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3884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语学刊 1999 年第 3 期(总第 97 期)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南开大学 ? ? 马会娟1? 引言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 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扬弃 了? 文本中心论?的主张, 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德国学者柯勒甚至在 1972 年声称: 等效原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但是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能实现的( Peter Newmark, 刘宓庆) 。还有一些翻译家则坚持等效论是根据西方语言特点进行双语转换的译论, 不适合于英汉之间的互译。等效翻

2、译理论对汉英翻译实践究竟有没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在首先阐明等效论的实质的基础上, 指出等效原则有其适用性的 一面, 不妨作为可借鉴的翻译理论之一。同时对其局限性也进行了探讨, 指出把它作为一切翻译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也是不妥当的。2? 等效翻译理论的实质在对等效理论展开进一步讨论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奈达的翻译理论作一下回顾。目前国内的翻译界有一种误解, 一谈西方的翻译理论就说奈达的? 等值?翻译理论。事实上, 奈达的翻译理论和等值翻译理论是不同的。在?翻译科学探索?( 1964) 一书对动态对等的阐述 中, 奈达就曾明确地指出,? 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

3、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In such a translation ( dynamic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 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be subst

4、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 1964: 159)?。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 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Dynamic equivalence is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5、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language. ( 1969: 25)?。可见,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 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奈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 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这与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翻译理论, 其出发点是不同的。到了九十年代, 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 文化等因素的差异, 他开始把对等分为两个层次: 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尽管对等的最高层次在翻译实践中?74

6、?很难达到, 最低层次的对等却是翻译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这可从他对最低层次的对等的阐 述中看出: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应该能够达到明白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T he minimal level of equivalence would be one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text w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to the point of being able to comprehend how the original receptors must have

7、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message. ) 。低于这个标准, 翻译就不成其为翻译。奈达在他的著作中还反复强调, 在他的上述定义中, ? 对等?只是? 基本相同?,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非? 绝对等同?。明白了这一点, 翻译理论家也就没有必要在? 对等?一词上大做 文章了。3? 等效原则对中英互译的指导意义3?1? ? 对于等效论在中、 英互译中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认为那种持等效论无用论的观点 是偏激的; 然而, 把等效原则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也是不妥当的。下面笔者就从其适用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一下阐述。奈达和泰伯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8、将翻译定义为: ? 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 的、 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 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of style. ( 1969: 13)?。这个定义不仅反映了奈达所倡导的等效论的实质, 而且指出了实现的途径: 即从语义和风格

9、两方面争取? 最切近?和? 最自然?的对等原则的实现。3?2? ? 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语言文化的差异, 使双语传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企及。然而, 在可能范围内尽量地 趋近却是可以做到的。当然,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一面, 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成功的翻译家总是灵活地加以变通, 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 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事实上, 有经验的翻译家总是能够发现双语互译中的对应规律, 成功地运用表达力强、 准确贴切的表达方式, 从而实现最切近对等原则。例如: ? 我的同学就添油加醋的叙了我一番, 我有些不耐烦, 说: ? 我家死人, 你倒有故事了。 ?( 阿

10、城:?棋王?)? My fellow student then told him a well- spiced version of my story which irritated me.?I lose my parents,? I said ,?and for you it? s just a good story? ?. ( Translated by W. J. F. Jenner)? 添油加醋?和? well- spiced?不失为一对天然的对应语, 作者此译也算? 妙手偶得之?,了。再如:? 鸳鸯道: ? 家生女儿怎么样? ?牛不吃水强按头? ? ( 我不愿意, 难道杀我老子娘不

11、成?) ?( 曹雪芹: ?红楼梦?)?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 ? 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t makehim drink. ?(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该句中, 霍克斯灵活地将英谚?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就保持了汉语谚语的表达力, 成功地取得了对等。?75?类似这样的对应表达方式, 在英语和汉语的成语、 谚语里还有很多。例如

12、, ? 字里行间? 和? read between the lines?, ? 趁热打铁?和?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等等。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贴切的对应纯属巧合, 多数情况下并不多见。但是, 一个熟谙译语及译语文化的人, 即使在一般叙述性的语言中, 也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 偶然?的。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峨眉山下, 伏虎寺旁, 有一种蝴蝶, 比最美丽的蝴喋可能还要美丽些, 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物产之一。( 徐迟:?枯叶蝴蝶?)At the foot of Mount Emei, around Fuhu Temple, there lives a spec

13、ies of butterfly?oneof the rarest rarities of the mountain?that is probably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most beautiful butterflies in the world. ( 刘士聪译)其中, 把? 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译成? the most beautiful butterfly in theworld?是可以的。但是, 刘士聪先生将其译成? probably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mostbeautiful butterfl

14、ies in the world?不仅更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而且也是地道的英语 表达法。这与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里的一个表达法? larger than thelargest of the breed?如出一辙。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下面再举一例: ? 脚尖刚刚接到那箱子的盖顶, 我又和小蛇一样把自己落下去的身子缩回来, 我又在棚顶待了好些时候。( 萧红:?尤二伯?)However, just as the tip of my foot reached the top of the trunk I quickly snaked my bodyback in th

15、rough the opening and remained crouched just inside the attic for some time. ( Trans? 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和小蛇一样把自己落下去的身子缩回来?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正在偷拿家中食物的华子, 发现阁楼下有人时的机警反应。相应的英语词组? to snake my body back in?成功的传达 了这一点, 取得了最切近的对等。由上面例句也可以看出, 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需要译者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以及灵活的艺术变通能力。3?3? ? 最自然对等原则的实现奈达还指出, 在追求最切近

16、对等的同时, 还要注意语言的通畅自然, 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然而, 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 不少人却以忠实原文为借口, 造出了许多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的句子。请看下面二例:?( T he two little ladies became aware of my presence. ) I became aware of a certain agita? tion in the two bundles of feet wrapped in two discreet steamer rugs and protruding on the endof two chaises longues from the pair of doorways upon the balcony.( D. H. Lawrence: Insouciance)我觉得那素静的船用毛毯裹着的, 搁在两张躺椅的末端从我旁边阳台的两扇门里探出 的两双伸直的腿有了动静。? After a while I stopped trying to discover the sender? s identi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