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56416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的历史,或者说注意了考古学的动态研究。 上文所引 的结论已反映了这一特点。张敏对龙虬庄文化去向 还做了动态的推断:“若将龙虬庄、 凌家滩和后铁营 遗址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看,推测龙虬庄文化中可 能有一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发生之后向淮河上游迁 徙,其西归的路线大致是从江淮东部经江淮中部,最 终至淮河上游一带。 ” 樊力对豫西南史前文化的分析 也充分考虑了裴李岗文化的迁徙问题。 再如,由江苏 阜宁陆庄一类良渚遗存的发现可知,太湖地区的良 渚人是逐渐向北拓展到达淮南的,再以淮南为基地 “进军” 淮北与大汶口人碰撞,而不是从太湖地区长 驱千华里直捣淮北,才出现新沂花厅大墓那种文化 两合现象。 良渚势力的紧

2、逼使大汶口人发生了迁徙, 苏北鲁南由盛而衰,而鲁东南却突然兴旺发达,颍水 流域才出现大汶口人的 “飞地” 。或许有学者对这种 文化上的巨大变迁另有解释,但不论何种解释,都离 不开一个动态的原因。可以说,在淮系文化的研究 中,动态的考古学研究表现得最突出,也最富成效。 苏秉琦先生生前曾提出过 “动态考古学” 。我虽不知 道淮系文化研究中的这一特点是否符合苏公的原 意,但淮系文化的动态研究确实是一种系统的研究 新路,是对以往把一处遗址上下层堆积不加分析地 视为 “一脉相承” 的那种研究思路的挑战。 三、 淮河史前文化大系的提出,有助于正视、 珍 惜我国丰富无比的古史传说材料,有助于先秦民族 史的研

3、究 淮河史前文化大系的提出,有赖于先贤对古史 传说科学分析的启示。传统经学所代表的王朝正统 史观之一就是中原民族历来先进,四夷历来落后, “蛮夷猾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学派的崛起给 传统经学以强列冲击,在史学史上自有功在。 不过他 们过多地采用默证,“疑古过了头”,排斥古史传说。 考古学先辈李济说:“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 也只能算 一种推倒为史的痛快的标语,要奉为分析古史的标准,却要极审慎地采用,不然就有被引入歧途的危 险。殷墟发掘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古史的构成,是 一个极复杂的问题。 上古的传说,并不能算一篇完全 的谎账。 ”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相当一部分符合历史真 实,是浓缩了的历史精华

4、。 徐旭生说,后人 “即使想造 谣,也造不出那样的谣” 。 例如,作为他称、 泛称的 “东 夷”,其主要的原始成分是太昊和少昊两大集团(徐 旭生还把蚩尤包括其中),少昊当自太昊分出。传说 太昊起家于淮河流域今河南淮阳,少昊之墟即泗水 流域的曲阜。这与考古学上所见裴李岗人从豫中迁 来淮泗落地生根、 创造了北辛-大汶口文化的结论 不悖。太昊集团(或其一支)可能曾以古济水流域为 家,繁衍出后来的宿、 任、 颛臾、 须句四个风姓国族, 有所谓风姓四国 “实司太昊、 有济之祀” 。 少昊集团立 足于淮泗地区,日益壮大,向北发展,与传说中居于 潍、 淄流域的 “山 禺夷” 先祖和潍水以东的 “莱夷” 先祖

5、 结合而为松散的 “海岱” 族群,即 “东夷集团” 的祖型。 “东夷” 与 “淮夷” 就是这样同根共生而又分道发展的 两个文化亚集团。有些古史传说与考古学收获形影 相随并非偶然。对待古史传说,关键是 “审慎” 。 先秦民族史的研究,以往主要靠古史传说。 现在 主要靠考古学。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研究先秦 民族史的基础。 淮系文化的提出,就把三代时期淮夷 族群的历史上溯到了公元前6000年以前,但不论史 前还是三代时期的淮系文化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不 论 “淮夷” 还是 “东夷” 都是自称,“东夷” 中是否仅涵 纳了 “山 禺夷” 、 “莱夷” 和 “淮北之夷”?考古学能否从淮 南考古遗存中分析出

6、不同的族姓集团?这些问题虽 难度很大,但如果将文献与考古进行整合研究,并非 完全不能解决。 由此启发我们,还有许多课题有待开 发。例如,长江流域的文化、 族群是否仅由 “苗蛮” 或 “江汉” 一族所能涵盖得了?诸如此类,均在未来的宏 图之中。3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号: 40472087)略 论 淮 河 流 域 新 石 器 时 代 文 化3 张 居 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 合肥230026)淮河流域是古史传说中东夷集团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华夏、 东夷、 苗蛮三大部族交叉、 碰撞和融合的主要舞台,旧石器时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先民在此留下了

7、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近几十年来有不少重要的考古发现。 近年来,高广仁先生明确提出了淮系文化的新认识。笔者现就新石器时代淮系文化的特征及形成进程阐述近年来的学习体会,以期引起学界对淮系古文化的关注。·7·一、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序列与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各地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根据目前材料,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三个区域和四个阶段:三个区域是指以河南中、 东和南部为代表的上游地区,以安徽中北部为代表的中游地区,以苏北、鲁中南为代表的下游地区。以距今9000- 7000年为第1阶段,上游地区有舞阳贾湖为代表的贾湖文化和以

8、新郑裴李岗、 密县莪沟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中游地区以小山口文化为代表,下游地区尚未发现这个阶段的遗存。以距今7000- 5000年为第2阶段,该阶段考古发现非常丰富,上游地区以大河村文化为代表;中游地区以侯家寨文化为代表等;下游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黄淮地区以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为代表,南部江淮地区以龙虬庄文化为代表。 过去有学者曾将下游地区这个阶段的遗存称为青莲岗文化。以距今5000- 4500年为第3阶段,上游地区以谷水河三期文化为代表,中游地区以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为代表。下游地区这个阶段北部黄淮地区以大汶口文化花厅类型为代表。南部江淮平原区为文化间歇期。以距今4500- 4000年

9、为第4阶段,上游地区以龙山时代王成岗类型为代表,中游地区以造律台文化为代表,下游地区这个阶段北部黄淮平原区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南部江淮平原区仍为文化间歇期,仅发现有少量良渚文化和造律台文化遗存分布,被称为 “文化走廊” 。另外,由于古人在其迁徙和传播文化时,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和适应的生存环境,同纬度地区成为其首选的栖息地,即同纬度迁徙与传播。 汉水流域和淮河流域纬度大致相同,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相同或相似,鉴于此,笔者曾提出贾湖先民可能曾向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从而使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笔者曾称之为 “淮汉文化带” 。二、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共同特

10、征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归纳梳理得知,淮河流域新 石器时代文化大致存在以下共同因素: 1.居住址方面,均以平地起建的房子为主,流行 整塑整烧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在第1阶段的贾湖 文化时期已出现其萌芽,第2、3阶段的大河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达到鼎盛,出现了几十间 一排的排房,这应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关。 2.埋葬习俗方面,以墓葬排列连续而密集的墓 地为显著特色,贾湖文化和龙虬庄文化墓葬的排列 方式非常相似;以犬为牲的现象在贾湖文化时期已 出现,随葬大量精致的石器、 骨器的现象也始于贾 湖,大汶口文化时期更为盛行。 另外还有以鹿角随葬 者,这些都可在贾湖的墓葬中找到共同因素。 葬式上 的一次葬

11、与二次葬的合葬现象、 摆放式二次葬现象、 多人一次合葬现象等,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3.遗物方面,陶制品制作工艺和器物组合上具 有较多的相似性。 如均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常见 纹饰有附加堆纹、 戳刺纹等,主要器类(壶)、 羊角状把(钮)陶罐等,都可在贾湖遗址 中找到祖型。但是,淮河中、 下游的带附加堆纹的釜 颇具特色,与贾湖者明显不同。 骨角器发现较多,特别是龙虬庄遗址,器形多样 且磨制精良,数量以镞最多。 大汶口文化与贾湖文化 在制骨工艺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制骨工艺和骨 制品形态上来讲,淮河流域更具有较为明显的传承 性。 4.文化传统方面,虽然在贾湖一期和小山口文 化时期也存在以釜和支

12、脚为特征的文化,但自贾湖 二期开始,直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淮河流域一直以鼎 为主要炊器,壶为主要水器,鼎文化为淮河流域的显 著特征。 5.经济形态方面,贾湖、 侯家寨和龙虬庄都发现 了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存,大河村、 王因和尉迟寺都发 现有稻作与粟作共存的现象,表明淮河流域都以稻 作文化或稻粟混作文化为主要生业形式,虽然这一 带的先民对野生稻的采食和利用可能晚于长江流 域,但稻作农业应是与长江流域同步发生的,而且在 5000年前,淮河上中下游均早于长江流域几乎同时 实现了粳稻特征的定型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同纬度 粳稻栽培带,笔者曾称之为 “淮汉粳稻栽培带”,同时 也形成了一个以栽培和食用粳稻为特征的传

13、统文化 区,即笔者所说的 “淮汉文化带” 。 6.自然环境方面,淮河流域纬度大致相当,地域 相连,在贾湖、 石山子、 龙虬庄、 王因都发现了大量的 斑鹿、 麋、 獐、 麂、 家猪、 猪獾、 牛、 狗、 龟、 鳖、 扬子鳄等 爬行类,鹤、 雁、 天鹅、 雉等鸟类,鲤鱼、 青鱼、 草鱼等 大量鱼骨,丽蚌、 矛蚌、 珠蚌、 楔蚌、 篮蚬、 中华圆田螺 等草原、 湖沼和水生动物骨骼,表明其有着同样的自 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7.原始信仰方面,流行龟灵崇拜现象,贾湖文化 已较为盛行,仰韶时代流行范围更广,特别在淮河中 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内,分布广泛。 这些惊人的·8·相似之处,没有

14、一定的文化传承性是不可能的。 地处 江淮地区、 年代大体相当于尉迟寺遗址的安徽含山 凌家滩遗址,更是发现了内装玉制式盘的玉龟,表明 此时的龟灵崇拜可能已经发展到了原始宗教的层 面,成为一种祭祀用品。 8.精神文化方面,贾湖和侯家寨、 龙虬庄都有相 当成型的契刻符号,且有一定的重复率,特别是贾湖 和侯家寨都在陶器上刻有太阳纹,表明它们可能具 有共同的原始宗教意识。而龙虬庄遗址出土属于造 律台文化的陶片上的刻符,不仅结构复杂程度不低 于安阳殷墟甲骨文,而且书写流畅,书面排列规律性 强,虽然不能给予完全解读,但完整地记录当时的一 件事情则是完全可能的。 以上八个方面表明,淮河流域这个时期的考古 学文

15、化具有相当多的共同因素。 总的来讲,在前仰韶 时代,中游的小山口文化相对较弱,上游地区的贾湖 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均为强势文化,上游呈现出一枝 独秀的局面。 在仰韶时代,大河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是淮河流域东西对峙的两大强势文化,其势力范围 此消彼长,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中产生过剧烈而 强大的影响。 到了龙山时代,淮河流域西有强大的王 成岗类型,东有分布广泛的造律台文化,北有强大的 龙山文化,从而进入了城邦林立的早期文明时期,为 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是否可以认为,在贾湖文化晚期,其居民 因某种原因,其中一支沿淮河东下,进行同纬度迁 徙,后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创造了侯家寨文化和大

16、 汶口文化的大墩子类型,并影响了整个大汶口文化 和淮河中下游地区,故可认为江淮东部的原始文化 来源于贾湖文化,其稻作农业亦应源自贾湖文化。 上 述分析结果与我们对贾湖遗址材料的分析结果是一 致的。 如果上述推测成立的话,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存 在如此多的共性就不难理解了。 三、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史前文明化进 程中的地位 淮河流域是连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文化 巨龙的枢纽和桥梁,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曾起 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淮河流域是最早出现设防聚落的地区之一,在 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聚落,就已出现防御性的围濠。 其后的仰韶时代,环濠聚落在淮河流域普遍存在。 到 了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时代晚期,本区最早的城在 郑州西山出现了。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 社会复杂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进入5000年 以后的龙山时代,首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安金 槐先生发现河南登封王成岗城址以后,在淮河上游 地区,城的发现犹如雨后春笋,淮阳平粮台古城、 郾 城郝家台古城、 临汝煤山古城、 新密古城寨古城等等,都一丝丝透露出早期文明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