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73311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说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即:1、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二、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2、过程与方法方面: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学会通过控制

2、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三、说教学过程1、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首先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出示砖块,演示把砖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教师板书:沉2、再出示木块,演示把木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教师板书:浮这里确定了沉和浮的参照标准。3、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塑料块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猜测后,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塑料块的沉浮状况,并指出像塑料块这

3、样,只要物体有一小部分接近或者露出水面,都属于浮的情况。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4、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放在桌上,让学生预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并把预测结果和预测的理由填入表格;(2) 、给学生发水槽,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注意:必须先让学生预测和思考,然后做实验验证。 )出示幻灯片:小石块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预测理由结果(3) 、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是为什么?分小

4、组讨论。(4) 、我们在预测时,判断物体沉浮的依据是什么?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把这些因素全部罗列在黑板上,以备在后面的活动中进行研究。5、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问:这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的重量和体积减小了,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2)让学生把预测结果填写在表格里,并写上预测理由。出示幻灯片:物体大小预测理由结果橡皮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更小萝卜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更小(3)演示切分橡皮的方法,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为了保护桌面不受小刀划伤,可以在桌面上垫硬纸板或木板。(4)

5、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5)问:我们对橡皮和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吗?(6)教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和小木块,让学生照书上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7)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6、小结全课,拓展延伸。(1) 、这节课你和你的同伴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2) 、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这节课的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

6、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四、反思:科学老师应具有课程意识,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孩子们探究的时间,关注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获得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让他们亲近科学、体验科学、体验一份独特的感受,这比给他们具体的知识更有意义。科学课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实事求是、质疑问难、坚持真理、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价值,但这些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将渗透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并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新课标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如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份精彩。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后要不断总结、反思,使自身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