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9072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一从年轻时发出耀目光芒之后,曹禺一直未能重 振雄风,到了晚年甚至写不出东西来了,这使他长 期陷于挫折感、挫败感中。曹禺的一生是苦闷的。 最初促成曹禺的是他对于生活和世界感知的苦闷, 这是他创作的源泉。但曹禺的苦闷很快就转移了, 转移到外界以及他自己对他的看法和要求上,他必 须满足这些要求,但他无法做到。个体性的曹禺遭 遇了时代的批评。他开始陷于对创作的苦闷,这恰 恰成为阻碍他创作的绊脚石。 虽然路上一直有鲜花, 但对曹禺来说,也永远是风霜与鲜花同在。 世界经典作家许多能够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 力,曹禺苦恼于自己的早得盛名而又早衰。他在 心底会把自己和他们相比,晚年经常想到他们。 他说:“我想得

2、太大了。我想但丁,想托尔斯泰。 ” 他很佩服易卜生“早年写了许多历史诗剧,又写 了两本诗剧布朗德与彼尔 金特 ,表现人 的精神反抗后才转入写几本社会问题剧,如社 会栋梁 、 傀儡家庭 、 群鬼 、 国民公敌等, 到了晚年,他又探索新的境域。 ” 然而一想到自 己的现状他就懊丧了: “就我,还想成托尔斯泰 呢!” “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 ” “每当提到 巴尔扎克写了满书架的大作时,他真的自愧不已!这, 成为晚年困扰他的最大痛苦。 ” 不知是否“江 郎才尽”的寓言永远会刺激中国作家的自我意识, 曹禺长期摆脱不了这种潜在的精神折磨。 “曹禺现象”还是在抗战时期曹禺创作的转型 期就出现了,他的新作品

3、受到人们的指责,认为没 能达到以往的高度。客观地说,曹禺此时的社会剧 作,艺术价值还是超乎同时代许多戏剧家之上的, 其中仍有曹禺个性风格的鲜明特征。但他深为盛名 所累,人们总是要拿他的前期标杆来衡量他,对他 有着更高的期待。曹禺因而长期遭受着这种现象的 苦恼和折磨。晚年曹禺享受着社会的尊敬与爱戴, 表面上似乎没有了年轻时的孤独与寂寞,但他在创 作方面的感觉却更加苦闷。他越是深陷在这种折磨 之中,就越写不成东西,因而内心更为孤独和寂寞。 曹禺经常问女儿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一个字也 写不出?”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来那个劲儿,可是 像是不大行了。 ”对此, 曹禺自然是不甘心的, 他说: “仅靠年

4、轻时写了一点东西维持精神上的生活,实 在不行。 ”他“想在 80 岁的时候, 或者是 80 岁之前, 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来” ,说: “我要写出一个大东 西才死,不然我不干。 ” 他也确实构思了一些剧 他也确实构思了一些剧 目,诸如人们熟知的黑店 、 外面下着雨 、 “斗 战胜佛”孙悟空、 岳父等,但“总是写着写着 就写不下去了” ,因为“太浅,太俗,也太无意义,曹禺的苦闷曹禺百年文化反思廖 奔内容提要 在曹禺百年之际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家,我以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他的创 作道路和经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启迪今天的创作。曹禺早期写出的 4 部 剧作雷雨 、 日出 、 原野 、 北京人 ,

5、以及从巴金小说改编的家 ,奠定了他在 中国以及世界剧坛上的地位,然而中年以后他再也未能写出水准接近的作品,这成为中 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突出的 “曹禺现象” 。这里试图通过解读 “曹禺现象” 的文化内涵, 揭示曹禺的独特价值和真正意义,反思政治文化用急功近利约束文艺创作的恶果,呼唤 孕育文学艺术大家的生态环境,同时希望警示作家对创作规律的敬畏之心。文学评论 2011年第期6只好全部作为废纸” 。问他是否被政治运动吓怕了, 他诚实地说: “也不是害怕,就是觉得不对头,觉着 可能出错。 ” 这与巴金所说的“毒草病”症状不 这与巴金所说的“毒草病”症状不 太一样: “因为害怕写出毒草,拿起笔就全身

6、发抖, 写不成一个字。 ” 曹禺是自觉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 够正确反映现实、能够承载时代精神的。但一而再、 再而三的失败,使他对自己越来越没有把握了。 写不出更好的东西,就对自己的过去格外珍 惜。曹禺十分关注自己早期作品的上演反映。万 方说: “他常常怀疑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好, 怀疑它们的价值。 ”他会问女儿: “我的戏是不是还 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万方反问他: “你说呢?” 他就中止了 。他其实是知道答案的。他懂得自己 早期作品的价值。他可能只是从旧作的历久性里 寻找安慰,来平复一点难以写出新作的苦闷吧? 没有人用“江郎才尽”来铨释曹禺,人们理 解他的不得已,更愿意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

7、 政治干扰的角度来寻求原因。我们可以把“曹禺 现象”归罪于政治文化的强力介入,特别是归罪 于极左文艺思潮的干扰,或者归罪于他的成名累。 但是否还有着更为深入复杂的文化成因呢?二熟悉曹禺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精神性的人, 他对世界的感知是极具个体性和自我性的。他的 早期创作是出自内心的自然冲动,艺术性的, “纯” 性的,而不是来自外在需求。它们的成功,成功在 曹禺既与时代同步又与时代疏离。同步体现于曹禺 对时代思潮的感知和体认,他最初进行戏剧写作的 冲动即来自时代的促发。疏离在曹禺又与社会保持 着一定的距离,这使他的精神有一个寄放的天地, 得以躲在旁边做隔岸观火式的客观写作。 当曹禺剧作最初获得成

8、功时,人们惊讶于作品 深邃与作者年轻之间的反差,常常猜测曹禺是为了 什么和如何写出这些作品的。他于是反反复复地告 诉人们,他的写作只是内心情感的外露,没有什么 具体的动机和目的: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 的需要。 ” “一种迫切的情感的郁积,使我执笔写 下了雷雨 。 ”郁积的什么情感呢?就是一种来自 自然天性的对外在世界的窥测心: “与雷雨俱来 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 言喻的憧憬。 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 。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 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 雷雨 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 雷雨的创 作如此, 日出亦如

9、此: “我整日觉得身旁有一个 催命的鬼,低低地在耳边催促我,折磨我,使我得 不到片刻的宁贴。 ” 这种内心压力促使着他笔耕。 总之,他反复强调自己的创作只是一种内在冲动的 结果。作者没有撒谎,他最初的戏剧写作确实不为 了什么,构思是在内心自然形成的,是油然而生的, 既没有人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先期设计,事先也没 有存了一个清晰的创作理念在头脑里。他的写作甚 至只是从片段开始的: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 糊的影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 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 “也 没有想到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社会效果,甚至连主 题也没有预先想到它” 。然后“情感的激动,终 究按捺不

10、住了” ,就像溃坝一样,鬼使神差般就 写出来了,写出来就成功了。这是曹禺的天才所在, 也是他前期作品无人能及的根本原因。 当然,说起来简单,事实上要达到这种创作 的自由境界,对于社会和时代的感知是基础,对 于所描写对象的独特体验是源泉,而丰富的戏剧 阅读和舞台实践更是基石,这些条件,曹禺尽管 年轻,却已经得天独厚地拥有了。 曹禺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生活的感受 是独特的。他天性敏感、细腻、忧郁、孤独,他说: “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 纵然在人前我有时也显露 着欢娱, 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的人, 自己不断地来苦恼着自己。 ” 精神性的曹禺因而 精神性的曹禺因而 极端体味了五四后新

11、一代文学青年面对一个深沉黑 暗世界的内心苦闷: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 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他在其中 感觉到了“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 , 因而感知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即将崩溃和垮塌,正 要经受一场暴雨雷电的摧残与洗礼,属于旧时代的 人物通通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坟墓。他说,构思日 出时, “冲到我的口上,是我在书房里摇头晃脑 背通本书经的时代,最使一个小孩动魄惊心的 一句切齿的誓言: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见 商书汤誓 ) ” 这种强烈的时代悲剧性体验,成 为曹禺早期创作的社会诱因。 曹禺对于他的描写对象有着真切观察与体验。 他说: 日出 、 雷雨 “这两个戏的故事情

12、节都是我曹禺的苦闷7天天听得见、看得到的亲戚、朋友、 社会上的事”, “我四周更多的人,就是雷雨 、 日出中那些人。 对于这些人我太熟悉了” 。即便如此,落笔前他往往 还要充分体验生活。例如为了写好日出第三幕 所描写的下等社会,曹禺跑到天津贫民区的“鸡毛 店” 、 “土药店”和妓院里去接触各色人等,他说:“那 里面的人,我曾经面对面地混在一起,并且各人真 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流着泪, 掏出心窝子的话, 叙述自己的身世。这里有说不尽的凄惨的故事。 ” 曹禺更有着当时无人能及的戏剧阅读与舞台实 践经验。避开社会喧嚣而潜心躲在南开和清华图书 馆里读书的经历,大约使他获得了对西方戏剧的最 大阅读量,得以

13、潜心发掘这座宝库。他中学时期几 乎通读了导师张彭春赠送的英文版易卜生全集 , 以后广为涉猎莎士比亚、萧伯纳、契诃夫、奥尼尔 作品和古希腊悲剧,以及戈登克雷的戏剧理论。 而他幼年即看了许多传统戏、文明戏和幕表戏,14 到 23 岁又经常演戏,在南开新剧团先后主演易卜生 国民公敌 、 玩偶之家 ,改译、改写、改编并演 出高尔斯华绥、 莫里哀等的争强 、冬夜 、太太 、 新村正 、 吝啬鬼等,这些经历使他获得了舞台 名声, 积累了表演和导演经验, 把握了鲜活的舞台感。 上述种种条件,虽直接导致了曹禺的成功, 但还要等待一个特殊的作品孕育环境,那就是, 在当时纷杂混乱的大革命和抗战爆发背景下,曹 禺长

14、期呆在学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略略旁置 了社会动荡和人世扰攘,所以能够居高临下悲天 悯人地俯视着深陷人间污垢里的芸芸众生,心无 旁鹜地进行阅读、思考和写作。这种经院式条件, 使曹禺一定程度上与外界保持了距离和间离,得 以摒去时代的浮躁喧嚣,摆脱开直接功利性来创 作,从而真正探入到欧美戏剧文学的精神深处, 而又用心体验本土文化中的生活真谛及其矛盾, 剖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市和农村生活的精神 肌理,迷醉于沉心静气的精神游弋,创作出洞悉 人性与人生的作品。对艺术的这种专一追求,尽 管使作品涂上略与时代隔膜的朦胧色彩,却保证 曹禺作品超越众多急就章和潦草敷衍之作,享有 了高贵的精纯性与独特性,而成为

15、典雅的艺术品。 背景、学养、积累和悟性提供了曹禺早期成 功的前提,而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的客观写作环 境成就了他。以后曹禺再想回到原来的创作状态 则永远不可得了。三然而,时代在一再要求和改变着曹禺。初时曹 禺曾坚持自己的创作初衷,主观上对那种改变意图 进行了反复的抵制与反抗。 实践透示出他的正确性, 坚持使他成就了四部巨作。如果没有曹禺的坚持, 我们可能只有雷雨了。我们甚至庆幸在转向已 经开始并延伸之后, 曹禺仍然坚持写完了 北京人 。 最初人们在对曹禺“惊艳”的同时,一方面看 到了他的独特之处,一方面也激烈抨击他作品的缺 陷,两端评价悬殊,落差极大。批评主要可以归纳 为三种说法: 模仿、 问题

16、剧和“小我” 。前两种评论, 尽管也带来他的苦闷,但曹禺都能态度诚恳、拒不 接受,后一种评论却深深刺伤并最终改变了曹禺。 第一种评论是指出曹禺戏剧对欧美的模仿痕 迹。人们反复比较、细致寻绎曹禺与西方戏剧文化 的渊源关系,如说雷雨受到索福克勒斯俄狄 浦斯王和易卜生群鬼 、 娜拉的影响, 原 野受到奥尼尔琼斯皇 、 天边外 、 榆树下之 恋 和奥斯特洛夫斯基 大雷雨 以及哈代小说 归 乡的影响等等。这种寻绎自有其学理性价值,曹 禺自己也承认古希腊悲剧、易卜生和莎士比亚对他 影响极大。但是,大约人们惊诧于神童的初焰过于 耀目,一定要寻求到一种“合理”的解释,而将这 一点强调得过分时,曹禺无法接受了。他十分抵制 地说: “时常有人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或者臆 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袭了 Euripides (欧里庇得 斯)的 Hippol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