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3336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1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转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后(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7 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 李淑萍 提 要 轉注之法,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不斷,推究其因,乃在於許書中定義過於簡約,舉例又未加說明,以致後人解讀產生歧義。章太炎論轉注,從語言角度入手,謂語音轉變,故更制一字,視轉注為造字之法,已得轉注之要義。魯實先則進一步兼談語音、語義二耑之轉移,故另造新字以注之。章、魯二氏所談之轉注,皆言及文字之孳乳。既言孳乳,必有先後,故本文撰述之目的,即在探求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先後次第。 關鍵詞:轉注、音轉、義轉,方言音殊,詞義分化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成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2007 年 10 月 頁 197-216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成 大 中

2、文 學 報 第 十 八 期 198Comment the Development of “Zhuan Zhu” Words and its Successive Order Lee Shu-P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ethod of zhuan-zhu is controversial all the time. The reason is the definition of xu-shu is too contrac

3、ted and there is no explanation in these examples. This makes the descendant generate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Zhang Tai-Yan commented zhuan-zhu by studying its language. He made another words by changing the pronunciation. So the zhuan-zhu is the method to generate new words. Lu Shi-Xian studied

4、 further the transition of pronunciation and its meanings. He generated new words and annotated them. Zhangs and Lus surv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generation of characters. The generation of characters exist the priority.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zhuan-zhu-zi and its pr

5、iority. Keywords: zhuan-zhu, tone transition, meaning transition, dialect owns different ton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eanings 李淑萍: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 199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 李淑萍 一前言 轉注之法,清儒戴震(1724-1777)、段玉裁(1735-1815)以互訓言之,以為用字之法,而章太炎先生(1869-1936)云:字之未造,語言先之也。以文字代語言,各循其聲,方語有殊,名義一也。其言或雙聲相轉,疊韻相迻,則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也。1又

6、云:轉注、假借,就字之關聯而言。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就字之個體言。雖一講個體,一講關聯,要皆與造字有關。2章氏論轉注,從語言角度入手,謂語音轉變,故更制一字,視轉注為造字之法,已得轉注之要義。寧鄉魯實先先生(1913-1977)則更進一步兼談語音、語義二耑之轉移,故另造新字以注之。章、魯二氏所談之轉注,皆言及文字之孳乳。既言孳乳,必有先後,故本文撰述之目的,即在探求轉注字之成因,以及轉注二耑之字形成的先後。 下文將略述歷來轉注之異說,次談轉注字之由來及轉注字之條件,以界定本文轉注用例之範圍。文中筆者擬以實際字例的呈現加以歸納,進而提出幾個原則,析論轉注字形成之先後。 二淺談轉注之異說 我國

7、六書理論中之轉注,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不斷,推究其因,乃在於許1 章太炎, 國故論衡 (臺北:廣文書局,1973) ,頁 47。 2 章太炎, 國學略說小學略說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 ,頁 16。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十 八 期 200慎定義過於簡約,雖舉考老二例,卻又未加說明,以致後人解讀產生歧義。 許慎說文敘云: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唐宋以降,學者對許氏定義之詮說,可謂五花八門,其問題主要出在類、一首以及同意相受 等概念上的不同,諸家各執其是,予以論述,孰是孰非,難有定論。僅就類字一文,即可從文字的形、音、義三方面來論述,分為形類、聲類與義類三說,各自據以說明許

8、慎定義之轉注。轉注之異說,繁多雜亂,依據今人陳光政統計,歷來大大小小不同的轉注說,至少有一百五十種以上3。這其中當然有許多大同小異的看法。在這眾多的說法裏,有以下幾個主要代表:其一是 形轉說 ,以南唐徐鍇和清代江聲為代表。其二是義轉說,此說較為分歧,然以清戴震、段玉裁之互訓派為代表。其三是聲轉說,以章太炎先生為代表。其四是初文造字說,以魯實先先生為代表。 形轉說是就字體形構來看,談說文分部建首的情形;義轉說若以互訓派來看,則是把轉注當作是一種訓詁的方法;聲轉說則側重於探討詞義同源孳生的關係4;魯實先先生以初文造字的觀念來談轉注,認為造聲韻同類之字,出於一文,且此聲韻同類之字,皆承一文之義而孳乳

9、5。轉為轉迻,語言的轉迻當兼語音與語義二耑,故有因義轉而注,有因音轉而注,此說可謂對班固謂六書皆造字之本的說法,作了適當的補充說明6。 轉注在文字學上另一個廣被討論的議題,便是體用之殊,也就是用字與造字之爭議。自戴震對六書提出四體二用之說後,段玉裁踵繼發揚,以互訓來詮釋轉注,定為用字之法。戴、段二氏以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此說一經提出,便獲得許多人的贊同與認可。轉注為用字法之說,遂蔚為風行,歷久彌衰。 3 陳光政, 轉注篇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 年) ,頁 1。 4 有些學者認為章氏講轉注字,實是在講同源詞,如黃建中、胡培俊, 漢字學通論 (頁 211) ,李萬福, 漢文字學新論 (

10、頁 250) ,經本植, 古漢語文字學知識 (頁 114) ,均有類似的說法。殷寄明則認為: 轉注字的產生,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語詞的古今,方言音殊。其二是同源分化。說明轉注字與同源詞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說見漢語語源義初探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頁 133-134。 5 魯實先, 轉注釋義 (台北:洙泗出版社,1992) ,頁 1。 6 許錟輝, 文字學簡編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頁 197。 李淑萍: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 201其後章太炎先生從語言角度入手,謂語音轉變,故更制一字,將轉注視為造字之法,章氏云:休寧戴君以為考老也,老考也,更互相注,得轉注名。

11、段氏承之,以一切故訓皆稱轉注。由段氏所說推之,轉注不繫于造字,不應在六書。余以轉注假借,悉為造字之則。汎稱同訓者,後人亦得名轉注,非六書之轉注也。7此語明示戴、段二氏以互訓說之,實非六書之轉注。魯實先先生則秉持兩漢劉向、班固之說,謂六書皆造字之本而論之,撰作轉注釋義、假借遡源二書,有別於傳統的四體二用說,另主四體二輔六法之說。四體者,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造字之根本法則;二輔者,轉注、假借,為造字之輔助法則;六法者,六書皆為造字之法也。章、魯二氏論說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理足而證確,故轉注為造字之法,時至今日也成為廣被接受的一種說法。本文撰作之立基點,亦以轉注為孳乳造字之法,進而論及轉注兩耑

12、之造字先後。 上述有關 轉注 異說之爭議,由於各方學者已有大量的專著與論文進行討論8,原非本文討論的重點,故簡述至此。 三轉注字的成因 文字為語言的書面符號,乃為紀錄語言而產生。然時有古今,地有南北,語言受時空之限制,屢有更迭,其具體表現於文字上,則有古今之異,有方域之殊。關於轉注字的形成,前人探討也不少,然相較於前述兩大爭議,此議題則能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 關於轉注的成因,歷來學者屢有提及,許多人認為轉注字的產生和古今詞義分化9、方言音殊脫離不了關係。例如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轉注假借說7 章太炎, 國故論衡 (臺北:廣文書局,1973) ,頁 47。 8 由於論著數量頗多,恐掛一漏萬,故不一

13、一詳列,部分參考論著詳見文末附錄參考文獻 。 9 字為文字書寫系統的基本單位, 詞則為語言表意的基本單位,其內容包括了語音和語義兩部分,故知字義與詞義實質意義有別。然在漢語系統中以單音詞居多,多半一字就等於一詞,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十 八 期 202中提到: 蓋字者,孳乳而寖多,字之未造,語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語言,各循其聲,方語有殊,名義一也。其音或雙聲相轉,疊韻相迤,則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也。10 又說: 然自秦漢以降,字體乖分,音讀或小與古異,凡將、訓纂,相承別為二文,故雖同義同音,不竟說為同字,此皆轉注之可見者。11 章氏在此文中很明確地提到,轉注之來源正是因為方語有殊、音讀或

14、小與古異的關係。正因各地方音的不同,則需更制一字,來紀錄語言的變化,轉注字因此而產生。劉師培左盦集轉注說則云: 轉注之說,解者紛如,戴、段以互訓解之,此不易之說,惟以爾雅釋詁為證,則泛濫而失所厥歸。由許說觀之,蓋互訓之起,由於義不一字,物不一名。其所以一字數義,一物數名者,則以方俗語殊,各本所稱以造字。12 劉氏原則上肯定戴、段以互訓來說解轉注,惟以爾雅釋詁為證,是其缺失。並進而說明造成一字數義,一物數名者,實乃方俗語殊之故,此即劉氏認為轉注字產生的原因。 章、劉二人對戴、段之互訓說雖有不同的看法,然二人對於轉注的成因均談到方言語音有別之故,且所談內容也都未及於詞義分化一耑,這點倒是頗為一致。

15、近人陸宗達在說文解字通論中說: 為從某一語源派生的新詞製造新字,這是漢字發展的一條重要法則,也就是轉注。轉注大體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第一,因方言殊異或古今音變而制字。第二,因詞義發生變化而制字。第三,為由同一語根派生的字義與詞義,大體上意涵相同,然因本文著重於意義的研究,故以詞義代之,而不稱字義。 10 章太炎先生, 國故論衡 (臺北:廣文書局,1973) ,頁 47。 11 章太炎先生, 國故論衡 (臺北:廣文書局,1973) ,頁 50。 12 劉師培, 左盦集轉注說 ( 劉申叔先生遺書 ,冊 3,華世出版社,1975) ,卷 4,頁 1465。 李淑萍: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 203相互對立的詞制字。13 陸氏認為 為從某一語源派生的新詞製造新字 便是轉注,肯定轉注為造字之法則。而且陸氏所及之範疇,比前面所引的章、劉二氏更為擴大,其談轉注字的由來,除方言殊異、古今音變與詞義變化外,還提到一種語根相同、意義相反的反訓詞,此即語源學上所稱的相反同根,也是訓詁學上所稱的施受同詞,他認為凡是依照相反同根和施受同詞的法則來產生新詞或制造新字也是轉注。14如書中舉、亂、為例,加以說明: 如說文部:,治也。讀與亂同。乚部:亂,治也。但从聲的有,攴部:,煩也。此即紊亂字。篆書作 ,本象兩手整理絲結,已具有紊亂和治理這兩個對立的意義,因制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