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59959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空间”与民俗研究——对一个白族村庄工艺民俗的解读(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 容 提 要本文是在撰写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村庄非传统意义上的工艺民俗志基础上所做的理论思考。 众所周知, 地方性是民俗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属性之一, 特定的地理坐落和社会生活维系、 强化并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事件。 因此, 具体时空坐落的锁定对于研究民 俗生活所具有的意义,能为理解和诊释民 俗生活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全文共分为四 个部分:作为第一部分的导言, 总的来说是全文的背景, 通过对学科现状的反思和田野体验的抒发, 指出中国民 俗研究的特点应当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个性相得益彰。第二部分循着对民俗学本学科和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的 梳理和总结,提出“ 生活空间” 这一概念表述, 从“ 作

2、为概念范畴的 生活空间 ” 、 “ 作为分析工具的 生活空间” , 和“ 生活空间 与民俗生活关系的揭示” 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第三部分致力于新华村的个案分析, 使用第二章提出的“ 生活空间”这一概念及建立的分析模型, 对鹤庆新华村的工艺民 俗进行了历时性复原和共时性描述, 展示该工艺民俗如何在具体时空坐落中实现通过民俗主体的认知行为和建构行为完成的整合。第四章通过对全文的总结, 归纳出我的民俗研究体验: 现在时的民 俗是民俗主体将时间与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其整体性的特征, 民俗的认知和建构,实际上是“ 时空伸延”的问题, 对民俗生活的分析不仅应包括其纵向发展的时间过程, 更包括其横向 辐射的

3、地理过程, 而且,民俗研究应重视民俗主体的认知行为和建构行为在现实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表现与展开关键词:生活空间 工艺民俗 认知 建构A b s t r a c tT h e t h e s i s i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p o n d e r s b a s e d o n a f o l k c r a ft a r tc h r o n i c l e s . I t i s c o m m o n k n o w l e d g e t h a t t h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i s o n e o ft h e a

4、t t r i b u t e s o f t h e f o l k c u s t o m s o n w h i c h t h e f o l k c u s t o m s r e l yf o r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s p e c i fi c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o c a t i o na n d s o c i a l l i v e s h o l d t o g e t h e r a n d i n t e n s i f y t h e a b u

5、 n d a n t f o l kc u s t o m s . I n a w o r d , d e f i n i t e l o c a t i o n c a n a ff o r d u s a d i s t i n c t i v ea n g l e o f v i e w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 a n n o t a t e t h e f o l k c u s t o m s . T h i st h e s i s i n c l u d e s f o u r p a r t s :P a r t o n e i s b a

6、c k g r o u n d . I t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e f o l k l o r e , t h e r e s e a r c h w o r k e r a n d t h e o b j e c t s h o u l d b r i n g o u tt h e b e s t i n e a c h o t h e r .P a r t t w o p u t s f o r th a n e w c o n c e p t - - l i f e s

7、p a c e - - a n d e x p o u n d sit f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P a rt t h r e e d e s c r i b e s a n d a n a l y s e s t h e f o l k c r a ft a r t i n x i n h u av i l l a g e w i t h t h e a i d o f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 l i f e s p a c e ” P a r t f o u r m a k e s a s u m m a ry: i t i

8、 s a c e r t a in t y t h a t t h e s t u d y o nf o l k c u s t o m s s h o u l d g o i n t o t h e l i f e .K e y w o r d s : L i f e s p a c eC o g n i t i o nF o l k c r a f t a r tCo n s t r u c t i o n一、导言:田野和文本的双重启示洞见和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 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 棘手问题的表层, 它就会维持原状, 仍然得不到解决, 因此, 必须把它“ 连 根拔起” ,

9、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 考。 这一变化具有决定意义, 打个比方说, 这就像从炼金术的思维方式过 渡到化学的思维方式一样。 难以确立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一旦新的 思维方式得以确立, 旧的问 题就会消失; 实际上人们会很难再意识到这些 旧的问 题。 因为这些问 题是与我们的表达方式相伴随的, 一旦我们用一种 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 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一一 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本文是在撰写中国 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 族村庄的工艺民 俗志的 基础 上的所做理论思考。 众所周知, 地方性是民俗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属性之一, 特定的地理坐落和社会

10、生活维系、 强化并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事件。 因此, 具体时空坐落对于研究民俗生活所具有的意义, 能为理解和途释民俗生活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近二十年来, 中国民俗学界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活动, 积累了丰富的资 料, 但在理论上有分量的建树, 仍告胭如。 最近几年,民 俗学者们开始对自身学科的研究领域、 理论模式和学术宗旨等提出了较为深刻的反省和批 判, 在这些批判中, 有的力图以全新的方向给予学科的研究领域以重新定 位 , 有的 力求以 建设性的理论研究赋予学科以 独立个性气而有的则期盼 以更合理的表述方式实 现学科对公众的承诺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传0 Fh IY+Ii i 9h : i ,

11、 f t渔村经济中 船网的 制造;软村经济中 马具、 皮革、 车辆的制作;农村经济中 各种大小农具、贮 存工具,以 及人们生活必备条件的创造, 都要依赖这些工匠职业者。他们利用自己的手工业技术,在各种经济生产领域中游动,成为发展传统经济的重要势力.。 . 工匠 职业集团 的 生 产传承在不同 时 代、 不同 地区 及不同 民 族中 都分别显现出 不同的民 俗特色 ” 。 。个分支.它的 研究方法特征 在于: 通过长期的个人接触 的观察者进行参与 观察) , 而对一个社会进行深入研究。( 通常是由了 解被研究社会的风俗和语言 参见陈国强主编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 页1 5 8 , 浙 江 人

12、民 出 版 社 1 1 9 9 0 年 8 月 第1 版 。_。转引自 王铭铭著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 , 贝3 7 0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1 2 月第1 版。 .乌丙安著 中国民 俗学 , 乌丙安著 中国民俗学 ,页7 2 ,辽宁大学出 版社,1 9 8 5 W, 7 8 ,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8 5年8 月第 1 版. 年 8 月第 1 版。这种明 确界定的工艺民 俗定义强调其地方性和个别性, 为具体时空座 落中民俗个性表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第二, 从民俗现实来讲, 工艺民俗是嵌入一个地方性知识建构的过程 当中的。 综观云 南少数民族工艺现状, 诸如剑

13、川狮河村的木雕工艺、 鹤庆 新华村的银器工艺、大理周城村的扎染工艺 、新平嘎洒土锅寨的制陶工 艺 、 石林小餐村的刺绣工艺 等等, 共同 生存的 环境都是具体的 单个村落, 乡土性是鲜明的特征, 并在乡土的氛围中, 各自 拥有一种成熟的工艺技法、 一套完善的传承制度, 一类定型的工艺产品, 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等, 建 构起一个完备的地方工艺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 工艺知识体系, 也即工 艺民 俗是由三个层面建构组成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器物层面: 器物层面是工艺民 俗的外显层面, 在这一层面, 工艺民 俗是一种“ 形而下” 的 造物行为, 它包括工艺材料、制作工具、工艺技法、工艺产

14、品。制度层面:制度层面是涉及工匠艺人社会生活的关系层面, 是连 接器物层面和观念层面的中间层面,它 包括从业方 式、从业性别、传承制度和行会组织几项内容。 观念层面是与器物层面相对的 “ 形而上” 的思想内容, 是工艺民 俗的内隐层面, 它包括行业禁忌、 行业道德、行业信仰和审美意识几项内 容。工艺民俗观念层面:第三,现在把笔触转向我目 睹和经历的新华村工艺民俗的生活实践, 正是这里真实的工艺民俗生活, 启发我去学习调整自己的视角。 许多时候,在传媒者、 商人、官员、 旅游者甚至部分学者的话语中,新华的银器工艺 民俗被读解为是遗存样式的纯粹展演, 许多人用“ 古老” 委婉地表达好奇参见童秀团

15、大理白族周城扎染工艺调查 ,载 民族艺术研究2 0 0 3 年第S 期. 参见罗梅 新平县嘎洒土锅寨傣族制陶工艺调查报告 ,载 民族艺术研究2 加: 参见李荣荣、毛领 石林小井刺绣工艺调查报告 ,载 民族艺术研究2 0 0 3 年; 在本文中,工艺知识体系和工艺民俗表达相同的意义。与不屑,许多人又藉此批评 “ 工艺技术科技含量低” 。对于这些用单一历 史观和现代定量分析视角去审视活生生的民俗事件的人们, 我一 直存在着 遗憾和不解。如果说,新华的手工艺流露出某种 “ 古老” 和 “ 落后”的意 味, 那也因为新华是真正的乡土之地, 是一块没有完全被机器轰鸣同化的 土地。 这块土地以 无数次在浑

16、噩动荡中的沉沦和复苏, 才艰难地保持了自 己的率真淳朴和悠然自 得。 这一 脉边缘的工艺情怀,成就了新华的独特, 也正是这个产生于西南乡村的独特性, 新华人才有可能自 然而然地进行着 工艺民俗的承接和转化。 在全球性的经济文化浪潮的交汇和吞没中, 在无 数难以言说的沉沦与阵痛中, 新华的工艺民俗引来众多的关注, 这其实应该是一次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是一次弱势对于强势的胜利。这一田野感想在我心中已经积郁许久, 所以, 当我有机会做自己的民俗学研究时, 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然而, 重要的是要 将这项研究置于学科史和学术史上有关研究的背景之中, 从而藉此凸显其 继承性和个人性的思考。 正如我将会在结语中所表述的, 中国民俗研究的特点应当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个性相得益彰。因此, 我的这篇论文并非要建立一种范式, 教人如何去看去想, 我无 意也无能这样做, 并且要达到我将要描绘的这种范式的充满希望的前景还 需要进行许多研究; 我的目 的仅在于表达三年来源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