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18236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解媒介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论人的延伸读后感读后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新千年,麦克卢汉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影响逐渐越出传播学领域,虽然是辅修新闻学的双学位,但是在自己政治学本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也不止一次提起过麦克卢汉这个名字,我想这大约跟这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关吧,在上次写了关于麦克卢汉对媒介认识的作业之后,一时兴起,在校图书馆借了商务印书馆 201X 年何道宽所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粗读一遍之后写下一点读后感,读这本书做笔记的话,只能做成语录形式的。他提供了太多超越我视野和思考范围的东西,震惊之余还是震惊。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位传播学巨匠即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生于加拿大。身为英语文

2、学教授的他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属于媒介。1964 年,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该书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麦克卢汉热。只有几个月,该书就获得圣经般的崇高地位,而作者也因此成为时代的先知。很多人宣告他是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很多杂志如国家 、 读者指南 、 新闻周刊等都将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一时间, “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着作也成为畅销书。在 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麦克卢汉学” 。这只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时间不长,但范围广、势头猛、评着多。1980 年,这

3、位媒介先知与世长辞,但他的预言,他潜心研究的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却成了如今新技术媒介的全新思想。他成了技术革命的教师爷、传教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句,如“地球村” 、 “信息时代”等。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他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第一,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第二, “媒介即是讯息”他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反作用,它是积极的

4、、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决定了讯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第三,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与人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媒介对不同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第四, “冷媒介和热媒介” 。低清晰度的媒介(如电话、电视、口语)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少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都是热媒介。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而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比如“地球村”的说法

5、,追根溯源并非麦克卢汉的创意,而是来自他的师友刘易斯,后者曾经写道:“地球成了一个大村落,电话线横跨东西南北,飞行又快又安全。”麦克卢汉把这句略显臃肿的话精简成“地球村” ,从而使得这个词语风靡全世界。刘易斯并不冤枉,在“地球成了一个大村落”和“地球村”面前,谁都会选择“地球村”这个说法。麦克卢汉的造词特技,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花招或者游戏,实则在每一个新发明的词语背后都有着他的纵深思考。 “地球村”这个词语,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与他的“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三段论相关。在麦克卢汉看来,部落时代人们的各种感官是平衡的,在随后的非部落化时代,拼音文字以及机械印刷搅乱了感官之间的平衡,但是

6、电力时代使得重新部落化成为可能。这样复述可能有些简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具体场景:打猎、耕种、纺织的生活,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文字尤其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推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它导致的结果是四体不勤,只有眼睛处在过劳状态,近视眼的出现标志着感官平衡被打破;电力时代对这种状况有所纠正,声色并重的多媒体虽然不能使近视眼们恢复视力,却调动了各种感官。 “地球村”与重新部落化是相关的, “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只会产生咫尺天涯的感觉,通过 E-Mail、MSN 才能感受到“天涯若比邻” 。 第二部分是应用篇或曰举例篇,以第一部分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从古至今的 26种媒介。该部分以诗句或者是

7、古罗马故事等为引子,以一种文学的手笔向读者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媒介。他认为口语词可以使人延伸和拓展,但与此同时由于言语这种意识的技术延伸又削弱了人的集体意识或直觉。再讲另一种媒介即书面词时,他认为这是以眼睛代替耳朵,唯有使用拼音文字与物质实体性质联系在一起是科学。电力时代使数字回头与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统一在一起来。麦克卢汉甚至把服装、住宅这些时常生活也看作是媒介的一种。他认为衣服是皮肤的一种延伸,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还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衣服是体表更直接的延伸,住宅则是机体内在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是一种集体的皮肤和衣服。随后,他还举出了货币、印刷品、漫画、照片、报纸、电报

8、、电视等一系列媒介。 比如, “从字母表到汽车,西方人一直在一种徐缓的技术爆炸中被持续不断地重新塑造着,这一技术爆炸过程已经持续了2500 年以上。然而,从电报问世之日起,西方人却开始经历内爆的过程。 ”这种内向爆炸有足够的威力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而媒介的热度也逼迫人们的艺术创作转向面对自身。麦克卢汉正是用他的容器和内爆思路为人类提供了从内部雕刻的可能性。 关于照片的描述也极为经典, “也许照片引起的伟大革命是发生在传统的艺术领域。照片已经充分表现的世界,画家再也不能去描绘了。于是,他回头用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去揭示创造力的内心活动。同样,小说家再也不能为读者描写物体和事象,因为读者通过照片、

9、出版物、电影和电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诗人和小说家转向内在的心理姿态。 ” 在该书中,他经常征引前人的话来嘲弄那些心比天高的文人雅士,说他们相信只要电视网改进工作,修正节目编排中的庸俗调子,一切就可以万事大吉。他反对那些骄狂的文化精英(他们竭力恢复昔日的文化殿堂,就像恢复文化古城威廉斯堡一样。 )他毫不保留的幽默嘲弄这些说:“多年来我注意到,道学家们典型的伎俩是以愤怒代替感知” 。因此。一些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 、 “电视机上的教师爷” 、 “攻击理性的暴君” 、 “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 、 “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 。攻击

10、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 。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然而当今社会的 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正确的,他的预言在 20 世纪一一实现,他成为了真正的“先 世圣人” 读罢此书,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的延伸” , “媒介即是讯息” , 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等等,这些观点让人似是而非,震惊迷惑。但联想当今媒介的发展,又让人深信不疑,耳目一新。麦克卢汉对媒介的高瞻远瞩,他那种能高屋建瓴、视通万里、跨越古今的磅礴气势令人折服。放眼看去,整个媒介领域充满生命的网络信息、虚拟空间的迅猛发展,让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确为人的延伸,它的发展势力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的更加锐不可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