂探究提升探究1: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答案:(1)相同点:在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地方上,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通过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了王国势

5、力和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宋太祖削弱地方官的权力,并且将权力收归中央。 探究2:隋唐时确立的科举制有哪些进步性?后期又是如何阻碍社会进步的? 答案:进步性: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重难要点突破易错易混点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互相制约不同于

6、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这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本质的区别。2明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有着本质区别,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明内阁制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让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主要方式(归纳)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 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 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 阁,清设军机处。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 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 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 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 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 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 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 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 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

8、了确保这种权力的 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 、官治,是独裁统治。3完备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 机构的设设置是相当完备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 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连,统统治网络严络严 密周全。 4宗法关系严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 设设,父权观权观 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发展过过程中,儒家 经经典是君主专专制制度的理论论基础础,是历历代各项项 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最新高考示例【例1】 (2009浙江文综高考,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9、B宋代 C元代 D明代【例2】 (2009广东单科高考,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思路点拨:君主专制是指皇权至高无上,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专断,从秦到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这是常态。所谓“特殊”情况则是指君主专制受到限制或制衡。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集体决策,对皇权形成极大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 【例3】(2008山

10、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协调和监督,既保证了君权独尊,又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例4】 (2009海南单科,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解析:A项首先排除,决策权在皇帝;为避免相权威胁皇权,北宋初年即采取削弱相权政策,以中书门下分割宰相之行政权,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以三司掌财权。答案:B 【例5】(2009浙

11、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因此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代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业入阁官员的权势力。答案:B高考考向预测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

12、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C.秦、元、清 D秦、唐、明 答案:D2.(2009江苏模拟)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观点认为皇帝并不完全个人专断,而是在三省体制下的专制,在一定程度对皇帝决策有限制作用,故观点为C。答案:C 3.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

13、”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解析:龙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因此皇帝经常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此邮票的用意即在此。答案:A 主 观 题 突 破(2006江苏单科)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参考答案 (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 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

14、分为三,便于 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 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 至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 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 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 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 、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 志命题角度三: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凡大祀、庆成、正旦、 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有粱冠, 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 服祭服。” 明史舆舆

15、服志材料三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 表赵连赏 明清官员的补服品序文官武官带饰 一仙鹤狮子玉 二锦鸡狮子花犀 三孔雀虎豹金钑花 四云雁虎豹素金 五白鹇熊罴银钑花 六鹭鸶彪素银 七鸂鶒彪素银 八黄鹂犀牛乌角 九鹌鹑海马乌角(1)史料反映的信息体现了皇帝和不同级别官员在 服饰上的差异。 (2)本史料的表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 和饰物均为其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 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常服的饰物为飞禽,武 官常服的饰物为走兽);不同场合的着装也有规定。 (3)本史料的深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 了皇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 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 求,有教化功能。 (4)服饰饰是一个时时代政治、经济经济 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 现现。从当时时人们们的生活习习俗,衣着服饰饰着手研究一定 时时期的政治、经济经济 、思想、文化等是史学研究的新视视 角。试一试1(2009年高考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 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