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7700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验机理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10072) 常克 苏小霞笔者以调和营卫法,加味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得效机理本文将从传统 医学的角度作较为深入的探讨。1. 和法认识八法之说,首倡于清代医家程国彭, 他在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中云:“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 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其“论和法”云 : “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程氏把八纲与八法对举,列和法于八法之中, 是把和法与其它七法并列, 把仲景小柴胡汤加减视为和法之专属。笔者认为,程氏之说似有以偏概全之嫌

2、,和法应是中医学治则中的总纲,八法统之于和法,和法统领诸法。11 和法的哲学基础“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又被称作“太和”或“中和”,张岱年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4它对与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中和观”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殷商之前先哲们就已提出了中和思想。书经中记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咸和万民”。西周末和春秋时期的史伯、 医和、晏婴等人不仅提出了中和的理论,并明确了他的价值。他们注重不同要素之间的相济相成,强调整体的平衡和稳定。5周易不论从卦象到卦辞,从易经到就易传都体现了这种求平衡的中和思想。由此这种追求整体和谐, 处事

3、中和的观念, 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定势。 即使学派林立, 异说峰起的先秦诸子时代, 当时的哲学家也大都接受了这种观念并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它。例如孔子倡导“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6管子也认为“和乃生,不和不生”整体的和谐乃是万物生存和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庄子说: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 “调和四时,太和万物。”认为和谐乃是宇宙万物存在变化的首要原则。 “守其一以处其和”应该成为人生最基本的态度。7 道家始祖老子写道:“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中庸第一章 ) ,2 老子在总结了万物的发展规律后提出“人之生也柔弱

4、, 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8即是说事物一旦走向刚强就不可避免地衰弱和死亡。综上,处在柔弱的“和”态,才是事物的最高理想状态。至先秦之后,“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向社会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12 和法的内涵与外延祖国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先哲的中和思想,成为中医中药的学术思想之一。内经中即有关于和的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灵枢终始篇: “阴盛而阳虚,先解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

5、均有和谐、调和的意思,但无治法上的含义。所以后人探究和法的源流,多归于汉代医家张仲景,他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里多处提到和法:如治疗“卫气不和”、 “营弱卫强”用桂枝汤“小和之”使“营卫和则愈” ,对“里虚”及“营气不足、血少”之表证,主张用益气养血法,待“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又如倡导用十枣汤治疗“表解里未和”所致的悬饮证;以调胃承气汤“和胃气” 、 “小承气汤微和胃气”治疗阳明腑实证;投小柴胡汤于少阳阳明同病, 可收“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效。由上可见,张仲景所说的和法,是个含义广泛的治法概念,泛指治疗三阳病证的诸多方法。及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出

6、: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和法所指专一而明确,是明示和法内涵所在的第一人, 故后世医家大多从成氏之说, 凡言和法,悉以小柴胡为准绳。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和略说: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此论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如程国彭医学心悟论和法3 中,一方面承袭成无己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的观点;一方面注

7、意到因邪有兼并,故认为“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这一论点与张介宾类同。 从治疗目的看, 均为“和其不和”,即“和之义则一”,然从具体辨证论治看,需采取多种兼治法。但是否这些即属和法,单凭这些以区别于其他治法显然不够。和法的外延始于戴天章,他认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 。 ( 广瘟疫论)显然是将和法延伸为调和诸法,拓宽了和法的思路, 以致近代有把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疏和胆胃以及一些治疟之法统统纳入和法范畴,都是宗调和之旨意的结果。当今有学

8、者认为张介宾、戴天章所论当属广义和法,成无己所诉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狭义之和。91.3 调和法则的治病机理张介宾说: “所谓调者, 调其不调之谓也。 凡气有不正者, 皆赖调和。 ”(景岳全书杂证谟) 由于“气之在人, 和则为正气, 不和则为邪气”。(类经疾病类) 因此,调和法则的治病机理,是利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激发、推动、帮助机体合和调控机制的自我运动,促使人之气由“不和”变为“合和”。人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有机体,当其受到内外因素干扰时, 自身调控机制可以被触发、启动, 只要干扰因素未超出自身调控机制的调节阈限,机体便能通过一系列自主调节, 重新回复合和状态。 正是机体自主

9、性合和调控机制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在无医无药的漫长岁月里,战胜疾病,自行痊愈。中医先贤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机体 “自愈”能力在疗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自觉地利用这一能力疗伤治病,如张仲景指出: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柯琴进一步发挥道: “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 伤寒来苏集五苓散证)明确了治疗的立足点在于阴阳自发、自主的合和运动。 王履则以五行亢害承制关系阐释疾病“自愈”的机制并说: “人之气也,固亦有亢而自制,苟亢而不能自制,则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为之助。 ”(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若五脏“亢而自制

10、”,虽有“不平”而为病,也能使“五脏更相平”而愈病;倘4 若“亢而不能自制”,只需借助于 “汤液、针石、导引”等治疗手段促其 “自制” 。张、柯、王之说突出反映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观点,即阴阳五行“自和” 、 “自制”的固有规律是愈病的内在根据。 从根本上说, 任何治疗都必须落实到阴阳五行合和的“自我运动”上来,只有依靠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调动、激发机体“自和” 、 “自制”机制 , 才能达到愈病的目的。人体的生命活动又是自然界无限运动中的一个特殊的运动过程。疾病又是生命过程中邪正相干的过程。 正邪双方在过程中的出入进退必然显现一种趋向,或称“趋势”,在治疗方面或“顺其势而利导之” ,或“

11、因其性而反之”。10诊之要诀在于识其偏,治之要诀在于使其和。在病理状态下,病之轻者,可调动人体自和本能使阴阳自和;病之重者,不得自和则予以治疗使和。中医治则中的“寒者热之” ( 温法) , “热者寒之” ( 清法) , “虚者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 补之以味” ( 补法) , “实者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下法、消法) , “坚者软之”, “脆者坚之” , “逆者降之” , “陷者举之”等,均是“因其性而反之”的例子。 “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 ,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下法)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汗法) 均属“顺其势而利导之”

12、的例子。它如,寒热错杂,温凉并用;上下不和,苦辛并进;表里不和,和解枢机;脏腑气血不和,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不惟内治,外治诸法如按摩,导引、针灸、刮痧等均在于疏其血气,而致和平。古人云: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得其要,流散无穷。凡导和人生,疗百病,起沉疴,开寿域,尽天年,皆赖调和。正如清代孟河医家费伯雄在医醇义中所云: “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祛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由此可见:中医学种种治法均可统一在和法的麾下,和法不是并列于八法之中, 而是统领于诸法之上。1.4 和法的组方要点和代表方剂1.4.1 和法的组方要点祖国医学认为, 治病必须以人为中心, 用药亦因人

13、而异。 如张介宾所说 :“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 因证次之。” (景岳全书 )中医治人而病自治,从根本上说,中医是“治人”的医学。中医调和法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它注意的焦点不是特异性病因和局部病理改5 变,而在于人整体的机能状态。11李冠仙以“浇灌花木”为例,形象地阐释了调和法则的作用机理。他说: “凡用药调理病人,如浇灌花木然, 浇灌得宜,则花木藉以易长,非所浇灌者,即是花木也。即如芍药最宜稠粪,多以稠粪加之,岂即变为芍药乎?是故气虚者宜参,则人之气易生, 而人参非即气也; 阴虚者宜地,服地则人之阴易生,而熟地非即阴也。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

14、助人生生之气。 ”( 知医必辩杂论 )要使人体恢复“中和”状态,和法的组方用药需阴阳配对,相反相成,此乃基本要点。和法包含和解法和调和法, 根据辨证取舍,以祛邪为主的采用和解法,即在祛邪的同时要兼顾正气。如邪为热邪, 则用寒药的同时要适当配用温药,以免苦寒伤阳。 这里配用的温药如同时能兼益阳气则可一举两得。以扶正为主的采用调和法,如阴血偏衰,则用滋阴养血药的同时要适当配用药性偏温的通阳益气药,以免阴柔太过,碍阳气升达。总之,要使气血、阴阳达到平衡,不致造成新的不平衡。 此外,无论采用和解法或调和法, 在组方时还当考虑配用恢复脏腑气机功能之药,如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开一合等阴阳相配。1.4.2

15、 和法的代表方和法的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小柴胡汤属和解法的代表方,方中用柴胡、黄芩寒凉祛邪,同时配半夏、生姜辛温之品;在清散祛邪的同时配以人参、甘草、大枣等甘平药以益气养营,扶助正气;柴胡、黄芩虽同祛邪热,但寓一表一里、一升一降双解之义;柴胡、黄芩升降相配,合黄芩、半夏辛开苦降,共调气机之逆乱。此方适用于邪热侵犯,正气略有不足,邪正分争之证。桂枝汤既有和解作用, 又有调和功效。 作为和解方, 则桂枝辛温发散卫表风寒之邪,芍药酸寒收敛营阴之液。 方中生姜、大枣一助桂枝散邪, 一助芍药养正,甘草甘平,配桂枝则辛甘通阳,合芍药则酸甘化阴。作为调和方,则桂枝以辛温通阳气见长,芍药酸寒养阴血为功

16、,生姜、大枣、甘草各助通阳、养阴之效。可见,桂枝汤阴阳相配,既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作用,又有解表和里效应。适用于风寒袭卫,营不内守,或无外邪,但见营卫不和,气血不调,阴阳失衡者。12综上所述,和法具体应用当根据辨证采用和解法或调和法,两者无绝对界限,可同时具有,互相作用。6 2. 调和营卫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认识营卫是一个统一的阴阳体,它们相互根结,相互为用。相互根结,指它们产生于同一源,都出于中焦,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如灵枢五味所说: “谷入于胃,其精微者 ,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相互为用,指它们作为一个阴阳统一体,相互协调,如灵枢卫气所说: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作为一个阴阳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也即“阳在外者,阴之使也;阴在内者,阳之守也” 。其中,卫为阳,营为阴,则卫在外,必赖营之营养使其外达;而营在内,又需卫在外的守护。 两者相互协调, 如环之无端般完美。 因此,一方的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