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5752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7年8月第16卷第3期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The Socia l Science Journa 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Aug. 1997Vol. 16No. 3汪 曾 祺 小 说 艺 术 散 论王 海 燕摘 要 汪曾祺之独特,就在于,他是当代文坛的一位不为潮流所动的作家,一位对世事人生保持着宁静、恬然、 淡泊的作家,一位能把诸多短篇小说的结尾制作得美奂美轮的作家,一位实录民俗且对此保持一份诗心梦意的作家。文章由此探讨了汪曾祺的小说艺术成就。关键词 淡 善醒 能醉 大俗 绝俗新时期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艺术形式的 “赶时髦”,并且几乎赶的全是西化了的时髦。这么

2、说不具褒贬之意,只是纯粹的客观描述。回眸晚近二十年的文学,当我们在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的 “河” 中颠来倒去的 “流”,我们曾为情节与情结相交织的中西合璧的意识流到底算是什么玩意儿而争论不休,忍耐不了 墙上的斑点(沃尔芙)式的破碎的读者,倒也渐趋接受了 夜的眼(王蒙)式的东方化的改造;当我们徜徉于现代主义的小说之林,陶醉于象征主义,荒诞意识,研究着小说的变形艺术,猜谜一般地试图连缀能指与所指之间断裂的链环,我们在获得快感之余又常常难以逃避因阅读的艰涩而带来的疲惫之感;当后现代主义话题喧嚣一时,畅销书主义取代了精英主义,调侃、 戏拟及种种商业化手段消解了技法和中心意义,乃至消解了一切,雅与俗

3、之间已然 “跨过边界,填平鸿沟”(费德勒),小说的文化意蕴正悄然萎缩。如果说雅俗共赏尚能争得一方天地,那么相当一部分 “后现代” 作品的粗糙、 粗陋、 粗鄙则让学院派扫兴和厌弃。 新时期文学面临的窘境是,读者太容易喜新厌旧,对所有新鲜玩意都维持不了长久兴趣。有人谑称,作家被形式的疯狗追赶着,读者、 评论家们又去追赶形式的疯狗。 就在我想从这种追赶和被追赶的游戏中脱身之际,我走向了汪曾祺。汪曾祺不是一个为潮流所动的作家,他不赶时髦。 在 “主义” 林立的时代,他老实巴脚地宣称:“关于方法,我觉得有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顶多再有一个现代主义,就够了。 有人提出 新写实 、 新状态 、 后现代

4、,花样翻新,使人眼花缭乱。 我觉得写小说首先得把文章写通,文字不通,疙里疙瘩,总是使人不舒服。搞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让人觉得是在那里目 蒙事,或者如北京人所说 耍花活,不足取。 ”如此看来,汪曾祺实在有点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经年” 的特立独行的执拗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接受什么样的文学,是与读者彼时彼地的生存状态、 阅读心境、 审美期待相关连的。我每每在激情难倾,矫情不甘,既不想拒绝俗世的快乐,又总想摆脱俗世的收稿日期: 1997- 05- 12烦扰时,尤其喜欢读汪曾祺。我记下偏爱他的缘由:关于 “淡淡的” 滋味有过温馨的童年记忆的汪曾祺,他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并不全是温馨,在此我不

5、打算一一赘述他所遭受过的粗暴和斯文扫地。 他曾走入生命的困境、 绝境,却有着经历人生波峰浪谷之后处变不惊的宁静、 恬然、 淡泊,一派 “曾经沧海难为水” 的风范。无可否认,汪曾祺笔下的诸多人物颇具仙风道骨,有的还侠胆义肠,他们会将你带进适性自然、 物我两忘的至境、 化境。但汪本质上仍然恪守儒家精神:一群书生,穷困并不潦倒,食不裹腹,电灯费都交不起,仍然一烛为度,嚼野菜而读诗书,高谈阔论,藏否世事(老鲁)。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应付艰难生活韧性十足,治印卖花兼课办书展,贴补家用;教授夫人制作童装,代织毛衣,集资作西点,设摊出售;学子们则加盟各行各业,四处兼差。逆境中虽儒雅不再,还是有蔡德惠式的

6、学子,勤奋读书,苦作学问(日规),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陋巷箪食瓢饮为乐的品性。即使在六十年代劳动改造掏大粪的日子里,“我” 也没有沉沦和玩世不恭(七里茶坊)。 这些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做人的 “格”,做人的 “骨”,做人的 “气” 。 汪曾祺毫不讳言:“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 他还强调说:“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这一点很重要汪曾祺是以儒家充满人情味的一面去淡化 “道理”,把 “理” 化作了随处可以感受和触摸的 “充满人的气息的 人境 ”,化作了

7、 “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汪曾祺的作品中,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从殷实富户到升斗小民,你很难见到他们介意外在环境的恶劣而诅天咒地,而愤世嫉俗,而义愤填膺。 人物的孤独是淡淡的,凄凉是淡淡的,苦涩是淡淡的,欢乐也是淡淡的。不见他有大喜大悲的处理,不见他有刻意提炼的戏剧化情节。 欢乐的日子犹如熟藕飘香(熟藕),哀伤的日子一场号啕大哭之后,卖唱的还去卖唱(露水),打豆腐的还去打豆腐(辜家豆腐店的女儿)。淡淡的日子就用淡淡的语言娓娓道来。语言的话题本文不打算展开。娓娓道来,在汪曾祺,就是把握住了与生活与人物相和谐的叙事节奏。他说:“ 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

8、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气势恢宏的风格,铁马金戈的场面,恐不宜用汪的叙事节奏,唯淡淡颜色,才能不紧不慢着墨,唯悠闲状态,才能 “慢慢地说”,“不着急” 。汪曾祺不时地调动生活的幽默,以冲淡生活的苦涩,诸如:西南联大师生抗战中的艰难困窘,皮鞋鞋底有洞,“一位老先生为此制了一则谜语: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 ”(鸡毛)。 布鞋露脚趾与后跟,戏称为 “空前绝后”(日规)。 对生活保持一份幽默态度,能为灰色人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幽默把本来可能推向端点的喜与悲,都化作了 “淡淡的” 。汪曾祺关注那些过平淡日子却能自得其乐的人们,并表现出对他们的由衷欣赏:卖果子的叶三,风里雨里,水路旱路

9、,贩瓜卖果,为生计奔波,还有闲情逸致,交画家朋友。 耳濡目染间成为一个不俗的 “鉴赏家”(鉴赏家)。 大淖里的挑夫们,家无隔宿之粮,却能粗茶淡饭吃得喷喷香,插花戴朵妆扮自己(当然是女人),调笑戏闹生出好些粗俗的快乐(大淖记事)。 北京小酒馆里的老头儿们,啃兔头,喝一毛三一两的酒,一个个陶醉其间,用酒馆常客上海老头儿的话说:“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读如 尸吊),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鸟飞在22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安乐居)。流淌在汪曾祺笔下的,多半就是这种淡淡的,却是滋味淳厚的日子。淡淡的日子中也有罪恶,有残暴,有逆境,有苦痛,例如陈小手救了

10、两条人命却被团长打死,例如十一子被保安队打得只剩一口悠悠气,例如跳芭蕾舞 天鹅之死 的白蕤的遭遇和玉渊潭上的 “天鹅之死” 但汪曾祺更愿意沉缅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友情和爱情,沉缅于善良、 温馨以及弱小者的相濡以沫。我们有必要深究汪曾祺小说选择 “淡” 为基本色调的原因:“淡淡的” 之于汪曾祺,是充满乐观主义的整体性观照世界的宇宙观。 这样的 “淡”,幻化作典型的意象,那就是(老鲁津津乐道描述过的)南京城外赶驴子的小姑娘,“光着脚巴丫子,戴得一头花”(老鲁)。“淡淡的” 之于汪曾祺,是人道主义的对人的关怀与欣赏。这样的 “淡”,幻化作典型意象,那就是顶着十二个戒疤的小和尚明子与村姑小英子,欢快

11、地把船划进了芦花荡。(受戒)“淡淡的” 之于汪曾祺,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相结合的审美情致。 这样的 “淡”,幻化作典型意象,那就是大淖里,以粗话骂人,开粗俗玩笑,干粗笨活计的姑娘媳妇,以她们独有的妆扮(扎大红头绳,发髻边插花,旧衣服,新托肩,光脚穿草鞋,脚指甲却用凤仙花染红),“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大淖记事)总之,汪曾祺的 “淡”,是一种东方式的宽容和通达,是适其人性和适其自然,是对外物优美的敏锐和对内在诗意感觉的张扬。因了这个 “淡” 字,他的小说正如他自己的评价:“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 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

12、刻,而是和谐。 ”关于小说结尾艺术的精彩之笔汪曾祺把诸多的短篇小说结尾制作得美奂美轮,让人不能不击节喝彩。 试析其中若干篇:1、 该煞则煞,不添蛇足。汪曾祺小说结尾干净,一如他语言的干净。 原娓娓叙述的,结尾处仍娓娓叙述,叙完则完,戛然而止,不枉加评论,不虚拟情节推向所谓高潮,或曰 “激情顶点的顷刻” 。小说 八千岁 讲述一个靠八吊钱(两块七角)起家,绰号叫 “八千岁” 的穷汉,一生勤劳俭省,聚沙成塔,终于作了米店老板。作品对他节衣缩食乃至超乎情理的抠门一一详实交待。因为国军混成旅长流氓无赖八舅太爷的敲诈,使他破了大财,他八百块钱买回一条命。 小说中不见作者或人物作声泪俱下的谴责控诉,只让八千

13、岁面对花他的银子办的一百二十道菜的满汉全席 “掉了几滴泪” 。结束时,汪曾祺保持着原来的叙述节奏和叙述语调:是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草炉烧饼来,八千岁把烧饼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煞得好利落干脆!把一个良民百姓被盘剥敲诈的无奈,遭遇飞来横祸(人祸)的气愤,以及俭省抠门一生,强刺激下幡然醒悟打算改变生活态度,作了极为准确生动的刻划气极怨极,只敢稍作发泄:“烧饼往帐桌上一拍”;咬咬牙从此要好好享受人生,终只是可怜之极的享受:“叫一碗三鲜面” 而已。这又和前面交待他的吃,记叙八舅太爷如何 “吃” 他,形成绝好呼应对照。简洁落笔于人物外在言行,读者能揣测、 意会其种种微妙

14、心理。从某种角度说,“叫一碗三鲜面” 就是一个人物的一生,真可谓出神入化之笔,比之严监生临终前伸出的两个指头,内32第3期王海燕:汪曾祺小说艺术散论函更为丰富。2、 余音袅袅,回味绵长。职业 是汪曾祺最为自珍的短篇。小说写糕点铺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每天挎着扁木盆卖糕饼,尽职尽责,他有腔有调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作品还将他吆喝声用简谱记录下来)。 一群学童跟在他身后摹仿,按原调把吆喝改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孩子童真稚拙的把戏)。一天卖糕饼孩子向老板请了几小时假,新剃了头,换了身干净衣服,到外婆家去吃饭,这一天是他外婆的生日。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

15、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 清清楚楚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这个童心未泯稚气未脱的小伙计,他原本该走在那群背书包的顽童们的行列里,因为父亲亡故,他早早地做起了小大人,靠卖糕饼养活自己。 一年中难得地能到外婆家吃顿稍好点的饭食让他快乐无比,而比吃饭更快乐的恐怕还是,在僻静之处偷偷摸摸地做一回孩子,撒一回孩子气。 把普通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小得不能再小,少得不能再少的物质所得精神所得,当作人生的大欢乐享受,愈见小伙计面临的生活境遇的沉重,犹如小说篇名安排的那么个沉甸甸的

16、大题目职业。3、 笔随文势,尾无定格。汪曾祺小说的结尾,一篇是一篇的模样,一篇有一篇的风味,象满桌的菜肴,不见一道菜重样;象出席晚宴的女人,没有一人的服饰与别人同款。这样比喻不算过分。以环境描写作结岁寒三友 结尾:画师靳彝甫为接济两位陷入困境的朋友,将 “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的心爱之物(几块好田黄)忍痛出售。三友人腊月廿三相聚小酒馆,欲一醉方休。末两句如是叙道: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外面,正下着大雪。记人记事毕,荡开一笔,写环境。 自然环境之冷气袭人,正是曲笔写当时社会环境的严酷,同时反衬了小人物相濡以沫的友情。冷之愈冷,则暖之愈暖。以出人意料之外的人物行为作结异秉 结尾:财源茂盛,日渐发达的王二介绍他的特异秉赋:大小解分清。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保全堂药店的两个时运不济的可怜人陶先生和学徒陈相公竟不约而同蹲到厕所里。作家有意不把事情说破,让读者自己去揣摸。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