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466740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全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高考说明高考说明】 (1)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含义。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

2、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商帮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政策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1 1、农业、农业 (1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

3、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 3)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 (4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2 2、手工业、手工业 (1 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 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纺织、冶

4、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A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是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采用鎏金技术、镶嵌工艺B 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C 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 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B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 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D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E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F 到了清代,

5、还发明了珐琅瓷。异彩纷呈的丝织业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B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C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新品种金宝地。(3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长期领先于世界。 3 3、商业、商业

6、(1 1)“ “市市” ”的形成发展的形成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宋代:开封、杭州 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 (3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

7、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4 4、主要经济政策、主要经济政策 (1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 统治的目的。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 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 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 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 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2)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

8、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 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海禁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 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 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2、了解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 3、产生的背景。 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

9、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6、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考说明高考说明】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1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10、产生奠定了基础2 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时期:19 世纪 6090 年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11、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 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4 4、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12、A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主要表现: A 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5 5、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表现: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6 6、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抗战时期 表现: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

13、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榨 解放战争时期 表现:日益萎缩 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的摧残 通货膨胀严重 7 7、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 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等。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

14、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了解中共十一届三 中 2、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 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高考说明高考说明】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15、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一五”计划 3、三大改造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1 1、2020 世纪世纪 5050 年代至年代至 7070

16、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 新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 2、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