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61334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华时评》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创性声明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茆跟签字日期:驯弓年f 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菥跟导师签名:匆,签字日期:矽侈年,月中日签字日期:z 移年多6 月彦日目录摘j 要IA b s t r a c t I I I第一章绪论1一、研究背景与缘起1( 一) 中西方新闻评论发展的简述1( 二) 新华时评成立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3( 一) 关于我国报纸评论专栏、专版及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的研究3( 二) 关于新华时评的研究4三、研究方法5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5第二章 特色评析、台湾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模式是否适用于大陆同类栏目、报纸评论的特色和品位 杂文、时评版综述、论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以 版为例、解读电视新闻

3、评论节目 等。( 二) 关于新华时评的研究目前,关于我国通讯社新闻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领域,即从写作学的角度探讨新闻评论写什么、如何写的的问题,如新闻评论的种类,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等要素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等等。不少高校新闻学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还着手对通讯社新闻评论专栏的跟踪调查,对新华时评的栏目特点进行分析。笔者所掌握的各种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对新华时评的研究者既有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新华时评编辑部负责人和编辑等新闻从业者,也有高校从事新闻评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发表的研究文章多集中于三个方面:新华时评的基础研究、新华时评的传播过程研究和新华时评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是新华时评的基础性研

4、究,主要集中于对该专栏文章的特点分析、选题分类和内容拓展等进行研究。如万武义发表于军事记者2 0 0 6 年第5 期的 :用鲜明特色赢得青睐、徐兆荣发表于新闻传播2 0 1 0 年1 2 期的掌握全球话语权首先须有世界眼光以新华社 为例、张建高的 :万象更新看民生等。这些研究从新闻性、时效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对新华时评专栏播发的稿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华时评的实践意义在于代表国家通讯社及时发言,亮出权威观点和判断,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新华时评的传播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一时间段新华时评专栏播发评论的分析或新华时评在新形势下的新动态等。如杜秀发表于中国记

5、者2 0 0 6 年第4 期的新闻评论的时代视角2 0 0 4 、2 0 0 5 年 调查分析;赵振宇发表于新闻爱好者2 0 0 9 年第2 期的新闻评论的新形势与 的新突起等。这些研究认为,新华时评在传播过程中为受众逐渐营造起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新华时评专栏的视野更加开阔、声音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全面,该栏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政府决策的可靠平台,使人民能够通过评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三是新华时评的应用价值研究:赵慧敏发表于青年记者2 0 0 8 年第3期的 中的信息含量、万武义发表于新闻战线2 0 0 6 年第2 期的探索通讯社新闻评论规律的成功实践等。这些研究对

6、新华时评选题、论点、论证过程等部分的技巧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新闻评论工作者提供了实践的参考和借鉴。综合分析以上研究文献资料,关于新华时评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研究者呈现新闻学领域研究者和通讯社评论报道从业人员齐头并进的特点,实践参考性更强;二是文章鲜少涉及新华时评与其他媒体专栏的比较研究;三是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对新华时评的研究较少。三、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 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本文将对新华通讯社多媒体数据库2 0 0 1 年至2 0 1 2 年新华时评专栏播发的所有的稿件进行内容分析,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论进行研究。将两种方

7、法结合,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便尽可能全面的对新华时评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 2 ) 文献研究和访谈法相结合。本文既要注重学术界对新闻评论,特别是新华时评的文献研究,尊重学术领域的相关观点和思想,同时也要对新华时评专栏记者、编辑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肩负着引导新闻舆论的重任,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力。新华时评是新华社最主要的新闻评论专栏,该栏目向受众传递权威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在宣传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系列重大部署方面,在弘扬社会正气、鞭笞丑恶现象、为群众解释疑惑、引导社会舆论等

8、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新华时评十年来播发的评论稿S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功能的角度入手,剖析了一个以“政治家办报”为主要宗旨的媒体在新闻评论领域的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华时评在媒体竞争环境中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笔者在学术领域见识到局限性和研究能力的匮乏上,这一局限性直接导致本文深度不足。在写作过程中,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在文中融会贯通,常常出现理论知识、论据“两张皮”的现象。由于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因此本人在研究思路、观点和用语等方面,缺乏学术研究应有的准确和严谨。同时,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较大、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偏少

9、,也是笔者研究的难点。6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新华时评的历史变迁与功能嬗变第二章新华时评的历史变迁与功能嬗变新闻评论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传播活动,而传播功能则是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分析新华时评2 0 0 2 年至2 0 1 2 年播发的5 6 0 0 多条评论稿件,可将新华时评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多以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为分水岭。这些新闻事件推动新华时评的发展,以此为界定的三个发展历程,也正是新华时评传播功能得到不断拓展的过程。一、 :新华时评的早期特色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后,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四项社会功能:

10、1 ,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2 ,大众传播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对受众进行诱导、劝服、解释信息,并引导其作出决定;3 ,大众传播具有指导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4 ,大众传播具有娱乐功能。与美国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大众传播功能不同的是,前苏联的学者也从意识形态方面对大众传播功能进行了探索,并单独提出了“宣传、鼓动、组织”的作用。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新闻宣传中的言论,一直被认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各类新闻事件和社会问

11、题,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动员和组织群众为实现四化大业而奋斗。”盯1 这一理论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与时俱进进行着调整。但在上世纪9 0 年代,仍然是我国媒体,特别是新华通讯社的一个重要工作指针,宣传政策信息、激励工作热情、引导受众思考成为新华时评的早期功能特色。( 一) 选题:“文件”为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早期的新华时评主要功能体现为:“准确及时地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其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统一行动”。隋3【7 1 丁法章,新闻评论学 M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月第2 版第3 2 页 【8 1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

12、程 M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6 页7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新华时评的历史变迁与功能嬗变以2 0 0 2 年为例,新华社当年播发新华时评稿件2 4 7 条,其中,选题全部来自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的新华时评为7 5 条,占比超过3 0 。2 0 0 3 年,新华社播发新华时评4 7 0 条,其中有约3 0 的稿件选题来自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其中,仅选题自“三个代表”的稿件就有3 1 条旧3 。这些稿件以宣传和解读中央精神、国家政策,呼吁各地政府和群众认真深入贯彻中央文件为主要内容。篇幅较长、行文严肃、论证严谨、可读性不强等是这类评论的共同特点。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用好的制度

13、选人( 新华社北京7 月2 8 日电,2 0 0 2 年)开篇即阐明了评论的选题来源;随后,这篇评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出台的背景、意义进行了深层次解读;最后,评论用两个“必须”、一个“需要”,对各地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出了建议。这篇评论在论证过程中,每一段都以“坚持用好的制度选人,必须”开头,格式化特点十分明显,这一阶段,新华时评评论员文章多与这篇评论相似,仅从题目中,即可看出其传播政策信息的意图。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搞好协同配合加强诚信教育严格审核把关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 2 0 0 2 年2 月2 8日) 、新华社评论员:提高认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14、2 0 0 2 年9 月1 8 日)等等。除了新华社评论员,普通新华社记者写作这类新华时评时风格也与这篇评论相似,如:新华时评之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短论:执政为民从小事做起( 2 0 0 3 年8 月1 7 日) 等。( 二) 形式:“标语口号式标题,激励受众工作热情上世纪9 0 年代,我国新闻学专家在研究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时提出,我国的新闻评论具有“激励工作热情”的作用。“新闻评论在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群众觉悟的同时,必然会大大振奋群众的革命热情,激励群众的昂扬斗志。”,“这些作品能给读者留下美好的记忆,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n 伽进入新世纪,受众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各地党报也通过组建报业集团

15、等方式进行改革,新闻评论激励受众的作用逐渐淡化。但新华时评成立初期,仍延续上世纪评论“激励受众工作热情”的时代功能,“标语口号”式标题出现仍较为频繁。1 9 1 数据来自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1 0 1 丁法章,新闻评论学 M ,1 9 9 9 年2 月第二版3 7 页8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新华时评的历史变迁与功能嬗变以2 0 0 2 年的新华时评稿件为例,这一年,新华社发出试图体现评论激励工作热情的新华时评2 0 多条,占比超过当年播发新华时评总数的2 0 4 条的1 0 (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不计入其中) ,按月遴选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为“民工”登上政府决策舞台叫好( 1 月) 、作自己的主人( 2 月) 、凝聚民心勇破难关( 3 月) 、保护好我们的蓝色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