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1779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8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一、 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 “女子无才便是德” 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

2、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 的思想,而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 女式目 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 写文章。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08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性。 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 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 “学范” 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 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

3、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 “知文字乃为淫之始” 的观点截然不同。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 “往来物”(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 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教育内容、 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 “文明开化” 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 “富国强兵” 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 因此,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4、实行教育改革,借以改造本国的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1870年即开始着手建立小学至大学的近代学校体系。1872年8月,颁布 学制,要求国民本着 “四民平等” 的精神,所有的人都要就学受教育,做到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 这样,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兴办近代教育起,只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初等教育,同时,中、高等教育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至1910年,日本小学、 初中、 高中的在学人口指数虽不及英国,但已超过了美国。近代教育的普及是与女子教育的普及相辅相成的。明治维新后,由于文明开化运动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女子教育、 提高母亲素质的重要性。1871年,

5、明治政府派遣津田梅子、 永井繁子等5名少女随岩仓使节团同时赴美国留18近代日本女性观学。1872年,在文部省为发布 学制 而制定的 “着手顺序” 中明确指出:“开人子学问之端绪,使其明辨事理,多在于母亲教育之力,故一般说来,其子之才不才要在其母之贤不贤”,所以,要 “洗从来女子不学之弊”,“女子要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 。启蒙思想家批判儒家女子道德,把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 在教育子女方面颇有见识的西欧妇女作为理想的母亲的形象,提出造就在人格上与丈夫平等、 具备足够的教育子女的教养与知性的母亲是社会的重要任务。1875年,中村正直在 明六杂志 上发表了题为造就善良的母亲说 的文章。 指出 “子女的

6、精神心术大体与其母亲相似,连后来的嗜好癖习也多似母亲。 人民改变情态风俗进入开明之域必须造就善良的母亲,只有绝好的母亲,才有绝好的子女”,而 “造就善良的母亲要在教育女子” 。1885年就任伊藤内阁文部大臣的另一位启蒙思想家森有礼更强调振兴女子教育的重要性。1887年,森有礼在视察岐阜县的教育情况并发表演说时明确地指出:“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女子为人之良妻,为人之贤母,管理家庭、 熏陶子女所必须的气质才能。国家富强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发达与否与国家安危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里,森有礼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角度认识女子教育,把教育对象看作 “作为国民的女性”,实际上体

7、现了教育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强调了女子教育的社会作用,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森有礼把中村正直的 “造就善良的母亲说” 发展为培养 “良妻” 和 “贤母” 。 可以说,中村正直的 “造就善良的母亲说” 及森有礼的培养 “良妻” 和 “贤母” 的女子教育观,是日本近代新的女性观即 “良妻贤母论” 的起源。但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女子教育理念,正值日本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期,它的基础是仅仅停留在学习裁缝和插花之类技艺及简单习字的藩学和寺子屋教育。所以,在明治前期,以传授科学知识为28日本学刊 2000年第4期主的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并非顺利。 尽管政府大力督促与提倡,到1876年,全国已设置了2. 3万

8、余所小学校,但女子的小学就学率平均仅为21% ,地处偏僻、 经济落后的地区则更低。虽然启蒙思想家提出的 “良妻贤母论” 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是从教育子女的角度出发提倡女子教育的,但是,把产业革命后西欧资产阶级的女子教育论引进日本,并向世人宣传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是启蒙思想家的重要贡献。从封建时代视妇女为 “借腹之物” 到近代的 “教育母亲”,毕竟是日本女性观的明显变化。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女子教育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日本社会普遍认为日中两国教育普及的差距正是日本取胜的原因之一,现实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女子教育的必要;另一方面,战争的胜利刺激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发展,

9、女子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社会需要有文化的女性。根据文部省编的 学制百年史 的统计, 1897年日本的女子小学入学率已超过50% ,到1900年达到71. 7%。小学入学率提高了,希望进一步学习的人也随之增加,发展中等教育成为必然趋势。1899年2月,日本政府颁布了 高等女子学校令 。 根据这项法令,高等女子学校(相当于初中)是以 “实施女子必需的高等普通教育” 为目的的四年制女子学校,其对象是高小二年毕业的学生。 高等女子学校令 还规定,到1903年以前,各县至少要设立一所高等女子学校。当时的文部大臣桦山资纪在地方视学官会议上是这样解释发展中等女子教育之目的的:“只以男子的教育是不能达到健全的

10、中流社会的,要有善理其家的贤母良妻,才能增进社会的福利。高等女子学校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于他日嫁到中流以上家庭后成为贤母良妻的素养。故在涵养优美高尚的气风和温良贞淑的资性的同时,要知得中流以上生活之必需的学术技艺” 。继任的文部大臣菊池大麓也将推进女子中等38近代日本女性观教育作为重要任务。1902年菊池大麓在高等女子学校校长会议上发表演说时更明确地指出:“良妻贤母是女子的天职”,“高等女子学校是为了实现这种天职而进行必要的中流以上的女子教育的机关” 。桦山资纪和菊池大麓两位文部大臣的公开讲话将高等女子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说得十分明确,而 高等女子学校令 的颁布,标志着培养 “良妻贤母” 已

11、经成为国家公认的女子教育理念。此前在社会上 “良妻贤母” 、 “贤母良妻” 提法不一,菊池大麓将其统一为 “良妻贤母”,并从此固定下来。在战前日本社会,女子一般都在十六七岁结婚。 尽管后来随着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结束了中等教育(即高等女子学校毕业)的女子又有了进女子专门学校(相当于中国的大专)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对大多数女子说来,高等女子学校实际上成了最终教育机关。在该法令颁布的1899年,日本全国只有7个县设有县立高等女子学校,到1903年,所有的县都设立了一所以上高等女学校。 中等家庭竞相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高等女子学校,以至于入学竞争相当激烈。在明治政府培养 “良妻贤母” 的教育方针指

12、导下,日本近代女子教育迅速普及。当年中村正直提出 “造就善良的母亲说” 的时候(1875年),女子小学就学率只有18. 6% ,仅仅经过32年时间,到开始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的1907年(此前为四年制义务教育),女子小学就学率已经达到96. 1% (男子为98. 5% ), 几乎达到适龄女子全部入学的程度。二、 良妻贤母的标准日本近代教育事业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曾经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最值得称道的事情。然48日本学刊 2000年第4期而,日本近代教育自身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完成其近代化进程,反而,越来越成为天皇专制主义政权对内维护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作为近代女子

13、教育理念的 “良妻贤母论” 也随着政治的需要被不断变换其内涵,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良妻贤母有着不同的标准。在明治初期大力吸收西方文明的所谓欧化时代,教育注重“实学”,把学问作为 “立身之本”,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的色彩。尤其是在 学制 的 “男女无别从事小学教育” 的要求下,学校教育实行男女共学,教科、 教材也完全相同。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的良妻贤母不是受男人支配、 以服从为本分的符合儒教规范的女子,而是像西欧社会、 尤其是基督徒那样的与丈夫有平等人格的妻子、 具备足以教育子女之教养和知性的母亲。 为了培养这样的良妻贤母,当时的女子教育也颇具欧化色彩。 提出 “造就善良的母亲说”

14、 的中村正直,将培养西欧型的与丈夫对等的妻子、 子女教育者的母亲作为目标,亲自创办同人社女子学校,将米尔的 男女同权论 、 斯宾塞的 教育论 、 基佐的 文明史 作为教材。在当时居女校最高水平的东京女子学校,专门在校园内建立洋式建筑,聘请外国人教授欧式家政、 家务,而把日本式家政教学压缩到仅裁缝一门。 不仅家政科注重洋风,其他教科也是将语文、 音乐作为重点,理科和伦理等科的教学与男子教学大体相同。 “良妻贤母” 或 “贤母良妻” 这一新名词与当时流行的 “散切头” 一样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从明治时代中期起,明治政权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发生了逆转。 文明开化运动使西方文化大量传入,带来自由民

15、权运动此起彼伏,直接危及天皇专制统治。于是,明治政权开始放弃文明开化政策,转而强调尊重日本的固有传统。 国家主义思潮和家族国家观日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主流地位。1898年颁布58近代日本女性观实施的明治民法肯定了封建家族制度,再次把妇女置于无权地位。 在教育领域也通过 教育敕语 的颁布,对明治以来的欧化教育政策进行了总清算。一方面,人们认为欧美国家的妇女在家务、 育儿之外社交过多甚至参加参议院选举的 “彼异国社会之弊风”,“有损女子特有的美德,其实是变女子为男子”,与日本的国风不相容; 另一方面,由于缠足、 不学而造成的封闭的中国女性形象也不适合近代国家的发展的需要,“昔日之淑女良妻贤母未必能

16、成为今日之淑女良妻贤母”,因而不能效仿。 一些人提出要塑造 “日本独特的女性形象”,这种女性形象既不要要像中国妇女那样陷于卑屈,也不要像欧美妇女那样过于开放。 “不是能讲流利的外语、 精于算术理科之学,却拙于家事,尤其是盲目于现今社会风俗的欧化妇女;也不是长于咏歌弹琴却迂于育儿的职业妇女,而是适应此过渡时代的国情,足以培育下一代国民的妇女。 ” 这种 “日本独特的女性形象” 实际上就是如同前述桦山资纪和菊池大麓两位文部大臣在倡导女子中等教育时所言的既有 “优美高尚的气风和温良贞淑的资性”,又有 “中流以上生活之必须的学术技艺”,即既有作为国民的自觉,又把相夫教子、 善理其家作为天职的良妻贤母。 由此,良妻贤母主义不仅作为教育理念被贯彻,也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治启蒙期开明的、 近代的良妻贤母观遂转变为日本式的儒教型的良妻贤母观。女子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培养这样的良妻贤母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1899颁布的 高等女子学校令,女子的特性教育被固定化,家务、 裁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