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190303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毕业设计(论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设 计(论文)(说 明 书)题 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 姓 名: 编 号: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年 月 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设 计 (论文) 任 务 书姓名 专业 任 务 下 达 日 期 年 月 日设计(论文)开始日期 年 月 日设计(论文)完成日期 年 月 日设计(论文)题目: A编制设计 B设计专题(毕业论文) 指 导 教 师 系(部)主 任 年 月 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记录系 专业,学生 于 年 月 日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设计题目: 专题(论文)题目: 指导老师: 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根据学生答辩

2、情况,经答辩委员会讨论评定,给予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 。答辩委员会 人,出席 人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副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委员: , , , , ,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语第 页共 页学生姓名: 专业 年级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评 阅 人: 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日成 绩: 系(科)主任: (签字)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评语: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 1 页目 录前言2 2第一章 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集成技术发展历程3 3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简介9第三章 变电站自动化的功能设计 原理1818第

3、四章 综合自动化变电所调试2626参考文献 32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 2 页前 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的控制和保护系统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因此,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与可靠性以及综合自动化程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电力企业的首要目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及定型也越来越快。从这几年应用和实践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给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变革。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变电站综合自

4、动化系统的详细要求和制造标准,国内市场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的类型及系统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选择一种理想的自动化系统,合理组态是工程设计和应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一重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满足现场实际和工程需要的技术要求,分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发展过程和方向,在对市场和产品充分调研下,提出了基于总线型的分散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实用的系统,并进行了合理选型和组态,改良了产品中不符合现场需要的部分,完成了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 3 页第一章 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集成技术1.1变电站自动化的特点及智

5、能设备的构成国内变电站二次产品早期开发过程是按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类独立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变电站自动化工作的开展首先从远动、自动化及通信专业开始,初期开展的工作只是对站内的部分状态量及模拟量数据采集并处理的微机监视或监控系统,随着调度自动化及微机保护的成熟及应用,变电站自动化及无人值班运行模式便成为实际的需要和急待解决的课题。变电站自动化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大致存在集中式及分布式两种系统结构,由于电力系统管理方式及二次产品开发的历史原因,大多数系统仍采用的是按功能“拼凑”的方式开展,没有按工程的实际需要及正确的系统设计指导思想进行,从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以及

6、出现许多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从对分布、开放性以及系统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采用分布式测控、保护、自动装置及计算机局域网的结构方式显然比较优越。采用分布、开放性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现场单元可完全脱离系统独立运行,单个装置的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分散布置、集中管理”的目的,加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充性。这种构成模式正越来越被我国电力系统所接受,其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并尽可能地共享软、硬件和系统资源,并且利用通信网络代替大量的控制信号电缆,避免设备重复设置,多次投资。根据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技术委员会的划分以及

7、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变电站内的设备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设备层:包括各种一次设备象开关、线路、变压器、电容器、CT/PT 等。间隔层:是各种二次设备包括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自动装置、故障滤波等,它们大多能独立完成某种功能,且具有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变电站管理层:对整个变电站进行安全监视、控制、操作,并与变电站外部进行数据交换,如当地监控微机、与控制中心通信的网关等。在间隔层和变电站管理层之间,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换,一方面,间隔层内的各种智能设备需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上传至当地监控系统和通过通信处理机送到远方控制中心,不仅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 4 页数据量大

8、,而且要求具有很高的实时性,象站内的事件顺序记录需达到毫秒级,测量值及信号的刷新时间需在 3 秒之内完成。另一方面,变电站层的系统时钟、控制与调节命令、运行参数的整定命令,也要快速下发至各智能设备。间隔层的各智能设备之间,也存在着部分数据交换,但这种交换量不大,对实时性要求也不高。而且由于保护设备大都是独立的设备,故与其它装置的数据交换很少。其它智能设备,也存在一定量的数据交换。基于以上情况,设计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考虑了在间隔层横向按站内一次设备分布式的配置,有条件时,还可将间隔层设备安装在开关柜上;各间隔设备相对独立,仅通过站内通信网互联,并同变电站层设备进行快速通讯。在功能分配上,采用可

9、以下放的功能尽量下放的原则。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内就地完成的功能绝不依赖通讯网完成,这样构成的系统同以往的集中式系统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可靠性提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提高以及站内二次电缆简化、节省投资。1.2智能设备的集成在变电站自动化中存在一些促使设备集成的动力。首先,变电站自动化要求采用较少的设备完成更多的功能,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安装具有集成功能的智能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继电保护 IED 就是一个例子,它集成了保护、测量、控制、录波、事件顺序记录以及通信等功能。用一个设备完成所有这些功能,这样就实现了设备整体费用的优化,减少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另一个向集成化发展的动力是先进的自适应能力和系统控制性能

10、。在这些先进的性能中系统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它允许继电保护 IED 动态改变运行参数。具有核心级的系统知识可以使系统的稳定性和潮流都得到控制。技术进步也是向集成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微处理器、计算机通信及应用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集成系统的开发,将来的重点可能由硬件 IED 发展为“智能化”软件。还有一个动力是为客户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越来越少的停电时间,电力公司内部也经常为自身设定顾客电量利用率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系统集成给操作员和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如在什么情况下允许系统快速恢复等。与有用的信息一起集成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对误操作的辨认分析,对于由继电保护或系统设计带来的问题可以高效跟踪

11、和修改,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 5 页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1.3局域网络通信技术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的集成化设计策略采用了分布式功能配置的概念,因为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使任何规模的变电站具有可扩充性。通过共享冗余得到了高可靠性、简化的布线以及可选择的性能升级能力。在设计信息及数据通信的策略中,几乎每一个制造商设计的 IED 都有以电气工业协会(EIA)的 RS-232 或 RS-485 标准为基础的物理层接口,并在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用软件完成系统与任何一个 IED 设备的连接,但随着计算机局部网络(LAN)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把注意力集中在 LAN

12、 上。采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可实现数据高速、可靠传输,可将过去集中处理的功能分散到各个节点去处理,并可以传送大批量的数据,如故障录波数据和图像数据等。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采用局域网技术,将变电站内的数据采集部分的各智能单元分别挂网运行,站内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层控制中心与各 IED 进行数据通信,以取得对现场 IED 设备的控制权,如断路器的分/合、自动重合闸的开/闭、继电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故障诊断、远程抄表等控制命令。这就要求 IED 设备满足局域网标准,I/O 设备作为局域网上的一个节点。在实际采用计算机局域网的标准上,一般存在着采用“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两种不同的做法。在 90 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声势不小的“现场总线热”,国家有关部门也拨款几千万元组成攻关课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共同的疑问。其中最主要是其标准问题。现场总线有多种标准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上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