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410383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古天真上古天真论读论读后感后感800字字上古天真论读后感怎么写呢?大家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各位收集整理提供的上古天真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第一长寿的的秘诀。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年过百岁而不衰老,现代的人到了50岁动作就衰老了?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不懂得养生。过去长寿的人,效法阴阳,明白术数,饮食有节,作息有规律,不妄作劳,精神和生活和谐,所以活得年龄大。而现代的人以酒为浆,好逸恶劳,纵情声色,作息没了规律,只顾一时快乐,耗散了身体,所以到了50岁就衰老了。因此,适应自然四时变化,思想保持清静,无欲无求,身体就好。精神安闲,欲望不多,心境

2、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不过分疲倦,脾气平和调顺,一切知足,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不羡慕地位高下,没有不良嗜好,不追求酒 色,不受淫乱邪说诱惑,自然朴实这就是养生之道。第二人的生理年限。一般情况下,女子每七年一个生理周期,每 一个周期身体状况都有所变化,二七成熟,四七身体盛壮达到顶峰,然后慢慢衰退,到了七七即49岁身体就衰退,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再也不能生子了。男子每八年一个周期,二八成熟,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然后每八年逐步衰退,八八之年身体衰退到齿发皆落,行步不正,不能生育。第三长寿的三种人。一是真人。这种人道德纯朴,养生之道具备,能够随阴阳变化而变化,适应四季冷暖变化,

3、避开世俗纷杂,悠然于天地之间,见识高远,因而身体强健长寿。二是圣人。安然自处于平和之中,顺应自然变化规律,欲望、嗜好正确得当,侧身于世俗尘世间,却没有抱怨愤怒之心,行为不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不仿效世俗,身体不被劳累所缠绕,精神没有过多的压力,一切以舒适幸福为根本,悠然自得,所以身体不衰老,精神不耗散,可以百寿。三是贤人。顺从阴阳变化,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来调养身体,学习真人的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可延长寿命。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

4、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

5、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上古天真论读后感800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

6、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

7、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曰: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