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3292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4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脑科技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和革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電腦科技對教育制度的衝擊和革新 關太和 引言 電腦問世至今,只有短短四、五十年歷史(註 1)。但它發展之迅速,它應用 範圍之廣闊,它關連生產方法之緊密,它影響人生活之深刻,及它催化社會、文 化變遷之強烈,並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完全認識得到,因為我們仍然處立這個急速 變遷的過程中。不過,電腦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已經露出了端倪,我們不能知它 終於會對人類歷史、文化產生甚麼影響,但起碼從已展露出的方向中,可以推想它有甚麼可能。電腦科技影響的範圍,無疑是普及的,所以它首先是研究文化和 歷史的人要注意的題目。在這裡我們要把視域收窄一點,去探討這一種科技對教 育的影響。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不單只把電腦看作一種輔

2、助器材,更要把它看 作一種新媒介,從而依歷史的眼光,來檢討這一種新的媒介會對教育這一種社會 制度帶來甚麼可能的沖擊。 媒介之演變 在進一步討請電腦科技對教育制度之沖擊前,需要先說明一下它怎樣演變成 為一種新的媒介。如果要準確的話,英語的 computer 應該譯作漢語的 電算機 。 因為第一,這個東西是一種機器;第二,計算是它主要及原始的功能。 電腦 這個譯語,嚴格地說,有頗多誇大失實之處。它雖然跟電有關,應用了電磁的原 理,但是它的運作,與人腦的生化過程是不可相比的,因為基本上它不是模擬人 大腦的機器。但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漢語地區,尤其是那些較早接觸西方科技的 地區,沿用了這一個譯語,我也習

3、慣了,知道它不當的地方,但有時又覺得它也 有獨到之處,所以在本文中也承襲了電腦這個譯語。 電腦媒介的出現 電腦以卑微的開始,短短幾十年間,發展成為驚人的工具,這一段歷史,在1 此不能多說。對電腦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它神奇的地方,在它之迅速及準確。電 腦不能跟人一般思想,因為它不懂人的自然語言;但是在數學運算及在處理資料 上,它的速度及準確性,卻遠遠超過人能力所及。對電腦知多一點的人,也知道 通訊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把這些個別、獨立的工具連接起來,讓它們交換名自 所有的資料。假使每一個人,都能以這樣連接著的電腦交換訊息,他們之間交流 的媒介,將會是一種新的媒介。這種新媒介的特徵。下面我們回顧傳統媒

4、介之後 便容易顯露出來。 知識的傳遞及其制度化 人類用以互通訊息之主要媒介是語言。在聲音的語言外,人還會用一些身體 的符號去傳達訊息,如眉目傳情之類。但以聲音之語言來傳遞訊息,幾乎可以說 是與人之歷史同其久遠。也可以說,人有了語言,才開始有歷史,這裡歷史的意義並不是指人作為生物進化的歷程,而是說人開始用語言和概念去思想自己的存 在及說明宇宙萬物之進程。人們對自己、對宇宙之集體思想,形成了每個民族的 神話。神話以傳說中流傳下來,使每一代的人在參與這個口語的傳統時,一方面 是繼承,一方面在創造。用語言的媒介,一代一代傳遞下去的,除了神話之外, 還有應用的知識。人有了知己的形象,世界的形象來安身立命

5、後,更要不斷經過 勞動,改變自然的定限,來換取生存的資具。勞動生產的技能,比較原始的,可 以完全依靠模仿,這在高等動物(不單靠本能,而需要學習)中,我們可以觀察得 到。但是人除了要模仿外,還可以用語言的媒介,把這些技能變成知識,在傳統 中流傳下去。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技術變得愈來愈複雜,可以直接模仿的成份 愈來愈少,要經由知識傳遞的成份愈來愈多。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神話與知識之傳遞變得愈來愈制度化,而人受制度化的教育時間也變得愈來愈長。 口語的媒介 用口語作媒介的傳統,本身有兩種限制。第一,是口語的流動性,這表現在 時間方面,口語的傳統會隨著時間而變遷,從一人到另一人間傳遞上的差誤,從

6、一代,到另一代記憶上之變遷,口語作為傳遞工具並不十分可靠;其次是口語的 偏局性,聲音傳達的距離有限,也會隨風而逝,所以聲音作為交通的媒介,最初 只可以抵達同一時間中一個有限的空間。聲音這些限制,也決定了使用它作為主 要交流媒介之社群之文化特色。這些社群一定是小規模的。龐大的帝國,四海皆 一的準則,普天下都奉持的信念,這些,要等到文字出現,變成了重要交流媒介 時,才如旭日般,在世界各地湧現。 2 文字的媒介 文字最初不過是口語之一種紀錄方式,但它的發展及應用卻超過口語原有的 能力。在時間上,文字較口語固定,不會隨記憶而變遷;在空間上,文字較口語 廣遠,不會隨風而逝。這些,口語都相形見拙。文字媒介

7、一出現,社會、文化的 發展有了一個新的可能。在這裡我們不必堅持媒介就是社會、文化變遷的原因, 但是卻可以育定地說,在所有民族的歷史中,有了文字,才有龐大的政治組織, 才有齊一的信仰,才有相似的生活方式,才有知識累積之突飛猛進。 文字成為新的交流媒介 文字是口語以後一種新的媒介,由傳誦變成抄錄,由著重聲音的散播變成著重視覺符號的投遞,人類社會的結構,與它的教育方式,也隨著產生了巨大的變 化。關於教育方面的轉變,將會在下一節再論及,現在先說說文字成為新的交流 媒介後再經歷的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在印刷之出現。印刷加劇了文字的傳遞,使 訊息的散播更加龐大印刷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文字的作品,使到交流更

8、容 易圍繞在一個權威的中心。這樣也導致訊息的流通往往是單方向的,即從出版者 流向讀者裡,而普羅大眾的讀者卻不容易有相當的渠道,把他們的思想,倒灌入 訊息的大海裡。比起早一個以聲音作為媒介的時代,印刷品的出現很明顯是有利 於知識的傳播,但也有利於權威的集中,在口耳相傳的時代,新一代的傳誦人可 以有足夠的能力在傳遞的訊息中加入自己的意見,但在印刷品的時代,文字的固 定性不容易讓傳遞的人變更,而要提出異議,散發交替的訊息,又非要動用印刷所需的龐大資源不可。所以在印刷的時代裡,操縱實際政治權力的集團都會不約 而同地努力去操縱文字這種媒介,因為這種媒介不單是權力的工具,是上令下達 之車乘,也是被治者構造

9、不同的世界觀和組織反抗力量之利器。 訊息媒介的演變 現代科技之發展,在很多方面是加速了,也擴大了傳統中聲音和文字兩種媒 介。電報的出現,加快了郵遞文件的傳送速度;電話又打破了聲音在距離上的限 制。這兩者雖然都可以說是突破的進展,但也不外是在強度上及廣度上改進了傳 統的聲音及文字媒介。到電視的出現,可說是超出傳統的語言為中心的訊息媒 介,廣泛地利用超乎語言的影象訊息,來達到通訊的效果。可以說,語言(包括 聲音和文字)在人類文化中佔著重要的地位已經上萬年,到了電視偏重以影像來 影響觀眾,便又回復到人類廣泛運用語言以前那類視覺的交流方式。不過,在電3 視的時代,電視傳播的方向也是單向的,嚮應著資本主

10、義生產的律令,電視主要 成為了生產消費者的工具。透過影像的訊息,及千錘百鍊的語言,電視成了它節 目內容的生產者(推銷商品及推銷意念的人及機構)製造他們理想的消費者之場 所。 電腦成為人類革命性的媒介 最近發展出來的電腦科技,何以說可以成為一種新的媒介?這要從兩方面 說。第一,在傳遞的中介上說,它不單可以傳遞文字,也可以傳遞聲音。在傳遞 文字方面,它可以取代傳統的書信、書籍、刊物和所有以印刷作為媒介之傳遞方 式,而且它傳送的速度比所刷品的發行快得多;在聲音方面,它可以取代傳統的 電話和廣播。它也可以像電視般把影像和聲音一併傳遞。可以說它結合了視覺與 聽覺之交流媒介,把文字、口語和影像輕易地、快速

11、地傳送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在另一方面,電腦作為媒介之革命性在它多方向的流程,有互通、有往來的 流程。比起書報等刊物,電腦的交流方式可以說有點像大字報,大字報的基本作 用在繞過出版所需之集中資源,把製造意見、宣揚觀念的機會,從那些壟斷出版 機制的人手中奪回來;比起電話,電腦可以把多人接駁在一個通訊網中,不單只 可以交談,還可以把影像送到參加會議者之眼前;比起廣播,電腦可以把訊息傳 達得更遠更廣。比起目前去執媒介牛耳的電視,電腦更可以打破小數訊息生產者 之壟斷,把觀念、意見的生產交回給所有的人。 上面講述的都是媒介的轉變同時產生社會結構、文化特徵之改變,以至電腦 科技作為新媒介所提供之各種可能。

12、我們可以進而考察與社會結構有機地關連著的教育制度會受到甚麼影響。 教育制度之基礎及新媒介之挑戰 在廣義上說,教育是一種訊息之傳遞。傳遞的媒介由最原始的身體語言,漸 漸發展到後來的聲音的語言,進而偏重文字。隨著主要媒介的興替,教育也變得 愈來愈制度化。我們現在指教育每每是偏重制度化的教育而言,即學校的系統。 但是在學校還沒有發展出來之前的文化階段,也可以說已經存在著教育的需 要和功能,雖然這些教育還未有制度化。非制度化的教育我們可以看成是社 會、文化再生之一個必需條件,因為人類是經過生殖來延續的,隨著個體的死亡, 屬於個體的生產技能和知識也會消失。從一個個體到另一個個體;從一代到另一 代,需要有

13、一度橋樑把經驗和知識連接起來,使個體的人雖然不斷消失,但是作 為一大類的人可以保持著這一群體的共同經驗神話(註 2)、生產的技術和知4 識。人類得以綿延,需要依靠繁殖;他們的文化得以持續,需要教育(制度化及 非制度化的)把信念、經樅和知識傳遞下去。 電腦媒介對教育制度化的衝擊 制度化的教育,會隨著新的媒介發生甚麼變化,這裡暫不多說了。制度化的 教育,即學校的系統,又會有甚麼新的面目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推想,一是 空間方面的,二是人際關係方面的。從空間方面看,學校之所以成為制度,必然 表現出一種空間的確定性。固定的校舍、課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等。傳統上, 這些場所之所以會集中,而使學校成為容易

14、簡別的個體,主要是由於傳遞媒介之 限制,要把教師、學生放在可以互相聞問的課室中,把印刷或抄寫的圖書存放在 學生可以取閱的建築物裡。假使師生之間的的聞問,遠隔千里,而瞬息可達;假 使圖書的內容,在偏遠的地方,學生也可得而閱之。同一學校的師生不需聚在海角之一隅而達到傳授之目的。這個時候,學校在空間的比例上,是否就非要像傳 統般的校舍呢?如果不受空間的限制,老師傳出的訊息,可以同時為散處四方無 數的學生接收,那麼,傳統上有若干教師、若干學生的學生組織,又是否充份發 揮了無遠弗介之交流方式的力量呢? 從人際關係看,傳統是師生聚首一堂,現在不單只可以相隔千里,如在目前, 而且因為空間廣闊,使更多學生可以

15、聚在教師發出的訊息(聲音、文字)可達之範 圍內。傳統上課室空間之限制打破了,師徒的關係是否又會有一新面目?現在再 不需要一位教師傳授所有的學問,也不只是各別的教師傳授在各專門科目裡的學 問,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在這一互相交流的網路裡投入訊息,成為教師,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新的媒介獲取知識,成為學生。傳統上授與受之截然劃分會變得模糊, 教師與學生的身份也會變得不清楚。同一個人,授的時候是教師,受的時候是學 生。無論授與受都可以在這廣大的場所裡,輕易地進行。再進一步看,一個人在 一生中,甚麼時候是學生,甚麼時候是老師,這種階段的劃分,也會隨著傳統制 度受到挑戰而動搖了。 電腦媒體與現代生產的複雜性和社會性

16、 在技術的層面看,一個融合郵遞、電話、播音和電視,可以讓使用者迅速互 相交換訊息的系統,是肯定可以做到的。但是這樣一個系統不是自然的產物,而 是要經過生產才出現的東西,所以我們也要承認,雖然這樣的系統可能,但卻不 能保証它會實現,實現與否這個問題充份揭露了現代生產的複雜性和社會性。在 口語的時代,使用媒介不需牽涉大量的生產資料,每個人都懂自己社群的語言,5 都可以用這個社群的語言,這個時候的媒介,可以說是為了它的使用者服務的。 但到了文字的出現,更進而印刷,進而播音、電視,這些媒介就不一定與所有使 用者之目的一致,而是隸屬在媒介之主人之目的底下。 生產與消費 要檢討現代生產的性質,分析約制生產系統的機構,和了解操縱生產的人物 之決策基礎,這些都牽涉致政治經濟學裡許多問題,不是這裡短短的篇幅可以解 決。不過,我們若舉一個頗有啟示性的例子,便可以見到這個問題之一點端倪。 自從美國的副總統戈爾在兩年前接任後,便大力宣揚資訊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這個觀念。但他沒有清楚說明這個富有象徵意味的觀 念。我們當然希望他所謂的資訊公路就是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