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8883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12期理论探讨发展观是人类对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回答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关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嬗变。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是人类发展观的根本进步和重大发展, 蕴涵着内在的规律。 系统考察人类发展观的历史形态,探索其中的嬗变规律,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 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二战以后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发展观1.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 “二战” 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 在

2、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 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其基本观点是: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重要标尺, 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 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形成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出现了一批研究发展的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著作, 刘易斯和他的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莱本斯坦及其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1955年)和罗斯托及其经济增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1958年)等。 这一时期发展与经济发

3、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就是同义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止,人们通常把经济的发展当作发展的全部, 以经济增长问题来涵盖发展问题。 如以联合国于1951年发表的“欠发达国家经济开发方略”为代表。在这一时期,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是发展政策的首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 基于这一发展观,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促进资本积累和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战略。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这种发展观对于战后初期各国恢复经济,为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对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经济增

4、长的“黄金时期”功不可没。这种发展观,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观主要表现为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把发展过程等同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甚至认为经济增长就等于GDP的增长。 这种以物质资本积累和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观, 由于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造成了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人类逐步丧失赖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于国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06级马哲研究生杭州311121)内容提要:从历史上来看,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发展观并推动着人类的发展。

5、每一种发展观都有它科学的因素,但也有它不足的层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它积淀了前人发展观的科学因素,抛弃了不科学的成分。在此,本文从发展观历史演变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关键词:发展人自然社会科学发展观14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12期理论探讨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发展的真正意义。 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 “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 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2.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得资、 能源的大量消耗严重污染破坏了环境。 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探讨以经济增长为主模式的利弊, 并探索研究如何

6、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的“罗马俱乐部”通过其对“人类困境”的研究,在客观上证实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消极后果;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环境保护的新一页。 但由于没有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主张经济不发展或称零增长。 具有典型意义的观点,就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关于世界趋势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围绕着“对单一追求国民经济的绝对增长” 理论的质疑产生了增长极限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 其中主要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

7、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 如果按这个趋势下去, 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原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个理论一反单纯追求国民经济绝对增长的理论俗见,把长期受到人们忽视的资源、环境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的面前, 无疑对人类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罗马俱乐部梅多斯的结论诚然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这表现在梅多斯在使用福莱斯特世界动态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时,单纯局限于以“增长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而把人

8、类智慧及科学技术进步等社会发展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排除在研究之外,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性, 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使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好的体现,因而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受到了质疑。3.“没有极限的增长”论基于对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论”的批判及其合理性的继承,产生了“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朱利安L西蒙,他的没有极限的增长一扫增长极限论的悲凉和萎靡,无限乐观地指出:生产的不断增长能为更多的生产进步提供潜力。 地球上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供经

9、济不断发展之需。会有新的技术和资源能够增加生产, 保护并改善环境。 虽然目前人口、 资源和环境发展趋势给技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问题,但人类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因而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 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在不断改善而不是在逐渐变坏。 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将人类能力提升到无限地步,认为人的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诚然“无极限的增长”理论具有过于乐观的一面,但它对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无限性和技术进步的自信,无疑将人类从罗马俱乐部的极度悲观中拉回到现实,把人的能力和技术的进步凸显于发展理论面前,“人的能力的无限性”从某种程度上又指出了发展的主体

10、方向。这一观点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作用并为后来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了借鉴。但它忽视“资源”与“环境”的明显错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普遍的质疑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4.人与客观世界相协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趋于缓慢。这使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即增长不等于发展, 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美国学者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 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1970-1980)报告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8

11、3年联合国推出这一阶段关于发展观具有代表性的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新发展观一书。 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所谓整体的,是指发展模式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观点, 既要考虑到作为整体的社会人的各个方面, 又要看到15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12期理论探讨人们相互依存关系中出现的多样性;所谓综合的,是指各个部门、地区的协调一致;所谓内生的,是指充分正确地利用本国的力量和资源来促进发展”。新发展理论。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 综合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 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 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

12、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生、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与人的综合发展过程。这种关注重心由客体移向主体, 标志着发展观上的一个质的转变。 但是这一发展观也有它的不足:其一,忽视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公平现象,即“代内公平”问题。 其二,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 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 即 “代际问题”。5.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越来越予以重视。在1972年有11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

13、发表的为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紧迫的目标, 它必须同世界经济与发展这个目标同步协调地发展。 ” 这就已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初步思想。1980年3月,联合国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 随后这个概念逐步被更多人使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研究报告中, 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的文件, 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14、这一发展观研究了人类代际关系, 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 因此, 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1)肯定发展的必要性。(2)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即当代与后代的关系。(4)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 即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非杜撰出来的,它是对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的批判断承,与“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相呼应,把资源分配的代际伦理思想、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思想、效率与公平的思想等现代精神纳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恢宏视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但是可持续发展观也存在着自然的不足之处:首先

15、,可持续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忽视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缺乏必要的层次性。以发达国家的情况为基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际上在发展中国家就无法不折不扣地实现。 其次,可持续发展观对于国家、地区、 民族内部的不公平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忽视或很少涉及国家、地区、民族内部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协调的问题。最后,可持续发展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关注不够。强调了自然与人,忽视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忘记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甚至出现了自然中心主义趋势。6.发展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这一思想最早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才是发展

16、的最高要求。 佩鲁认为发展是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人的需要既包括基本的物质需要也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精神的需求。 他说:“既然历史已经以制度性暴力造成的血腥行为为代价把那些比较拙劣的骗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就理应是政治家、 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一致接受的目标。”但是,这一发展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人们普遍接受。1990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提出人类发展这一概念作为发展转变的标志。 该机构发展人类报告的目的是要使国际学术界和各国领导人把发展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到人类发展上来。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K-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了 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他在书中阐述了“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森所说的自由是由社会所赋予人们的,人们采取各种社会、经济、政治行为的权利和能力,它不只是个人的选择权利,更是社会制度为此而提供的承诺和保障。森尖锐地指出,尽管16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12期理论探讨这个社会中财富正在空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