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3334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 建 医 科 大 学 教 案福 建 医 科 大 学 教 案福 建 医 科 大 学 教 案福 建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 社 会 心 理 学社 会 心 理 学社 会 心 理 学社 会 心 理 学 授 课 对 象 系 别 : 人 文 学 院人 文 学 院人 文 学 院人 文 学 院 年 级 : 2004200420042004 级级级级 班 级 : 心 理 专 业心 理 专 业心 理 专 业心 理 专 业 本单元 (章节) 学时数 3 3 3 3 课 程 类 型 大 课( ) 实验课( ) 讨论课( ) 章节题目 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 教 学 目 的 1、了解:人际关系的

2、不同类型和状态; 2、熟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教 学 内 容 重点() 难点() 疑点(?) 时间 分配 (分钟) 举例/教具 心理测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一、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和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四、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五、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 教学互动(问题讨论) 40 45 45 1、多媒体课件 2、心理测试 讨论: 如何改善大学中的人际关系? 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社会心理学 ,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

3、 ,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 ,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授 课 教 师 : 江 琴 2006 年 5 月 10 日 第十章第十章第十章第十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人际关系及其改善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和状态; 2、熟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心理测试心理测试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一一一一、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 (一)根

4、据人际关系的层次和发展水平划分: 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程度、一般水平人际关系 3、高层次、高水平人际关系 (二)按人际关系的形成基础划分: 1、血缘人际关系 2、地缘人际关系 3、业缘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不同状态 图 解 人际关系状态 相互作用水平 零接触 单向注意 双向注意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低 高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 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当两个人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

5、深度卷入三种。轻度卷入的人际关系, 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 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 同样, 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重合, 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 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 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 二二二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

6、动。 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 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 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 (二)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 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

7、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 (三)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 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 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 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 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 三三三三、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

8、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 1975 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 表示接纳和支持时, 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 这种“应该”的意

9、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 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二)功利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 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 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 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 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

10、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 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 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 对自己来说不值得, 或失大于得的, 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 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

11、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 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三)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 (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 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 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 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 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

12、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我们喜欢的最细化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 而最讨厌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对婚姻的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因为后者对自己的喜欢水平日久天长在降低, 而前者由淡漠转向赞许其水平在不断提高。 四四四四、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自我

13、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例如:觉得自己是美丽、聪明、或害羞、没有指望的,不论这一些看法是有正确,是否与别人对它的看法一致,将影响个人以后的行为和生活,也会影响个人和别人的关系。 (二)自我坦诚 人际关系,必须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之后才能产生,因此除了对自己、对别人有一个适当的概念之外,还需进一步第 开始与人互动,经由彼此的自我坦诚,让对方知道你,让你知道对方。经过自我坦诚,我们才能与别人作有效的沟通。 (三)个人特质 1、真诚 人们喜欢以真心待人的人,不喜欢富有心机、欺骗、算计别人的人。 2、温暖一个亲切、温和、面带微笑的人通常比一个冷淡、漠然、面无表情的人更让人乐于亲近。 3、能力

14、人通常喜欢跟聪明、有能力、有智能的人,主要原因是因为跟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对我们比较有利的。他们 可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想出新点子,让生活更有趣、更容易等。 4、外表吸引力 研究发现,在其它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外表较具吸引力的人,比外表较不吸引力的人,来得更受人喜爱。 5、其它令人愉快人格特质 拥有开朗、心地善良、不自私、关怀体贴等等特质人也较令人喜爱。 (四)两人间的情境因素 1、接近性人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以接触为基础,只有彼此相当接近,才能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地提供支持获帮助, 维持感情。接近性使人们彼此接触机会增加,熟悉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导致吸引。 2、熟悉性 熟悉可以减少我们的不确定性,使我们较为安心。 (五)两人特质之间的关系 1、相似性 彼此之间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格特质的相似性变成影响友谊的重要因素。 2、互补性需求上的互补,及一方所需要的,正式另一方所能提供的,或一方所缺少的,正是另一方所具备的,也都 可能导致彼此间的吸引。 五五五五、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 (一)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二)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三)心理学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 【教学互动】问题讨论:如何改善大学中的人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