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65878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11 大小:1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叶色突变体lc7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幽密级:中国科学院大学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S c i e n c e s博士学位论文2 0 1 2 年1 1 月申请博士学位论文I II I I I I II M I I I II I I I I IilllfY 2 3 8 1I5 5水稻叶色突变体107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研究生:陈红霖( 2 0 0 8 级)导师:翟文学( 研究员) 江光怀( 副研究员)专业:遗传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二O 一二年十一月M a p - - B a s e dC l o n i n ga n dC h a r

2、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L e a fC o l o rG e n e ,c7 , i nR i c e ( O r y z as a t i v aL )B yH o n g l i nC h e n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S c i e n c e sI np a r t i a lf u l f i l l m e n t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F o rt h

3、 ed e g r e eo fD o c t o ro f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I n s t i t u t eo f G e n e t i c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B i o l o g y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S c i e n c e sN o v e m b e r , 2 01 2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博士学位论文“水稻叶色突变体j c 7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4、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论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谢意。申请学位的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承担一切责任。学位论文作者( 需亲笔) 虢皖僻嗍抄,洱汨目录目录E jj j :I摘要VA b s t r a c t V I I缩略词表I x第一章文献综述11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概况l1 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31 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31 2 1 自然突变31 2 2 人工诱变31 3 叶色突变的遗传研究31 3 1 由核基因控制的水稻叶绿体突变41 3 2 由细胞质基因控

5、制的水稻叶绿体突变41 3 3 外部环境对叶色突变体的影响41 4 叶色突变发生的分子机理一41 4 1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受阻51 4 2 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突变71 4 3 叶绿体分化发育受阻91 4 4 血红素合成途径基因突变1O1 4 5 质核信号途径基因的突变1 01 4 6 其它途径中基因的突变112 植物谷氨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112 1 光合作用与谷氨酸合成酶112 2 谷氨酸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1 22 3 谷氨酸合成酶与氮素的关系1 23 植物的氮代谢1 43 1 氮素对作物光合作用影响1 43 2 植物利用氮素的分子机制l53 2 1N 0 3 “ 的还原及其调控1 63

6、2 2N H 4 + 的同化及其调控1 6水稻叶色突变体l c 7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3 3 不同氮素形态间的相互关系1 83 4 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l84 植物体内活性氧( R O S ) 产生与其清除途径一1 94 1 植物体内R O S 的产生1 94 2 植物体内R O S 的释放一2 04 3 植物体内R O S 的作用2 l4 3 1 植物体内R O S 的积极作用2 l4 3 2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毒害作用2 l4 4 植物体内R O S 的清除途径2 24 5 光合作用与抗氧化2 34 6 抗氧化系统对病原物胁迫的响应2 5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6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7、2 81 实验材料2 81 1 植物材料2 81 2 白叶枯病小种2 81 3 菌株和载体2 81 4 化学试剂和分子生物学试剂2 92 实验方法2 92 1 水稻种植2 92 2 白叶枯菌小种的活化、接种以及鉴定2 92 3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情分级标准2 92 4 表型鉴定3 02 5 遗传学分析3 02 6 作图群体的构建3 02 7 分子标记的发展与图位克隆3 02 8 小量基因组D N A 的提取3 12 8 1 试剂配制312 8 2 水稻基因组D N A 提取312 9 引物合成与序列测定3 22 10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3 22 1 1 转基因植株的P C R 鉴定3 22 12

8、表达载体的构建3 22 1 2 1 互补载体的构建3 2I I目录2 1 2 2 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3 32 13 农杆菌转化3 32 1 4 水稻基因转化3 42 1 4 1 水稻成熟胚培养诱导愈伤3 42 1 4 2 农杆菌对水稻愈伤组织的侵染3 42 1 4 3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3 42 15 序列分析3 42 16R N A 提取与表达分析3 52 1 6 1R N A 提取3 52 16 2R T - P C R 3 52 1 7 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检测3 52 17 1 试剂配制3 52 17 2 检测方法3 52 1 8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3 62 1 9 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9、的测定3 62 2 0 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测定3 62 2 1 抗氧化系统的测定3 72 2 1 1 蛋白酶液的提取和蛋白含量的测定3 72 2 1 2 抗氧化酶活性分析3 72 2 1 3 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和测定3 82 2 1 4 氧化物的测定3 92 2 2 硝态氮含量的测定4 l2 2 2 1 样品中硝酸盐的提取4 12 2 2 2 叶片和根硝态氮含量的测定4 l2 2 3 水稻耐逆性检测4 l2 2 4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一4 12 2 4 1 样品准备4 l2 2 4 2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4 12 2 4 3 数据分析4 2第三章结果与分析4 31l c 7 突变体的获得4 321 c 7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4 42 1l c 7 突变体各生育期表型分析4 42 2l c 7 突变体不同部位叶片表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