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46469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04026)主编:罗礼平、潘日明编写:郑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 年 2 月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026)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设置本课程

2、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考核要点(一) 第一章 形态构成论1. 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2. 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3. 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4. 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 第二章 功能转化论1. 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2. 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3. 功能转化原理4. 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 文化整合论1. 文化的形态构成2. 设计文化的构成3. 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4. 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 审美范畴论1. 形式美2. 技术美3. 功能美4. 艺术

3、美5. 生态美(五) 符号表现论1. 符号与传播2. 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3. 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4. 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 风格变迁论1. 风格范畴的内涵2. 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3. 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4. 装饰的审美趋向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一) 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

4、。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其命题范围,从而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设计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涉及知识内容广泛的科目,在本大纲考核要求中,按照考核要点分成若干部分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应全面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识记与理解相结合。(二) 关于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设计美学 ,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一版。(三) 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无论是应考者还是社会集中辅导,应以本大纲对知识点与考核要点做出的规定为纲,认真专研制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把握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和文化整合论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

5、理论思辨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意识。孤立地识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是无助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应考者应能把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领会这一门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整体脉络,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知识点。(四) 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范围和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应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2. 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考试难易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教难占 30%、难占 20%。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在个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

6、难度的问题。3. 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几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2/2/15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考试习题集(课程代码 04026)主编:罗礼平、潘日明编写:郑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 年 2 月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一、 名词解释1、 形态 P122、 结构 P143、 结构的层次性 P154、 结构的有序性 P155、 结构的稳定性 P156、 产品的功能 P177、 感觉 P188、 知觉 P189、 良好图形 P2510、 同形论 P2611、 技巧 P3512、 产品技术 P3813、 生产技术 P3914、 完形质 P4615、

7、 技术规定性 P3916、 形式自由度 P3917、 意境 P4318、 功能 P4719、 需要 P4720、 价值 P6621、 审美态度 P5222、 审美价值 P6623、 审美淘汰 P5324、 审美意象 P7725、 期待视野 P7626、 实践活动 P8327、 产品的审美功能 P6328、 文化整合 P9229、 文化 P11230、 文化价值 P11231、 生态系统 P12032、 设计 P12033、 时尚 P10934、 市场机制 P12035、 内容 P12436、 审美形式 P12537、 形式美 P12638、 色彩 P12739、 节奏 P12940、 均衡 P

8、13141、 对比 P13242、 技术美 P15943、 功能美 P15944、 艺术美 P15945、 生态美 P15946、 符号 P16747、 图像符号 P16748、 标示符号 P16749、 象征符号 P16750、 性质符号 P16851、 单一符号 P16852、 规则符号 P16853、 语言 P16554、 言语 P16555、 语构学 P18156、 语义学 P18157、 语用学 P18158、 传播 P20059、 风格 P20160、 装饰 P23161、 虚与实 P21762、 巧与拙 P21863、 雅与俗 P21964、 浓与淡 P22065、 线性造型 P

9、23966、 通用性设计 P239二、 简答题67、 简述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不同之处。P1268、 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P769、 人工形态中,材料、结构、形式与功能之间是怎样关联和互动的?P1670、 简述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存在的三种不同趋向。P1471、 简述产品结构的一般特点。P1572、 简述感觉的刺激模式中,时间模式的三种作用。P1973、 简述感觉的刺激模式中,空间模式的三种不同作用。P1974、 简述德苏瓦尔对技术产品的三项规定。P2975、 简述技术与艺术的异同。P3476、 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P4077、 对

10、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P4978、 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P5279、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P5180、 为什么说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之中?P5281、 简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双向结构产生出的两方面的结果。P6982、 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P7083、 简述设计产品作为一种人工客体包含的三方面组成要素。P7984、 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85、 简述文化划分的三份法。P8986、 何谓文化整合?P92 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

11、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P10087、 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P10788、 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P11289、 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P11390、 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P12591、 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P13992、 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P14593、 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P15794、 简述生态美的理论意义。P15895、 影响信息(或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P16496、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何在?符号种类怎样划分?P1

12、6797、 产品语言作为一种形象化符号,如何表现它的意义?P17698、 简述商标形象设计的五方面要求。P19299、 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特点对产品或建筑风格的变迁有什么影响?P171100、 对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研究形成了哪些范畴?P217101、 为什么说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P328三、论述题1、 试述技术与艺术的异同。P342、 试述你对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三种特性的理解。P153、 试述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P704、 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P1465、 运用符号学原理来分析不同的标志和广告设计。P1896、 从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视角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哪些规范和要求?P1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