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192143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论析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包含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和个体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上有利于落实全人教育理念,有利于缓和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有利于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功能;高等教育改革大学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高校校园文化就是这个触角和通道的先导和积淀1。高校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在倡导培养具有创新人格、自我意识人才的教育取向下,教育工作者们不仅应该聚焦于设计

2、精密的结构化课程,更应关注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的独特功效。通过塑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生活在真正有意义的氛围中,促使学生的人格获得完善发展,为他们学会应对更深层次的挑战做好准备。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解析(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作为人类文化领域中的一个特有概念, “校园文化”一词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学者们的研究热潮,在最初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研究。关于校园文化的涵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可以将校园文化看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有三部分组成:校园的物质子系统、制度子系统、精神子系统。物质子系统主要包括校园生态环境、校舍建设等,校园文化的物

3、质子系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和承载体,它以最显现的方式反映着学校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现今面貌,是其它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子系统包括法令的道德的和行政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制度子系统是校园人言行举止、交往互动的准则系统,它以强制的或非强制的手段和方式来规范校园人的行为方式,约束思想意识,维系校园文化价值的认同,是校园活动的准绳。精神子系统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判断体系,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集中地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整体人格风范和个性特色,精神形态中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中最內隐、最深邃的2因素,它决定或支配着校园人的外显行为,并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概括来说,校园文

4、化是在校园内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并以一定物质形态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不是高校与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和分享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高校的校园文化其实是一种不同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它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代代大学人在完善大学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文化选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与其他组织或各校之间区分的重要特征,而且也可以视为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质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

5、看作是符合一代大学人人生观、价值观要求的物化和非物化体现,它是高校的办学特色显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1.导向性校园文化受特定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政治体制的制约,影响着大学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行为选择和道德养成等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青年期是价值观念确立与稳固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抑制不良思想行为的滋生,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2.学术性高校校园人群都有较高层的文化基础,同时大学是以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和高层次应用

6、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组织,这就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学术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与其他形式文化的最显著差别。突出的学术性,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校园文化旺盛的长久的生命力,还保持了校园文化的高品位。3.选择性3校园文化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不能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校园文化不可能是社会文化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校园文化是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的继承。高校校园文化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性和高校校园群体的特殊性,通过有选择的吸收与改造,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文化观念。4.民主性大

7、学自治、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义,大学教育致力于鼓励与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创新。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应充分彰显民主性的特征,形成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在这一文化中,以平等的关系进行民主对话,激发文化活力。5.审美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强的审美性。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促进人格完善发展的功能。高雅的人文教育环境和精神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爱好,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品格风范,促使学生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从而获得整体性全面发展。6. 凝聚性校园文化中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

8、灵魂,集中反映着学校的价值理念和个性特色,是一种为校园人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决定或支配着校园人的外显行为,具有隐性的、不可低估的凝聚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与氛围,能够强化校园人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师生员工的活力与激情,共同为学校发展服务。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在学校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学生社会化和个体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隐性的、持久的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间接的、潜隐的。4校园文化作为德

9、育的隐性课程的影响对学生德育的作用是无意识的,既隐藏于显性的德育课程教育的背后,也潜在于校园坏境与文化活动环境氛围之中,其作用方式和效果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的,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持久性。高校校园文化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并持久地发挥作用。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高雅的大学校园对人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德育课程和校规校纪。制度文化反映了学校的规范准则,制度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

10、的深层内核,学校的办学理想、精神追求、文化氛围以及校园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等,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并将伴随学生一生,深刻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二)美育功能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是高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设施、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完善大学生人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追求。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

11、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高尚的人格精神,帮助大学生养成一种健康向上、追崇科学崇尚文明的情操,同时,也会用高尚的、理想化的精神去衡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校园文化通过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直接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并通过对大学生审美追求、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的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审美力。(三)创新教育功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对大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起作用。首先,物质文化对大学生创新性的影响是显性的、直接的,5如,高雅

12、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启迪想象、触发灵感;特色的、有创意的校园建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其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对塑造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一是制度文化规范学生创新性的发展方向;二是制度文化规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是非观是学生创新人格的应有之意;三是制度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性人格的塑造。最后,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它在创新能力教育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强大的凝聚力,激励校园人共同努力,必将营造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创新的环境氛围,处于这种氛围的大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必然激起创新意识,最终通过大

13、学生自身的内化,形成自身的一种创新能力。(四)促进学生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既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又有社会文化的烙印。因此,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这一特殊关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良好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进入社会前成为社会人的良好练习机会。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深入了解生活和接触社会,积累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通过不同角色转换和体验,可以学习和领悟更多实践知识和社会经验,从而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俗话说“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

14、化的影响,促进了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做准备。(五)促进学生个性化功能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机会,学生以此来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和优势来施展自己的才能,使自己在学校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如组织开展的专题报告及征文、演讲等各项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各抒己见,并通过这些活动使自己的特长获得更好的发展;通过经常性地参与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才能。学生在这些校园文化生活中,锻炼了自己的同时也不断地塑造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6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一)有利于全人教育理念的

15、实现全人教育理念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青年人的思想与行为最直接地受到他们所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化环境2。所以,高校实现全人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满足了大学生发展需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扩充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完善学生人格成

16、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群体意识、更新价值观念,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思辩能力、创新能力等,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二)有利于缓解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实施普通教育还是进行专业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矛盾难解之争。专业教育建立在专门化知识基础之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专门化、学科的分化而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其谋生做好准备3。根据1945年的哈佛报告,普通教育是指对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哲学和基础性的言语、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个性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教育水平。根据两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两种教育是不同目的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矛盾,且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也难以兼顾好两者。然而,校园文化却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