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40788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及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一、 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英文是 on school,意思是为了学校、 基于 学校、在学校中。 这里的“为了学校”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了学校最终目标的达成;这里的“基于学校”强调的是校本研究的力量是以学校现有的力量为基础,不排斥校外的力量,而是为我所用;这里的“在学校中”意指校本研究的主场地在学校中,而不是学校之外。 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

2、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 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主要包括:背景描述;特

3、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分析与诠释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 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

4、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 、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 、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

5、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其中,支

6、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 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

7、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是:师生的积极互动、高质量的课堂参与,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活动时间,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其

8、核心要素。寻找师生互动的契合点及师生积极参与的方式方法,提高师生参与的质量和效果,强化提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优化课堂活动时间和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推动中小学课堂教学走向高质量、高效率,促进学生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答:(1)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9、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 (3)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4)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

10、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6)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

11、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

12、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三、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1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 ”,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 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

13、号” 、 “月亮” 、 “烧饼” 、 “乒乓球” 、 “老师生气时的眼睛” 、 “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答: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幅漫画.刚进学校时,学生的脑袋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梯形.可等到毕业,原来长着不同脑袋的学生都成了和老师一样的圆形脑袋.这个漫画和上述材料都反映了我国的教育现状,由于受传统观念、体制模式的制约,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似乎成了一个

14、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操作工,学生是批量生产的、规格划一的产品。这就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件”式的教育。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不管他有多少棱角,随着年级的增高都将慢慢被磨去,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一年级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想象力驰骋的轨迹,是创新潜能破土而出的嫩芽。怪诞离奇、别出心裁的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在他们天真幼稚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许多固定的程式,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自由驰骋。作为有睿智、有理性的家长与老师不要把它与调皮、贪玩、不认真学习相联系,动不动大声训斥、取笑或讽刺,抹杀孩子的天性,扼杀儿童的创新潜能。这则材料很明显与我们的教学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告诫我们:一、教师的

15、教学行为需要变化: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 ”的转变;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二、教学方式应作以下改变: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突破定势,引发创新。2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望。3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鼓励质疑问难,鼓励求异思维。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捕鱼。5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6. 启发想象。7. 发展直觉思维。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只有注意改变教育方式,抓住契机

16、,适当引导,像保护清晨花瓣上的露水一样呵护孩子的创造天性,为孩子的心智自由发展提供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才使得他们创新的嫩芽早日破土而出!才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 ,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