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的诞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493745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2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大学的诞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个大学的诞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个大学的诞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一个大学的诞生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一个大学的诞生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大学的诞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大学的诞生(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大学的诞生 价值中国推荐 2007-06-29 17:52:28 三联生活周刊 下雨的午后,白茫茫的雾从清水湾上升起,衬得远处黛青色的岛屿犹 如神话的仙山。学术,吴家玮指点窗外的“无敌海景”,带一种 笑看风云淡的口吻说:“全世界的大学我见得多,哪一个有我们这么美 丽的校园?” 鲁伊 吴家玮 此时,距离他决定放弃在美国 30 的学术生涯、接过担任“香港 第三所大学”创校校长聘书的那一刻,已经过去近 20 。16, 就在当英国殖民政府准备用来修建军营的一块山高坡陡、地无三尺 平的荒地上,生长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又一个香港奇迹。 这所马上就要迎来 16 岁生日的大学所拥有的并仅是得天独厚的 风景。

2、2006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大学排榜 上,它的总排名居第 58,工学院名第 17,社会学院名第 52。而在 融时报推出的全球EMBA项目排榜上,它与凯格商学院合 作的政工商管硕士课程,高踞榜 眼。崔大伟(DavidZweig), 在加拿大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拿到学位、在波士顿的 塔夫茨大学教过书的社会学家,谈起为何最终选择在这 所大学地生 根,一个重要原因是,“依成的时间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粤语的“科技”与英语中“雾蒙蒙的”一词发音几乎 没有分别,于是这个学校的人,喜欢带点促狭地叫自己“Foggy大学”。 正如校名英 文缩写HKUST (Ho

3、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也会被恶搞成“香港 压大学” “HongKongUniversityofStressandTension”,看似抱怨的 调侃,骨子自有一种骄傲。的确,这是一所拥有一段仅在香 港, 甚至在整个大中华地区都绝无仅有、足资为傲的创校历史的大学。 上世纪 80 代中期,中英谈判,香港回归已成定局,而大陆的改 革开放,使香港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以 往的两所大学和两所英式 工学院,已经能满足香港对人才的需 要。在港督尤德和政坛人物钟士元倡议下,一所新的以科技为主的研 究型大学,被提上日程。 “香港的高等

4、教育,其实并没有规划,完全应需而生。”吴家玮 说,“在很长时间,香港是一个殖民地。殖民地需要么人才?首先 得英文说得好,然后,商 业社会,需要有人懂经济、法,还得有 医生。”1911 创办的香港大学,以英语教学,主要目的为香港培养公 务员,以及商埠所需的专业人士。这所大学的 毕业生,并要求有很 强的专业知识,但聪明、能干、英文好、适应强,如今香港的大部 分政界高层和商业成功人士,均出于此。50 代末,大批会讲英文 的 移民涌入香港,为满足这些人的受教育需要,在三所学院的基础 上,成用中文授课的本港第二所大学,即香港中文大学。60 代,香港制造业开始腾飞,对 大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催生香港 工

5、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但所有这些学校都是以教学为主的英式学 校,等进入到 80 代,美国依赖现代科学技术为动营 造的经济奇 迹,才一批有远见的香港人想到,一所研究型大学,或许可以帮助 香港实现转型。 1986春天的一天,打开信箱,吴家玮收到时任香港第三所大 学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的麦法诚(IanMacpherson)的一封信。信说, 香港要开办一所高科技大学,希望可以前来参观讨教。 这时候,吴家玮正在美国旧山州大学校长任上。 吴家玮 1937生于上海,长在香港,17 岁就被父母送到美国读大 学。几经曲折,最后选择论物专业,1973 ,在西大学获得 物学教授职位,10 后被聘为旧山州大学校长,成为美国

6、有史 以来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 麦法诚的来访,在吴家玮看来,十分蹊跷。他做论 物,属基础研 究,与一般人眼中的高科技扯上关系,而他担任校长的旧山州 大学,是一座以教学为主的公大学,与高科技研究型大学也搭 边。直到见面 两天后,麦法诚才掏出一封公函,是当时港督尤德写的 聘请吴家玮担任香港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聘书。回想往事, 吴家玮终于明白其中奥妙:“当时的 筹备委员会,其他委员都是英 联邦大学的校长。香港 95%以上是华人,似乎应该有个华裔校长在委 员会中作为代表。”当时,放眼天下,主要大学的华裔校长,吴 家玮是 独一个。 开始时只是当提供顾问意见的委员,随着陷入日深,1987 ,吴 家玮被

7、入校长候选人。9 月,刚从旧山飞抵香港,还穿着一身运 动衫牛仔裤的他,匆 匆忙忙接受评选委员会的面试。第二天,结果 就已经透。50 岁的他,出任刚刚选定名字的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 校长。这时,他还没有来得及与妻儿商, 来及与加州州大学 的校方打招呼。 在 20 前,从已经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美国“连根拔起”,回到存 在诸多未知因素的香港,平地上创办一所连影子都没有的大学,风险 之大,可想而知。让吴家玮下定决心的,是与妻子的对话: “实告诉我,科大能够找到比你合适的校长吗?” “目前能。可是我要十分辛苦拼搏,还未知做做得好。” “你大半辈子做的都是与华人和中国有关的事。这次最有意义的机 会和挑战放在

8、面前,假如去,20 后会会后悔?” “我想会。” “那就走吧。” 离美返港,吴家玮做两件破釜沉舟的事。按照加州大学规矩, 做满 5 校长,卸任后一辈子可以保“大学讲座教授”的职位,享受加 州大学最高教授待遇。 加州州大系统总校长劝他保这一职位,将来 随时可以回头。吴家玮的回答是:“要把第一的学者专家请到以教 育科研见长的香港,创一所新的大学,我怎么 能给自己后呢?” 第二件,则是销毁自己历来积几大箱的研究笔记和论文 原稿。他告诉自己,从这一刻起,主要任务将再是自己的科研,带 学生,发表论文。“大学校 长是一个每周 7 天 24 小时的工作,找人谈 话,主持会议,读报告,写报告,接受媒体访问,接

9、待宾客,招揽人 才,参加各种会议典礼,筹资募款。他的职责,是创 办或经营一所好 的大学,为其他的研究者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而自己的科研工作, 只能放弃。” 20 后,回首过往,他庆幸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 正确的事。 谢定裕与余珍珠 香港科技大学档案馆,保存着一份吴家玮亲手编制的各院系人 员表,时间是 1991 8 月 1 日,科技大学成典礼前的两个月。表格 用英文字母N、O、 A和H分别代表每个人的状况:洽谈过 (Negotiated),已发出邀请(Offered),已接受邀请(Accepted), 已到职(Here)。数 学系的名录上,第一个是谢定裕,他的状态, 是N,O,A,H

10、。 一把大胡子的谢定裕是台湾人,研究应用数学,但也热心于民 主政治,是 70 代海外学生保卫钓鱼岛运动的主之一,也是最早 访问大陆的学生。来科 大前,他在素有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之称的布 大学当教授,1988 秋天,跑到西岸的旧山开会,遇到正在那 招募学者的吴家玮和创校副校长钱致榕。 那时候,香港科技大学的招募工作并顺。吴家玮和钱致榕把 招募学者的学术标准定得非常高。当时在海外华人中,传着一个说 法:学术界有所成就的华 人,都被吴家玮和钱致榕找上门过。如果没被找到,那就要反躬自问,在学术上是否有所欠缺。但在这些小有成就 的学者中,很多人愿舍弃在美国的研究和生活条 件,很多人对香港 的未来缺乏信心,

11、多人对贸然跑到一所新创的大学热情欠奉。素 以说话讲情面著称的丘成桐甚至放出风来,“只有在美国混下去的 人才会 回香港”。 最早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创校队伍的,是一群 50 代 从台湾出国学的 学者,谢定裕是其中之一。“在出国学上,台湾先于香港一步、大 陆两步。同时,因为通常大学生毕业后服过兵役才申请出国学,在 美国读 到博士、博士后,在大学中从事教学研究的人也比较多。这 些人,许多人根在大陆,有很强的中国心,一旦有机会,最先跑回 大陆的是他们,忘要为 中国人做一点事的,也是他们。”在返回 大陆时机尚成熟时,已经确定将于 1997 回归祖国的香港,成为一 座很好的桥。带着要为中国的科技腾飞尽一份 的

12、心情,谢定裕很 早就与科大签下聘书,出任数学系主任和代学院院长。钱致榕、 孔宪铎、张纲、陈介中,这些在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厥功甚伟的 校长和院 长们,都来自台湾,在当时香港的报纸上,甚至被称为“台湾 帮”。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协副校长的余珍珠,属于另外一个群体。生 长于香港,自幼受港式教育,余珍珠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只到鸦 片战争。1970 到美国 学,在伯克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才对 近现代史有所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她看斯诺的书,读 ,学习人民日报。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听 说中国在联合国需 要翻译,就抱着为国家服务的头,跑到纽约当起同声传译,从 1974 到 1979,一干就是 5

13、,向组织打报告,申请回国服 务。 “文革”结束,让余珍珠的“左派梦”幻灭。她开始回归学术世界,写 论文,评教授,在美国的大学等级塔上一层一层上升。1989 ,偶然 间被朋友去普 斯顿大学听吴家玮的科大招募演讲,听到吴家玮 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创校想,仅要创办一所大学,而且要创 办一所好的、麻工学院式的研究型大 学,为国家服务,余珍珠的 心动。“那段时间,身边的朋友,电话突然变得特别勤。说两 ,话题就转到,怎么样,想想回去?” 已经忘是怎样与吴家玮搭上线,她只记得,两个月内,吴家 玮每隔一个晚上,就会给她打一个电话,邀请她回香港参与香港科技 大学的创办工作。“那时候招募那么多教授,吴校长这么做

14、的,肯定 止针对我一个人,这种精神和他谈起大学时开放的怀抱,的确让我非 常感动。” 虽然感动,但余珍珠并没有马上回香港。先生在美国有自己的事 业,而且也抛舍下纪尚小的孩子。1994 ,她在美国的大学拿到 终身教职,生活很舒服,有大房子、花园、草坪,但却突然惊觉,长 远看,将只是重复自己该是对自己的人生做个改变的时候。 1995,余珍珠请一学术假,到香港科技大学,在人文和社 会科学学院当教授。假满后,又续一。到第三,性从美国 的学校辞职。 “很愚蠢。”她自嘲地笑言,“在很多人看来,从一个美国还算错 的大学跑到一个无名的香港大学。好在薪水错,还可以跟家人、朋 友交代。” 在香港科技大学招兵买马阶段

15、,由于香港的大学教职人员收入与 公务员挂钩,各院系中同一级别的学者工资相同,对于在美国就业市 场清、薪水普遍偏低的人 文学者来说,相当有吸引。此外,香港 科技大学的教授退休龄为 65 岁,而在新加坡,退休龄为 55 岁, 港大和中文大学,也是 60 岁退休。一些龄较大的 人文学者因之跳槽 到科大,曾任教于新加坡国大学的庄锦章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看似与科技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却是科大初创期间最 先实现兵 强马壮的一个学术分支。 过,余珍珠表示,薪水绝是让她回港的最重要原因。“如果香港 回归,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来到香港科技大学。” 我做过这么一件事情 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期间,香港报章传一种说法,因为美国国防 研究经费削减,招聘市场衰退,许多来科大的教授和讲师,工资是美 国的一倍。对这种说法,吴家玮说,现在的工学院院长陈正豪,就是最好的一个反驳实。 1989,加州硅谷,在英特尔公司已经工作 10 、担任开发小 组负责人的陈正豪,收到朋友高秉强的一份邀请,请他下个星期,到 一个地方参加一场宴 会。那是吴家玮位于加州的家。根据吴家玮的回 忆,当时,他已经准备搬家回香港,加州的房子,空空荡荡,来的 人,只能坐在地板上。 “那时候,在吴校长家,基本上湾区我认识的华人教授都来。 其中一半以上,后来回到香港科技大学。”陈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