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65576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姓名:高志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史指导教师:黄正柏2000.5.1Y3 5 6 9 0 i内容提要本文把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论述了它的成因、含义及历史地位。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它的含义和实践, 认为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政策是一个积极的政策,其突出特点是要积极地、对各项国际事务表态特别是在反殖、反帝问题上。它是持积极态度的:它在、 实践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遏制a 第二部分论述了它的形成原因,认 L 为它的形成受到了两极格局、亚非新兴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民性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它

2、的影响,认为它有利于亚非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紧张局 势的缓和,也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轴心的两极格局。出然,它在实践中 有明显的局限性A 在结束语中,作者充分地肯定了亚非人民的创造精神,并对第三世界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满了信心。关键词: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艾两极格一国家利益V 国民性A b s t r a c tT h i s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 e si n t ot h en e u t r a l i s mo ft h eA f r o A s i a nn e w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u n t r i

3、e sa f t e rw o r l dw a rI Ia saw h o l ea n de x p o u n d si t sc a u s e ,m e a n i n ga n d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 I t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 I np a r tI ,t h em e a n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eo fn e u t r a l i s ma r ed i s c u s s e d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t h a tt h e

4、n e u t r a lp o l i c yo fA f r o A s i a nn e w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u n t r i e si sa l la c t i v eo n ea n di t sp r o m i n e n tf e a t u r ei st ot a k ea na c t i v es t a n di ni n t e m a t i o n a la f f a i r s , e s p e c i a l l yi na n t i c o l o n i a l i s ta n da n t i i m

5、 p e r i a l i s ti s s u eI np a r tI I t h ec a u s eo fn e u t r a l i s mi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t h a t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n e u t r a l i s mh a sb e e n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b i p o l a rp a t t e r n ,t h en a t i o n a li n t e r e s t sa n dt h en a t i o n

6、a lc h a r a c t e ro fA f r o A s i a nn e w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u n t r i e s I np a r tI I l ,t h ee f f e c to fn e u t r a l i s mi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t h a tn e u t r a l i s mi Sb e n e f i c i a lt o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A f r o - A s i a nn e w l

7、y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u n t r i e sa n dt Ot h er e l a x a t i o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n s i o na n dl a s h e sa g a i n s tt h eb i 。p o l a rp a t t e r nw i t hU Sa n d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b e i n gt h ea x i s “;d l f o m l e da f t e rW o r l dW a rI I C e r t a i n l y ,n

8、e u t r a l i s mh a so b v i o u sl i m i t m i o ni np r a c t i c e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u t h o rf u l l ya f f i r m st h ei n i t i a t i v eo fA f r o - A s i a np e o p l ea n di si m b u e dw i t hc o n f i d e n c ei nI h es t a t u sa n dr o l eo fI h eT h j r dW o r l di ni n t

9、 e r n a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A f r o A s i a nn e w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u n t r i e sn e u t r a l i s mb i p o l a rp a t t e r nn a t i o n a 】i n t e r e s t s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引言一、关于“中立主义”的说明 研究战后至整个5 0 年代亚非新兴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便 是对其称谓的问题。无论是当事国政府和领导人,

10、还是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 对它都还没有统一的称呼。目前大致有:“中立政治”、“中立主义”、“中立外 交政策”、“和平中立外交政策”、“不结盟政策”、“积极中立政策”等等。其中 以“不结盟政策”、“中立主义”为多。名称的不统一反映了学术晃对这一问 题认识的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对其作深入的研究。本文选择“中立主义”这一 概念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尊重亚非新兴国家领导人的观点,不称其对 外政策为中立政策。亚非新兴国家的领导人一般都反对把他们的外交政策称为 中立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我一直反对把我们的政策叫做中立政策。” 印尼总统苏加诺也说:“从所周知,这种外交政策,在外国称之为独立政策、 不结

11、盟政策。外国人有时还称之为中立政策。但后面这一称呼是不正确 的,后面这一称呼是完全错误和歪曲的。” n 1 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也认 为,“从一开始,印尼政府就拒绝把印尼的外交政策称为中立政策。”b 1 第 二,不结盟政策也不能概括战后5 0 年代亚非新兴国家外交政策的全部内涵。 尼赫鲁在晚年曾对其内外政策作过这样的论述:“自独立以来指导我们的双重 政策是,为国内发展制定民主计划的政策以及在对外关系方面渐渐地但相当不 恰当地被称作不结盟的政策。”他进而解释道:“严格地讲,它只代表我们 对外政策的一个方面:我们还有其他积极的目标”。n 1 无怪乎,我国有的学者 在探讨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时首先

12、声明:“本人论述的不结盟政策不是作 为对外政策的一个方面的狭义不结盟,而是指尼赫鲁对外交政策所作的 总结性论述的不结盟政策”。 5 1 第三,西方政府及学术界一般都称其为“中 立主义”,本文选择“中立主义”的称谓并不表明作者完全赞同它,作者只是 觉得“中立主义”一词似乎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包含亚非新兴国 家这一时期对外政策中的“中立”的内容,又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两种称谓的 缺憾。同时,5 0 年代末6 0 年代初独立的非洲国家很多称自己的外交政策为中 立主义。加之使用它也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因此,本文采纳了“中立主义”这 一称谓。二、问题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中立外交的发展受到

13、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的冲击。理论上,国际组织以集体安全保障为宗旨登上舞台对非法使用武力 采取强制措施已形成为制度,使以公平和回避为原则的中立法规的完全贯彻更 增加了障碍。【6 3 如国际联盟盟约中赋予成员国有行动起来反对侵略者和援助受 害者的义务,这等于明显地排除中立;而二战结束前夕成立的联合国,其宪章也明文规定,禁止会员国援引其中立地位以逃避对一受侵略之害的会员国的互 助义务。我们从志愿中立的国家瑞士迄今仍拒绝加入联合国这一实例也可看出 集体安全与中立之间的矛盾。实践中,二十世纪上半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 中立外交的发展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即在具体的中立外交实践过程中时常遇到 障碍,使得

14、中立国维持中立成为极困难的事情。其具体表现为:宣布中立的国 家多,得以维护中立的却极少。二战中绝大多数中立国家其中立地位不保, 两个最强的中立国苏联与美国,都在未得警告的情况下受到袭击。因此,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普遍认为中立已没有发展前途了。在这种情况下中立 外交的发展何去何从?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 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当时,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下,双方相 互为敌,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为界标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西方世 界便信守一条非此即彼的原则:世界必须在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之间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

15、外交政策向何处去? 本文通过论述战后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的成因、含义及其历史地位,试 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些探讨。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战后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的研究十分薄弱,有关论述只 是散见于相关的专题、专著研究之中。特别在研究不结盟政策时,对其涉及较 多。如胡少华试论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载世界历史1 9 8 8 年第4 期: 王士录尼赫鲁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因素,载南亚研究季刊1 9 8 7 年第 2 期。在相关的专著及一些国别史、地区史著作中对此亦有探讨,如培伦著印 度通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等。另外,有些学者在探讨国际关系 理论时对其也有论述,他们一般

16、称其为:中立主义”。如金应忠、倪世雄著国 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颜声毅著当代国 际关系(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1 0 月版) 。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此研究较多。5 0 年代中期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外学 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他们或从国际法角度来探讨,如 苏 莫佐良永 久中立国与国际法,中译文载国际问题译丛1 9 5 6 年第2 期;或就某个国 家具体的中立政策进行研究,如 泰国 巴讪纳拉帕若为泰国实行中立政策 而斗争,中译文载国际问题译丛( 半月刊) 1 9 5 8 年第2 期; 苏 杜尔金 涅夫斯基关于瑞士的中立,中译文载国际问题译丛1 9 5 5 年第8 期:或 就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如 苏 梅里尼柯夫中立问题和目前国际局势,中译 文载国际问题译丛1 9 5 6 年第5 期; 苏 叶尔马谢夫华盛顿和中立问题, 中译文载国际问题译丛1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