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9463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其發展 205 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其發展 王 理 嘉 一、文言和白話 中國幅員遼闊,自古就有方言分歧,而且相當嚴重,古代文獻 資料就有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但同 時也存在著共同語,先秦兩漢時期古書中提到的雅言、通語 (凡語)等,指的就是一種通用語。當然它跟現代隨民族的形成 而逐漸產生的民族共同語性質並不相同,由於社會原因,方言當時 還不可能出現統一的勢頭,通用語對方言本身的發展也無多大的影 響,但它確實具有溝通大範圍交際的作用。否則,春秋戰國時期, 諸侯聘使往來,宣辭達命,孔孟周游列國,講學傳道,就是難以想

2、像的事了。所以,當時的雅言,通語就是在華夏區域內起 溝通作用的共同語。從先秦兩漢時期一直流傳下來的古代漢語的書 面語現在稱之為文言或文言文。 早期的文言文跟先秦的口語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論語 、 孟 子中記錄的對話大體上就是當時的口語,左傳、史記也 是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的。後來,口語不斷地發展創新,而用漢 字記錄的不與統一的讀音相聯繫的文言文仍然沿用千百年前的古 代句式和詞語,並按書面語固有的傳統向前發展。最後終於導致與 口語完全脫節。比如,口語裡早就用的、嗎、了、呢了,文言 卻仍然用之、乎、者、也,口說的和手寫的完全成了兩回事。集思廣益(三輯):普通話學與教的實踐與探討 206 於是,到了公

3、元 6 世紀前後,人民群眾根據當時的口語開始創造一 種全新的書面語言,現在稱之為古白話它就是現代白話文的主 要源頭。 二、從官話到國語 19 世紀末在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的被塵封了好幾百年之前的 文獻資料、經卷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至遲在晚唐五代,即公元 9 世紀時,古白話已經用於文學作品的寫作了。這種叫作俗講的 作品,內容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用於向平民百姓宣傳 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勸人信佛。俗講的語言生動活潑、通俗 易懂,口語化程度很高,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文言文的新的書面語言。 早期的白話文由於是和活的口語緊密聯繫的,富有生命力,發 展極快,越來越成熟。宋元之後,這種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

4、白話 文,產生了大量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些後來成為聞名世界的 文學巨著,如西遊記、 水滸傳、 儒林外史、紅樓夢, 等等。這些文學作品膾灸人口,風靡全國,促進了口語的發展,對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19 年五四運動中, 經過新舊文化的激烈鬥爭,白話文終於取代了文言文,成為通行於 社會各領域的正式的書面語,即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書面語言。 民族共同語包括書面語和口語兩個方面,漢民族口語共同語的 形成晚於書面共同語。自從秦始皇書同文以後,漢字的形和義 大體上是統一的,書面語可以通過看的方式進入各個方言區, 得到傳播和使用,而口語的交流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但是, 從書面的文獻資

5、料來看,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元明以來,在全國 使用地區最廣的北方話的基礎上,一種後來被稱之為官話的共 同語也已經開始萌發起來了。到了清朝中葉,這種原本是通行於官 吏之間的官場雅語已經發展成官民之間的交際用語。鑒於全民 公共語言的重要性,清朝雍正皇帝曾親自下詔訓諭官員必須掌握 人人共曉之語言,還責令閩廣兩省設立正音書院,專門教授官 話。之後,這種官吏之間、官民之間交際用語又進一步被社會公眾 用來溝通地區之間的語言隔閡,從而逐漸發展成為民眾之間的共同 語,雖然它的使用範圍並不太廣,而且也還沒有成為大多數人的交 際用語,然而這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就其性質來說,它已經是一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

6、共同語的形成及其發展 207 種超越方言之上的民族共同語了。 官話是民族共同語的初級形式,它是社會群體在口頭交往中自 然形成的,所謂說官話大體上就是在書面語的基礎上使家鄉話盡量 向以京音為中心的北方話靠攏,因為北方話一直是流通範圍最廣的 漢語。當時的官話各自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如北京官話、 天 津官話、山東官話、南京官話乃至紹興官話、廣 東官話等。這種被稱為藍青官話(藍青比喻不純)的共 同語,顯然並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明確的語音標準,因為它 在社會群眾的一部分人中間自發地形成的。使官話這種初級形式的 民族共同語成為有明確的語音標準,並有意識有組織地向全社會推 廣的是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三

7、、國語運動和國語注音符號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下,在開發民 智、教育救國的社會思潮中,先後湧現了三大語文運動:白 話文運動、國語統一運動和漢語拼音運動。之所以稱之為運動, 因為語言文字問題關係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這種變革在當時具 有廣泛的群眾性。 國語統一運動的發端可以追溯至 1903 年,當時清政府的學 堂章程開始規定:各國語言,全國皆歸一致中國民間各操 土音,致一省之內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多扞格。茲以官音統一天下 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 門。因為此種官音,即數百年來全國共同遵用之讀書正音,亦 即官話所用之音。到了 1911 年

8、滿清王朝的最高教育機構學 部在清政府即將崩潰的前夕,召開了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 國語辦法案,並建議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審音標準以京音為 主。從此,國語這一名稱開始取代了官話這一名稱。 1913 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確定國語標準音:以京音為主 而兼顧南北,吸收了江浙話的濁聲母、尖團音、入聲等。這種國音 後來被人稱為人造國音,實際上是沒有人說的,因為它不存於 任何一種自然語言中。所以,建立在這種聯合音系上的注音字 母正式公佈(1918)之後,不久就發生了京(音)國(音)之集思廣益(三輯):普通話學與教的實踐與探討 208 爭,有人要求當時的教育部重新制定字母,以受過中等教育的北京 本地人的話

9、為國語的標準音,也就是採用單一的北京音系。這一主 張經過大討論,歷時五年之久,最後終於取得大多數人的共識,並 在 1926 年召開的全國國語運動大會的宣言中得到確認: (國語)這種公共的語言並不是人造的,乃是自然語言中的一 種;還得採用一種方言,就是北京的方言北京的方言就是 用以統一全國的標準國語。 自此之後,國語注音全部改用北京音, 叫新國音,以別於 1913 年由各省代表投票表決的老國音。 注音字母也隨之作了相應的修改。 作為全民標準語的國語,它的語音系統體現在注音字母中。注 音字母雖然採用漢字筆劃式的形體,但也是一種拼音字母,而且是 中國第一套由國家正式公佈的法定的拼音字母。從歷史發展的

10、角度 來說,注音字母是晚清至民國初期漢語拼音運動(切音字運動)的 階段性的小結。當時為使男女老幼皆能讀書愛國而設計的拼讀 漢字的切音方案將近三十種,其字母形體以漢字筆劃式為多(13 種),採用拉丁字母的是少數(5 種)。早期的切音方案多為拼寫 某種方言而設計的,國語統一運動掀起後,在拼甚麼音的問題上意 見漸趨一致。大家認識到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 最便(王照語)。之後,拼音運動與國語統一運動彼此配合,互 相促進。當時,拼音是洋玩意兒,國語採用洋而不失漢字之本的簡 單的筆劃式的字母作為注音工具,是符合民國早期的社會民情的。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清末的官話到民初的老國音,到 二十年代中期的新

11、國音,經過三個發展階段,歷時幾十年,終 於確立了自己的標準音北京語音,從而開始向民族共同語的高 級形式民族標準語的方向發展。 四、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 1955 年 10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召開了全國性的現代漢語 規範化學術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集中在一點上說就是:對民族 共同語加以明確的全面的規範並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提倡、逐步普 及。會後就開展了漢語規範化運動和推廣普通話運動,前一個運動 要求對民族共同語內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的分歧加以整理、加 工,明確各方面的規範,盡量減少內部分歧;後一運動則在各個地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其發展 209 區掀起了學習普通話的熱潮,使學

12、習普通話在全國蔚然成風。同 時,為了配合推廣普通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加快步伐,研製給 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1956 年發表了供討論的漢語 拼音方案(草案),經修訂和反復審議後,1958 年被批准作為正 式方案推行。 漢語規範化運動、推廣普通話運動跟過去的國語運動是甚麼關 係?國語運動的宗旨從來就是十分明確的:國語統一和國語 普及,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正式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標 準國語。因此,從運動的性質和目標來說,國語運動和漢語規範化 運動、推廣普通話運動都是民族共同語從初級形式向高級形式(標 準語)轉化過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其目的都是為了推廣民族共同 語並使之走向規範化,成

13、為全國各地區大多數人都能使用的民族標 準語。 五十年代的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顯然把民族共同語的發 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正確闡明了民族共同語與地域方言的關係 全國國語運動大會正式宣告以京音為標準音,這是它的歷 史功績,但宣言中說:北京方言就是標準方言,就是用 來統一全國的標準國語。這種說法至少在字面上把方言和共同語 等同起來了,其後雖然在國音常用詞匯(1932)的序文裡說明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係用其音系,而非字字悉從其土音,但為時 已晚,以至於在六十年代台灣學者董同龢先生還為此對台灣小學課 本的注音提出了意見。而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則對這一問題有 了明確的闡

14、述:普通話是經過規範和加工的民族共同語,它是為全 國各個地區服務的全民交際用語,普通話不等於北京話。推廣普通 話也不是要取代地方方言,而是要求在使用家鄉話的同時,學會一 種可以通行各省各地區的共同語,以利全社會的發展和建設。 2. 全面闡明了語言規範化的內容 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上對民族共同語的語音、詞匯、語法 等各方面的規範作了廣泛、細緻的討論。僅就語音方面來說,除了集思廣益(三輯):普通話學與教的實踐與探討 210 語音標準外,還討論了異讀字、輕聲、兒化等許多語音規範問題。 會議明確地指出,規範的總原則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 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之所以對語音

15、作了 明確的規定,那是因為不這樣,就不便於大家學習,民族共同語的 口語形式就難以統一;之所以不對詞匯、語法作出明確的規範,那 是因為這兩方面無論就它們和方言的關係或自身的性質而言,都是 無法具體限定的,只宜於定出一個寬泛、大致的範圍,然後隨語言 的發展而隨時加以規範。會議對民族共同語規範化的討論以及會後 展開的工作,其內容顯然比過去全面深入得多。 在這次會議上,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正式獲得了普通話這一 名稱。從歷史上看,普通話和國語這兩個名稱早在清末都 已出現了。1906 年朱文熊在切音運動中提出普通話這個名 稱,他的解釋是各省通行之話,民國時期國語運動代表人物 之黎錦熙先生對國語的解釋也是北京受

16、過中等教育的人 交際、講學所用之普通話,可見這兩個名稱所指相同。普通話這 一名稱一方面包含著對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尊重,另一方面也 是為了強調其普遍性,以便推廣。目前,國語這一名稱仍在台 灣使用,而實質性的問題則是大陸的普通話與台灣的國語究竟是什 麼關係?國外有學者在台灣考察了實際情況後,把用於正規書面語 言以及電視廣播上的國語稱之為標準國語,並定義為基本上 是北京方言減去帶極端口語味道的地方特徵,是大陸與台灣都 作為國語來推廣的言語形式。此外,又把日常生活中通行的主要 受閩南話影響的國語稱之為台灣國語,它是一種具有明顯過 渡性質的國語變體。這種看法是切合實際的,這樣,台灣的標準 國語相當於大陸的標準普通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